科研产出
2021年度新疆棉花生产加工过程质量状况监测分析(三)
《中国纤检 》 2023
摘要:五、相关因素探索与分析棉花纤维生长发育和品质形成过程中受到品种的遗传因素和气候(光照、积温、降水、霜期等)、地理(经纬度、海拔等)、土壤(土壤质地和肥力水平等)等自然生态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种植管理措施(种植密度与方式、播种时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脱叶剂使用时间、籽棉采摘时期与方式等)的影响。在纤维品质检测前,还受到籽棉收贮、加工工艺、取样环节、检测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可见,


直播和机插方式下9个水稻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比较分析
《大麦与谷类科学 》 2023
摘要:比较分析9个米质优的水稻品种在泗洪地区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等指标,为筛选适合泗洪地区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泗稻22号株高约97.0 cm,全育期较对照淮稻5号早1 d,千粒质量约26.7 g,产量比对照增产5.16%,满足泗洪当地直播种植需求;泗稻301株高约100 cm,全育期较对照淮稻5号早1 d,千粒质量约29.2 g,产量较对照增产5.57%,产量构成因素突出,米质优,达国标2级优质稻谷标准,满足泗洪当地对优质水稻机插秧种植的需求,适合种植大户轻简化栽培,发展订单优质稻米产业.


糖基转移酶基因TaUGT7分子表达特征及抗赤霉病作用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小麦UDP-葡萄糖基转移酶7(UDP-glycosyltransferase 7,TaUGT7)的抗赤霉病功能,利用DNAMAN 6.0软件对Ta UGT7及其同源蛋白进行序列比对,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分析经赤霉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处理后的苏麦3号小穗中TaUGT7基因的表达特征,利用基因枪在洋葱表皮细胞瞬时表达TaUGT7-eGFP进行亚细胞定位,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在小麦品种Fielder中过量表达TaUGT7基因并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TaUGT7在氨基酸序列上与已知赤霉病抗性相关UGT相似性较低;TaUGT7在赤霉菌接种24 h后开始被诱导表达,在DON处理2 h后逐步被诱导表达;Ta UGT7蛋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核中;qRT-PCR检测发现,TaUGT7在8株独立的过表达转基因株系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与野生型对照相比,过表达株系TaUGT7-395和TaUGT7-457中的平均病小穗率显著下降。表明TaUGT7可以被赤霉菌和DON诱导表达,并在小麦抗赤霉病过程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UDP-葡萄糖基转移酶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苏紫猪SLA-1基因多态性及其抗病潜能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苏紫猪白细胞抗原-1(swine leukocyte antigen-1,SLA-1)基因多态性,并对其抗病潜能进行分析,以期为苏紫猪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苏紫猪血细胞cDNA为模板,用PCR法扩增苏紫猪SLA-1基因并测序,利用DNAStar和Mega 5.0软件分别进行相似性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利用NetMHCpan 4.1 server分析SLA-1与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抗原表位结合的能力及特征;运用生物学软件对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亲/疏水性、跨膜区、结构和功能等进行预测。【结果】试验成功扩增6条苏紫猪SLA-1等位基因序列,分别为SLA-1*sz01、SLA-1*sz02、SLA-1*sz03、SLA-1*sz04、SLA-1*sz05和SLA-1*sz06,其高变异位点主要位于肽结合沟(peptide-binding groove, PBG)α1区和α2区;相似性比对结果显示,6条苏紫猪SLA-1等位基因核苷酸、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在92.9%~96.9%、87.0%~94.8%之间,与不同品种猪核苷酸、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在92.8%~98.8%、84.3%~98.0%之间;ASFV来源多肽结合能力的预测结果显示,SLA-1*sz01蛋白具有较强的ASFV抗原呈递能力,与ASFV来源B354L蛋白多肽片段FIDKTTVLY具有最高亲和力;SLA-1*sz01蛋白功能域及三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SLA-1*sz01与免疫系统相关,具有经典的SLA-1三级结构。【结论】本研究扩增得到6条苏紫猪SLA-1基因序列,其中SLA-1*sz01能够限制性结合较多的ASFV来源抗原表位多肽,与多肽片段FIDKTTVLY具有最高亲和力,可作为苏紫猪抗病育种的候选基因。研究结果为ASFV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基础。
关键词: 苏紫猪 SLA-1基因 多态性 抗原结合位点 抗病潜能


水稻机直播基肥正位深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为探究水稻机直播种植模式下基肥施入深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试验通过新型水稻直播六位一体机作业布设不施肥(CK)、基肥施入深度0、5、10、15 cm等5个处理,研究不同基肥施入深度影响下稻田土壤养分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基肥施入深度对水稻抽穗期和成熟期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无显著影响;基肥施入深度对抽穗期土壤pH影响不明显,对成熟期土壤pH影响显著,基肥深施5、10、15 cm时,成熟期土壤pH显著高于抽穗期土壤pH;基肥施入深度对抽穗期和成熟期土壤速效磷含量无显著影响,抽穗期土壤速效钾含量受基肥施入深度影响显著,成熟期土壤速效钾含量受基肥施入深度影响不显著,基肥深施10 cm时,抽穗期土壤速效钾含量最低,但在成熟期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且明显高于基肥表施;水稻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均随基肥施入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施入深度为10 cm时,水稻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最高。综合考虑化肥利用、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等状况,基肥施入深度为10 cm更有利于提高化肥利用率,培肥土壤,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产量。


外源褪黑素和硒对高温胁迫下辣椒生理特性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外源褪黑素(Melatonin,MT)和硒(Se)对高温胁迫下辣椒的生理特性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耐热品系R9 和育成品种淮红一号为供试材料,在6~7 片真叶期施用不同含量的褪黑素和Na2 SeO3,以常温清水处理(CK1)和高温清水处理(CK2)为对照.于花期测定花粉活力、热害指数、叶片相对电导率、抗氧化酶(SOD、POD、APX)活性和MDA含量.于果实成熟期测定植株和果实性状以及地上部分和果实的鲜质量、干质量.结果表明:在高温胁迫下,单施0.6 mg/kg Na2 SeO3、单施150 μmol/L褪黑素、0.6 mg/kg Na2 SeO3和150 μmol/L褪黑素配施 3 个处理均能明显减少细胞质膜透性,提高花粉萌发率、抗氧化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增加果实产量及干物质积累量,其中同时施用0.6 mg/kg Na2 SeO3和150 μmol/L褪黑素处理效果最好.本研究可为硒和褪黑素在植物抵御高温胁迫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生物纳米硒对杭白菜品质与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叶面喷施不同水平生物纳米硒对杭白菜生长、品质、抗氧化性能及矿物质元素含量等的影响规律,为生物纳米硒在富硒叶菜安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采用大田试验,以杭白菜[Beassica pekinensis(Lour.) Rupr.]作为研究对象,以牛粪和药渣2种有机肥作为基肥,设置4个生物纳米硒喷施水平(0 mg/L、1.0 mg/L、2.5 mg/L和5.0 mg/L),分析对比不同水平生物纳米硒处理下杭白菜的生物量、品质、抗氧化性能以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4个水平的生物纳米硒均能显著提升杭白菜的生物量。施用中等水平生物纳米硒可显著(P<0.05)提高杭白菜VC含量、总酚含量、关键抗氧化酶活性,降低硝酸盐含量,对可溶性糖含量无显著影响。生物纳米硒可有效提升杭白菜的有机硒含量,促进地上部对氮、钙、镁和铁元素的吸收。总之,在2种基肥条件下,叶面喷施1.0~5.0 mg/L生物纳米硒均可提高杭白菜生物量,以及可食用部分的品质、抗氧化性能及钙、镁、氮含量,其中2.5 mg/L生物纳米硒处理效果最佳。


江苏省级农耕实践基地空间分布特征、关联因素及活动类型分析
《农学学报 》 2023
摘要:农耕实践基地是青少年开展农业劳动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合理的空间分布和优质的活动内容是其发展的关键.以江苏省首批100个农耕实践基地为样本,利用ArcGIS空间分析与计量统计等方法,探究基地的空间分布、实践活动类型特征及其相关制约因素.结果显示:(1)江苏省农耕实践基地整体呈轻度集聚分布,南北部空间分布密度不均衡.(2)基地的空间分布与邻近水系、海拔、道路和学校等地理要素关联紧密,是开展实践活动的良好前提条件.(3)基地的不同类型分布存在区域偏好性,类型组合丰富度仍有不足.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形成聚集优势,优化空间格局;(2)扩大基地数量,拓展融合渠道;(3)丰富实践类型,打造地域特色.为全国农耕实践基地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江苏省 农耕实践基地 空间分布 关联因素 休闲旅游农业


长三角水稻-油菜周年两熟温光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
《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升长江流域水稻-油菜周年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2017—2021年于江苏苏州布置田间定位试验,以中熟晚粳水稻-垄作摆栽油菜传统模式为对照,对比研究了新型迟熟中粳水稻-直播油菜模式干物质产量、水稻籽粒产量、温光资源分配和利用特征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常规模式相比,新型模式油菜季温和光生产效率分别显著提高了24.1%和20.6%,水稻季温、光生产效率无显著变化。新型模式下油菜干物质产量显著提高了18.2%,但水稻籽粒和干物质产量分别显著下降了17.6%和15.5%。常规模式中水稻和油菜两季积温分配率分别为63.9%和36.1%,积温比值为1.77;新型模式周年积温量减少588℃,其中水稻积温减少483℃,油菜季周年积温分配率增加了1.8%,两季积温比值下降为1.64。新型模式较常规模式增加周年效益31.4%,提高油菜种植效益2.2倍,而降低水稻种植效益17.4%。由此,以迟熟中粳水稻搭配后季直播油菜新型模式,可显著提高了油菜季产量、温光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提升周年种植效益。在兼顾粮饲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新型水稻-油菜模式可作为长期单一化水稻、油菜或小麦两熟制轮作模式之一。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水稻–油菜两熟 籽粒产量 干物质产量 温光资源分配 资源利用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