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829条记录
新鲜莲子不同组织涩味成分与关键酶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新鲜莲子不同组织涩味物质的差异及其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基因,研究了莲子种皮、去种皮后莲肉和莲心中可溶性单宁、不溶性单宁和原花青素含量,同时对单宁合成途径中关键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量进行测定,结合感官评价和电子舌检测,并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莲子涩味的主要物质为可溶性单宁;蜡熟期莲子中的单宁对其优良风味的形成具有正向作用;花青素还原酶是影响莲子涩味强度的关键酶,SnANR9影响莲子不同组织涩味物质的合成。

关键词: 莲子种皮 莲肉 莲心 涩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制粒丁酸钠对蛋鸭产蛋性能、肠道组织形态及菌群的影响

中国家禽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制粒丁酸钠对蛋鸭产蛋性能、肠道组织形态及菌群的影响.试验选用120只48周龄体重与产蛋率相近的蛋鸭分为2组:对照组(C组)饲喂基础日粮,制粒丁酸钠组(GSB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00 mg/kg制粒丁酸钠.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鸭,试验期60 d.结果显示:制粒丁酸钠组蛋鸭产蛋率、平均日采食量、蛋重和料蛋比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制粒丁酸钠组蛋鸭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著增加(P<0.05),隐窝深度显著减少(P<0.05),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之比显著增加(P<0.01).盲肠菌群多样性结果显示,制粒丁酸钠组蛋鸭盲肠菌群的Chao1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制粒丁酸钠组蛋鸭盲肠菌群的Good's coverage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制粒丁酸钠组蛋鸭盲肠拟杆菌门丰度显著降低(P<0.05),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丰度显著提高(P<0.01),制粒丁酸钠组蛋鸭盲肠普雷沃菌属显著降低(P<0.01),栖粪杆菌属丰度显著提高(P<0.05).通过LEfSe分析发现对照组中主要的差异菌群为拟杆菌门、拟杆菌纲、拟杆菌目、拟杆菌属和拟杆菌科(P<0.05),制粒丁酸钠组中主要的差异菌群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栖粪杆菌属等(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500 mg/kg制粒丁酸钠可以改善蛋鸭肠道组织形态,提高蛋鸭盲肠菌群丰富度,增加有益菌群丰度并减少致病菌的定植,从而促进蛋鸭肠道健康.

关键词: 制粒丁酸钠 蛋鸭 肠道组织形态 肠道菌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浙江黄麻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浙江是中国较早发展黄麻种植的省份之一,保存有丰富的地方黄麻资源。为明确该地方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以收集保存的48份浙江黄麻种质为材料,对其23个农艺性状进行两年田间鉴定,并进行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8份浙江黄麻资源在多个性状上变异丰富,其中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0.17~1.12之间,变异系数为10.31%~60.88%,在果型、后期茎色、种皮色上多样性指数较高。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1.56~2.03之间,变异系数为8.59%~34.13%,在束纤维支数、束纤维强力和鲜茎干皮率上表现较高多样性。主成分分析提取前3个主成分,分别是单株生物量因子、韧皮纤维产量因子和纤维品质因子,提供了原始性状74.381%的信息。聚类分析将其分为3个类群,其中类群Ⅱ包含浙江长荚、双村红旗和干元长果等7份资源,综合农艺性状表现优异,可以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

关键词: 黄麻 表型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茭白品种福寿螺卵块分布及竹片诱螺产卵效果

植物保护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控制茭白田福寿螺种群的方法,本文在调查不同茭白品种上福寿螺卵块分布差异基础上,开展不同规格(3、6、9 cm宽)竹片诱集福寿螺产卵试验.结果显示,不同茭白品种上福寿螺卵块分布数量差异大,单季茭白品种以'杭州一点红'上卵块最多(11.6个/丛),远高于其他9个品种,最少的是'八月茭''金茭1号'(分别为1.7、2.3个/丛).双季茭白品种间的差异不显著,每个茭白品种上的卵块数在5.1~7.4个之间.不同规格竹片对福寿螺的产卵诱集效果差异大,引诱效果最好的为9 cm规格的竹片效果最差的是3 cm规格竹片.竹片凸面诱集到的卵块较多,凹面诱集到的卵块很少,竹片凸面朝田埂方向插入诱集产卵效果更好.福寿螺的产卵高度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20~40 cm之间,未发现有靠近水面或在水下的卵块,卵块大小与数量呈线性正相关.研究结果为利用竹片诱集茭白田福寿螺产卵提供了技术依据.

关键词: 福寿螺 茭白品种 竹片 卵块分布 诱集产卵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氟吡菌酰胺在铁皮石斛中的残留与膳食风险

浙江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氟吡菌酰胺及其代谢物2-(三氯甲基)苯甲酰胺(BZM)在铁皮石斛(鲜样和干样)中残留量的分析方法,采用盆栽实验探究氟吡菌酰胺和BZM在铁皮石斛上的残留行为,评估氟吡菌酰胺的长期膳食风险。建立的检测方法为样品经乙腈提取后,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N-丙基乙二胺和石墨化碳净化,之后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检测。在0.001~0.1 mg·L-1范围内,所建立的氟吡菌酰胺和BZM检测方法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0.998 1。在0.01、0.1、15 mg·kg-1的添加水平下,氟吡菌酰胺和BZM在铁皮石斛中的回收率分别为85.71%~97.98%、94.14%~112.21%,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39%~5.93%、1.22%~6.73%。41.7%的氟吡菌酰胺悬浮剂以推荐剂量(有效成分375.3 g·hm-2)或2倍推荐剂量施用1次,氟吡菌酰胺在铁皮石斛鲜茎和干茎上的消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为19.20~28.76 d,属于易降解农药。在实验条件下,施药后75 d,氟吡菌酰胺和BZM在铁皮石斛中的残留量分别不超过1.98、0.09 mg·kg-1。经测算,氟吡菌酰胺的全膳食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380 6 mg,对应的风险商为60.41%,说明41.7%的氟吡菌酰胺悬浮剂在推荐剂量下施用于铁皮石斛上并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关键词: 氟吡菌酰胺 铁皮石斛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农药残留 膳食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菇转录因子LeZNF143响应高温胁迫的功能分析

菌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温胁迫是影响香菇生长发育的非生物胁迫之一,转录因子在调节香菇对高温胁迫的防御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测定了15个香菇品种高温胁迫后菌丝恢复生长的速度,从中筛选出了高温耐受型菌株NKY-5和敏感型菌株NKY-11。定量结果显示,C2H2型转录因子LeZNF143在菌丝体中高表达,高温胁迫下,菌株NKY-5中LeZNF143基因诱导表达显著高于NKY-11;亚细胞定位显示LeZNF143定位在细胞核中;将香菇转录因子LeZNF143在酵母中过表达,显著提高了酵母对高温胁迫的耐受性,推测转录因子LeZNF143参与调控香菇响应高温胁迫。通过JASPAR数据库预测LeZNF143的下游靶基因为漆酶基因(Lcc4/Lcc7/Lcc11),高温胁迫下,香菇体内漆酶活性显著增高,耐受型菌株NKY-5的漆酶活性显著高于敏感型菌株NKY-11。综上所述,转录因子LeZNF143可能通过调控下游漆酶的活性提高香菇对热胁迫介导的氧化应激的耐受性。

关键词: 香菇 高温胁迫 C2H2型转录因子 酵母表型 漆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株兔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鉴定及荚膜血清分型

浙江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浙江省规模兔场主要传染病流行现状,明确其致病菌及血清型,开展了家兔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分离鉴定。调研发现,不少兔场存在以打喷嚏和鼻腔流出浆液性、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呼吸道传染病,进而对浙江省家兔主产区发病严重兔场进行采样,从嵊州、宁波三家患病兔鼻腔中分离到两株病原菌,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荚膜血清分型及药敏试验。根据分离菌的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特征、特异性PCR以及荚膜血清分型PCR鉴定结果,确定两株致病菌均为荚膜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别命名为ZJNB0321和ZJSZ0322。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两分离株属于同一分支,且与多杀性巴氏杆菌处于同一分支,并拥有独立的分支。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分离株药敏特性不尽相同。研究结果为兔场合理用药及有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呼吸道疾病 多杀性巴氏杆菌 荚膜血清型 药敏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豇豆蓟马研究进展及综合防控措施

植物保护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豇豆Vigna unguiculata喜温喜光,是一种适合在我国南方种植的豆科蔬菜.长期以来,豇豆病虫害多发重发,其中,蓟马是豇豆上最主要和最顽固的害虫之一.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对蓟马的防治效果常常不理想,并易造成农药残留问题.本文概述了我国豇豆产业的种植情况和以蓟马为主的病虫害问题及豇豆蓟马研究现状,并从农艺措施、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抗性治理角度总结了豇豆蓟马的综合防治技术.最后,从构建豇豆蓟马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技术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防控技术产品开发、建立科学用药和农药监管制度3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豇豆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豇豆 蓟马 防控技术 IP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枇杷F_1代果实性状遗传倾向分析及综合品质评价

园艺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枇杷果实的多个性状在杂交后代中的变异和遗传倾向,以‘宁海白’(白肉,母本)、‘大房’(黄肉,父本)枇杷及其F_1代100个稳定开花结果的株系为材料,对成熟果实的品质、色泽、次生代谢功能组分、细胞壁组分等4个方面共14个性状进行了测定,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对杂交后代果实综合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果实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光泽明亮度(L~*)、色饱和度(C~*)、总酚、类黄酮、果胶、细胞壁纤维素、总半纤维素和总木质素含量等10个性状在F_1代中广泛分离且呈正态分布,可滴定酸、固酸比、色调角(H~*)、类胡萝卜素含量等4个性状在F_1代中呈偏态分布。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表现为趋高遗传的变异趋势,L~*、C~*、H~*、类胡萝卜素含量、果胶含量、细胞壁纤维素含量表现为趋中遗传的变异趋势,果实质量、固酸比、总酚含量、类黄酮含量、总半纤维素含量、总木质素含量表现为趋小遗传的变异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果实质量与L~*、C~*、类胡萝卜素含量、总酚含量、总半纤维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H~*、类黄酮含量、果胶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根据主成分分析得到了5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0.424%,主要归纳为果实色泽、风味以及质地等3个方面,并根据综合品质得分成功筛选出了26个品质优良的株系。

关键词: 枇杷 果实性状 遗传倾向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肥减量配施缓释肥对单季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秸秆还田条件下化肥减量配施缓释肥对单季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于2019年在浙江金华、平湖2个试验点开展单季稻种植化肥减量施肥研究,以确定适合长三角地区秸秆还田条件下单季稻种植的化肥减量施肥方式。试验设置6个处理:不施氮肥(N0处理)、常规施肥(N1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为4∶3∶3;纯氮施用量为225.0 kg/hm~2)和4个化肥减量施肥处理[N2处理,常规施肥减氮,氮肥运筹同N1处理;SF1、SF2、SF3处理,缓释肥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分别为7∶3∶0、7∶0∶3、7∶0∶0;纯氮施用量为187.5 kg/hm~2],磷钾肥施用量一致。采集成熟期水稻植株,测定计算单季稻产量、植株生物量、氮含量、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等指标,并对上述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产量效益分析。结果表明,(1)与N1处理相比,SF处理水稻籽粒产量实现了稳产甚至增产,但等氮条件下金华试验点只有SF2处理相比于常规施肥减氮处理的单季稻籽粒产量仅提高1.43%;而平湖试验点SF处理的籽粒产量提高幅度为0.46%~9.38%。(2)N1处理无论是在秸秆生物量方面还是植株总生物量方面均高于其他处理,其次是SF2处理;金华试验点SF3处理的籽粒氮含量较N1处理提高了19.9%;金华、平湖SF3处理的秸秆氮含量分别较N1处理显著提高20.0%、13.7%。(3)金华、平湖试验点SF3处理的植株吸氮量分别较N1处理显著增加15.2%、28.5%。在金华试验点,SF处理表观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除SF3处理外)均显著高于N1处理;在平湖试验点,SF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偏生产力也显著高于N1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只有SF2处理显著提高37.2%。(4)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单季稻产量、秸秆生物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相互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籽粒氮含量、秸秆氮含量、植株吸氮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素吸收效率相互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5)金华试验点净增收益大小为SF2处理>N1处理>N2处理>SF1处理=SF3处理;而平湖试验点净增收益大小为SF2处理>N1处理>SF3处理>SF1处理>N2处理。综上,采用缓释肥基施+穗肥追施尿素的2次施肥模式(SF2处理,氮肥减量16.7%)为宜,兼顾节氮省工省力等多重效益,具体施肥量应根据当地生产实际确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化肥减量 缓释肥 产量 氮素利用 效益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