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348条记录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橄榄油理化指标快速检测模型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橄榄油理化指标的快速检测,在选择最优波段和光谱数据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利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分别建立橄榄油酸价、过氧化值、ΔK值的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酸价、过氧化值、ΔK值定量模型的校正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5、0.9939、0.9923,预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5、0.9910、0.9902。盲样验证相关系数接近于1,R~2均大于0.99,说明近红外定量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对样本预测值与真实值做配对方差t检验,结果表明光谱法与标准中的方法无显著差异。因此,基于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可实现对橄榄油理化值的快速、准确检测。

关键词: 橄榄油 近红外光谱 酸值 过氧化值 ΔK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振动胁迫对蓝莓果实品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林业科学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物流运输过程中不同振动时间对蓝莓果实品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为其采后物流运输提供参考。【方法】以‘园蓝’蓝莓为试材,将预冷处理后的果实挑拣、分装,按冰果比1.6∶1的比例装入泡沫包装箱中,密封。采用模拟运输的方法,将泡沫包装箱固定于运输振动试验台上,在2.5 Hz振动频率条件下进行不同时长(12、24、36 h)的振动处理,以0 h处理为对照组。模拟运输振动试验结束后,立即测定不同振动时间条件下蓝莓果实品质和抗氧化酶活性。同时将其余样品继续贮藏于(0±0.5)℃保鲜冰箱中,进行贮藏期试验,每2天取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振动胁迫明显加速了蓝莓果实商品性的丧失,加速果实贮藏期内好果率、硬度及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促使花色苷、总酚含量达到峰值时间缩短,加快了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的上升速度,加剧细胞膜结构的破坏,促进SOD活性增大及CAT、APX等抗氧化酶活性峰值提前出现。贮藏过程中,对照组的好果率、硬度及电导率与振动处理24 h、36 h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振动处理12 h蓝莓果实的维生素C、TSS含量与振动处理36 h呈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与振动处理12 h在果实硬度、TSS含量、Vc含量及SOD酶活性方面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花色苷、总酚含量,CAT、APX酶活性差异较小。【结论】运输振动对蓝莓品质的影响是逐渐累积的,物流运输过程振动时间越久对品质损伤越大,果实衰老进程越快。模拟物流运输时间在12 h以内,振动胁迫对蓝莓果实品质损伤较小,有利于保持果实贮藏期间的品质。

关键词: 蓝莓 振动时间 品质 抗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诱虫植物香根草控制水稻二化螟的最佳田间布局

植物保护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诱虫植物香根草控制水稻二化螟的最佳田间布局,进行了不同种植年限和丛间距的香根草条带对控制水稻二化螟作用距离和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为害程度远低于防治指标的二化螟轻发生区,田埂上种植了一年和二年香根草的稻田螟虫枯心率均显著低于没有种植香根草的对照田,其中种植了二年香根草的稻田比种植了一年香根草的稻田对螟虫的控制效果更好,丛间距为5、3和1m的二年生香根草条带对早稻的平均保苗效果分别为63.6%、47.5%和69.7%,有效作用距离达到20m以上。在二化螟常年发生较重(85.45头/百丛)的地区,大田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香根草丛间距4m、行间距50m时,稻田二化螟越冬代幼虫的虫口减退率达到84.2%。通过研究明确了稻田四周田埂或路边种植香根草控制水稻二化螟的最佳田间布局为:丛间距3~5m、行间距50~60m。

关键词: 香根草 二化螟 控制效果 丛间距 作用距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的急性毒性及风险评价

生态毒理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新烟碱类杀虫剂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饲喂法和点滴法测定了9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的急性毒性效应,且根据风险商值法进行了风险评价,氟啶虫酰胺和吡蚜酮作为对照药剂。试验结果表明: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呋虫胺、吡虫啉、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和噻虫嗪)对蜜蜂经口和接触毒性的48 h-LD50值为1.73×10-3(1.37×10-3~2.45×10-3)~35.3×10-2(30.5×10-2~41.4×10-2)μg·蜂-1,均属于高毒级;其次为氯噻啉,该药剂对蜜蜂经口和接触毒性的48 h-LD50值为56.4×10-2(40.9×10-2~95.5×10-2)和2.05(1.13~3.18)μg·蜂-1,分别为高毒和中毒;而啶虫脒和噻虫啉对蜜蜂经口和接触毒性的48 hLD50值为2.57(1.94~3.75)~9.85(8.23~11.6)μg·蜂-1,为中毒级。对照药剂氟啶虫酰胺和吡蚜酮对蜜蜂经口和接触毒性的48h-LD50值均>100μg·蜂-1,为低毒级。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噻虫胺、呋虫胺、吡虫啉、噻虫嗪、氯噻啉、烯啶虫胺和氟啶虫胺腈对蜜蜂具有不可接受的风险,啶虫脒、噻虫啉和对照药剂氟啶虫酰胺、吡蚜酮对蜜蜂的风险可接受。因此,在害虫综合治理中,应谨慎使用新烟碱类杀虫剂,以免对蜜蜂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

关键词: 新烟碱类杀虫剂 吡虫啉 蜜蜂 急性毒性 风险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浙江省柑橘胶孢炭疽菌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柑橘炭疽病菌的种内遗传多样性,从32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好、条带清晰的5条引物,对28株炭疽病菌株进行ISSR-PCR扩增.结果显示:5条引物共扩增出43个条带,多态性条带41个,多态性比例为95.34%,说明柑橘炭疽病菌种内遗传多样性丰富.利用NTSYS软件分析并构建UPGMA聚类图,当相似系数为0.73时,28株菌可以分为5个类群,不同菌株间遗传变异较大,遗传变异与地域来源无显著的相关性.

关键词: 胶孢炭疽菌 遗传多样性 简单重复序列区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遗传特征及其在植物抗逆性中的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广泛存在于微生物、植物、动物中的一种重要的抗氧化酶,能有效防止活性氧等有害物质对生物体的伤害。本综述从SOD的分类、亚细胞位置、进化关系及其在植物的抗逆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SOD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SOD 亚细胞位置 进化 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肠道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7 CSCD

摘要:目前,过敏性疾病的防治主要依赖于使用抗生素,然而抗生素的滥用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近年来随着肠道微生物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过敏性疾病的日益关注与重视,肠道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间的关系逐渐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可能为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目前对肠道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间的相关性报道相对较少且未有深层次的剖析。本文总结了关于肠道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起源、发展与现状,旨在为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策略。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过敏性疾病 益生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囊状幼虫病病毒的流行及其感染治疗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7 CSCD

摘要:目的调查重庆、浙江和云南蜜蜂幼虫囊状幼虫病病毒(sacbrood virus,SBV)的感染率,并观察抗微生物肽(amicrobial peptide)小分子阳离子六肽(short cationic hexapeptides,SP6)对人工感染的中蜂囊状幼虫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重庆、浙江和云南蜜蜂幼虫SBV的感染率。将SP6溶于糖水,隔天饲喂1次SBV人工感染的发病中华蜜蜂蜂群,连续给药9次,测定蜂群幼虫死亡率,评价其对感染的防治效果。结果重庆和浙江中蜂幼虫SBV感染率分别为85.6%和4.76%,云南西方蜜蜂幼虫SBV感染率为6.67%;重庆和浙江西方蜜蜂幼虫及云南中蜂幼虫未检出SBV。0.1%SP6给药组能极显著地降低SBV感染蜂群的幼虫死亡率,防治效果达到74.48%。结论在重庆、浙江和云南地区均检出SBV,但SBV在不同地区对蜜蜂种群的危害程度不同,在重庆中蜂群广泛流行。SP6对SBV感染中蜂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具有药物开发价值。

关键词: 囊状幼虫病病毒 蜜蜂 抗微生物肽 小分子阳离子六肽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禾本科杂草作为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功能性植物的可行性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提高植物的多样性来引诱害虫、保护天敌是一种可持续控制害虫的有效途径。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除水稻外,还可取食多种禾本科杂草,论文旨在利用稻纵卷叶螟对稻田周围不同杂草的喜好性,开发新型的稻纵卷叶螟防控策略。【方法】选取稻田生态系统常见的7种禾本科杂草(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秕谷草Leersia sayanuka、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和游草Leersia hexandra),于盆钵内人工栽培种植。将盆栽水稻和杂草植株置于纱笼中,接入初羽化的稻纵卷叶螟成虫,分别研究稻纵卷叶螟成虫在杂草与水稻之间的栖息选择性、产卵选择性,以及稻纵卷叶螟在各种杂草上的生物学特性。同时进行田间试验研究稻田田埂种植各种杂草条带(宽1 m)对稻纵卷叶螟成虫栖息、产卵分布的影响,通过赶蛾法调查杂草条带中及距离杂草条带1、5和10 m稻田中的稻纵卷叶螟蛾量,调查不同杂草条带中稻纵卷叶螟的产卵密度及卵被寄生率。【结果】稻纵卷叶螟成虫喜好趋向栖息于秕谷草和马唐,不喜好趋向双穗雀稗,在游草、牛筋草、稗草、千金子和水稻间,稻纵卷叶螟的栖息选择则没有偏向性。稻纵卷叶螟成虫在稗草、牛筋草、千金子、双穗雀稗、游草和水稻之间,偏向在水稻上产卵;秕谷草和水稻之间,偏向在秕谷草上产卵;马唐和水稻之间则没有明显的偏向性。稻纵卷叶螟在7种杂草上都能完成世代,但发育历期存在显著差异,在秕谷草上发育历期最短,双穗雀稗次之,游草、千金子、牛筋草、马唐、稗草和水稻上的发育历期间则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寄主上的稻纵卷叶螟蛹重也存在差异,其中在马唐上的雌蛹、马唐和千金子上的雄蛹蛹重显著轻于在其他寄主植物上的蛹重。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稻纵卷叶螟的羽化率差异较大,秕谷草、游草、牛筋草、稗草和水稻上的羽化率为42.17%—51.31%,在千金子和双穗雀稗上最低,仅为11.76%和13.29%。雌性比以水稻和稗草上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寄主植物。大田试验表明,除了牛筋草和稗草外,其他杂草均能吸引稻纵卷叶螟栖息且在单位面积内的虫量显著高于稻田中的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各种杂草上稻纵卷叶螟卵量差异显著,以秕谷草、游草、稗草和千金子上着卵量最多,每分蘖草上的着卵量达2.92—3.92粒,双穗雀稗和马唐分别为2.16和1.72粒,牛筋草最少。不同禾本科杂草上稻纵卷叶螟卵的被寄生率差异显著,介于21.90%—55.61%。其中,秕谷草和游草上的卵寄生蜂数量分别为1.47和1.42头/分蘖,为各种禾本科杂草上最高。【结论】秕谷草最具有成为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功能性植物的潜力,研究结果可为开发稻纵卷叶螟绿色防控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禾本科杂草 寄主植物 栖境选择性 产卵选择性 生态适应性 功能性植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冰温贮藏对铁皮石斛采后品质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鲜铁皮石斛为试验材料,研究冰温贮藏对铁皮石斛采后品质的影响,寻找延长铁皮石斛贮藏期及保持贮藏品质的有效方法。为探讨冰温贮藏对铁皮石斛采后品质的影响,测定了铁皮石斛的冻结曲线,可溶性糖、总糖、粗纤维、叶绿素、含水量、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铁皮石斛的冰点为(-2.3±0.8)℃,冰温贮藏(-2℃)铁皮石斛能有效抑制石斛的蒸腾作用,减少石斛多糖的损失,有利于石斛叶绿素的保持以及抑制石斛中粗纤维的合成,延长铁皮石斛的贮藏期并保持其贮藏品质。

关键词: 铁皮石斛 冰温贮藏 多糖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