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杨梅中稳定同位素和多元素特征在其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核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杨梅稳定同位素与多元素的特征及其产地溯源应用的可能性,采用稳定同位素质谱(EAIRMS)和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法(ICP-MS)测定杨梅中稳定同位素比率(如δ~(15)N、δ~(13)C、δD和δ~(18)O等)和多元素(如Li、Be、Na、K和Fe等)含量,并结合化学计量学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DA)建立判别模型,对浙江、福建、云南、贵州和江苏等省份的杨梅进行产地溯源技术研究。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表明,各产地杨梅中稳定同位素比率和其他矿物元素的含量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但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利用单指标无法区分各省份杨梅。PCA分析中,前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仅为42.77%)的得分分布散点图均有部分重叠,不能有效区分杨梅产地。PCA-LDA方法将所有样本分为浙江类、福建类、其他省类(包括云南、贵州、江苏省样品)3类,利用蒙特卡洛随机法随机产生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别用于建模和模型准确度验证,经过2 000次的循环计算,该模型对浙江省杨梅判别结果的准确率高达99.6%,福建省杨梅判别结果的准确率为90.3%,其他省份判别结果的准确率为98.4%。综上,利用稳定同位素和多元素检测并结合PCA-LDA法能够初步对杨梅进行产地溯源和判别,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20%唑胺菌酯悬浮剂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
《农药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2年3地的田间试验及残留检测,明确唑胺菌酯在黄瓜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方法]消解动态试验按剂量300 g a.i./hm2施药1次;最终残留试验按300 g a.i./hm2(高剂量)和200 g a.i./hm2(低剂量)分别施药4、5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0%唑胺菌酯悬浮剂有效成分进行检测。[结果]2年3地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唑胺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86~5.63、4.61~13.25 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唑胺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20~0.380、<0.020~1.134 mg/kg。[结论]建议唑胺菌酯在黄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为0.08 mg/kg;20%唑胺菌酯悬浮剂按其推荐剂量200 g a.i./hm2在黄瓜上施用4次,安全间隔期为3 d。


浙江主要桃产区桃园昆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浙江主要桃产区(嘉兴、富阳、奉化)桃园昆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本实验使用马来氏网法、灯诱法、黄盘法等采集各桃园昆虫,并鉴定到科、属、种,将其分为天敌类昆虫、害虫类昆虫,进而筛选出优势种等。结果显示,共采集昆虫标本23247号,其中嘉兴桃园13826号,富阳桃园5577号,奉化桃园3844号;鞘翅目、鳞翅目、半翅目、双翅目等为优势类群。不同桃园昆虫群落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为富阳>奉化>嘉兴,物种丰富度为富阳>奉化>嘉兴,优势集中性指数为富阳<奉化<嘉兴。稳定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富阳桃园昆虫群落中,天敌类昆虫对害虫类昆虫能起到较好的调控,拥有较强的适应和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综合以上各项昆虫群落分析的结果,表明富阳桃园的昆虫群落稳定性最高。


草莓对I~–、IO_3~–的吸收特征及对其品质的影响
《植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提高植物性食品中碘的含量对人体自然补碘具有重要作用。该文通过水培模拟实验,揭示了草莓(Fragaria ananassa)对I~–和IO_3~–的吸收特征,在分析不同外源碘浓度下草莓根系以上部分生物量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吸收外源碘前后维生素C、可溶性糖、总酸度和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评价了草莓吸收I~–和IO_3~–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草莓对碘的吸收量随营养液中I~–和IO_3~–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浓度下草莓吸收的I~–明显多于IO_3~–,草莓吸收适量的碘可以促进植株生长,不仅使生物量提高,而且会增加草莓果实维生素C和可溶性总糖的含量,从而提高品质。在营养液浓度为0.5–5.0mg·kg~(–1)时,草莓吸收IO_3~–后会增加果实总酸度和硝酸盐的含量,降低草莓果实品质。在营养液浓度为0.25–2.5 mg·kg~(–1)时,草莓吸收I~–后会使果实中总酸度和硝酸盐的含量明显降低,果实的品质有所提高。研究结果为科学培育含碘草莓提供了技术支撑。


诱集植物香根草对大螟幼虫营养作用及消化酶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根草能够有效诱集水稻害虫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在其上产卵,但孵化出的幼虫在香根草上不能完成生活史,香根草对大螟幼虫表现出致死作用。为明确香根草对大螟幼虫致死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分析测定了取食香根草后大螟幼虫的营养指标及体内消化酶的变化。结果表明,取食香根草能显著影响幼虫的生长效率及体内消化酶活性。与取食水稻的幼虫相比,取食香根草的幼虫粗生长效率ECI和净生长效率ECD显著降低;除蔗糖酶外,其他消化酶的活性在特定龄期呈显著下降的趋势,具体表现为4龄幼虫蛋白酶比活力、2~4龄幼虫淀粉酶比活力和1~4龄幼虫海藻糖酶比活力显著降低,而1~3龄幼虫蔗糖酶比活力显著提高。本文为进一步阐明香根草对大螟的致死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为开发以香根草为基础的稻螟绿色防控新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双歧杆菌胞外多糖研究进展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 2017 CSCD
摘要:双歧杆菌是一种众所周知、使用范围很广的商用益生菌,其生长繁殖贯穿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有研究表明双歧杆菌具有益生功能的主要分子机制依赖于双歧杆菌自身分泌的胞外多糖。尽管一些细菌胞外多糖已经商业化用于食品和医药保健品等领域,如黄原胶、透明质酸和右旋糖苷等,但双歧杆菌等常用益生菌的胞外多糖还鲜见有商业化应用的报道。本文综述了双歧杆菌胞外多糖的合成分子机制、单糖组成及其理化性质,分析了双歧杆菌胞外多糖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阐述了双歧杆菌胞外多糖在抗氧化、改善和提高宿主免疫、抗过敏、抗肿瘤以及降低胆固醇等方面所体现出的益生功能。同时也对双歧杆菌胞外多糖分子机制研究和产业化开发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智舌检测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中国食品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一种快速检测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新方法。方法:基于多频大幅脉冲伏安法的智舌检测微生物生长过程中营养肉汤成分的综合信息,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簇类的独立软模式识别技术,对检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智舌的钯电极1 Hz频率段检测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和1%葡萄糖营养肉汤区分效果较好,通过独立软模式识别技术能很好地判别、区分有菌生长的培养基和纯培养。结论:智舌能够有效检测、区分两种菌及培养基,有望成为检测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一种新技术。
关键词: 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 金黄色葡萄球菌 智舌 主成分分析 簇类的独立软模式


不同测试方法评估48%毒死蜱乳油对玉米田施药者的人体暴露风险
《生态毒理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选取3种不同暴露环境,分别为玉米株高达到施药者膝盖左右(暴露环境1)、达到施药者腰部左右(暴露环境2)和高于施药者身高(暴露环境3),采用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在这3种暴露环境中施喷48%毒死蜱乳油(EC,稀释500倍),通过贴片法和全身整体测试法(whole body dosimetry,WBD)分析了施药者农药皮肤暴露量(dermal exposure,DE)。依据试验结果,发现在暴露环境1和2中,2种测试方法的农药潜在皮肤暴露量(potential dermal exposure,PDE)无显著性差异,但在暴露环境3中,2种测试方法的PDE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LSD0.05=57.9);对施药者的主要暴露部位进行分析,发现在暴露环境1和暴露环境2中2种测试方法的暴露部位类似,但在暴露环境3中显示,贴片法为手部,全身测试法为上半身(头、颈、前胸、后背及手臂)。使用全身测试法测定PDE同时测定直接皮肤暴露量(actual dermal exposure,ADE),并利用ADE和PDE计算外穿防护服(运动服)渗透率的结果,3种暴露环境分别为4.69%、5.19%和5.54%,比通常假设的防护服或工作服的10%渗透率小。


有机物料对稻田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连续5年定位试验,以紫云英、秸秆和商品有机肥等有机物料还田的稻田土壤为对象,研究有机物料还田后不同物理分组下土壤组成特点和有机碳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稻田土壤团聚体主要分布在2~0.25mm与0.25~0.053mm粒级,团聚体颗粒有机碳含量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减少。有机物料还田可提高0.25~0.053mm和<0.053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紫云英、秸秆、商品有机肥等有机物料可通过提高土壤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而增加土壤碳库。有机物料施用增加土壤轻组组分颗粒含量,减少重组组分颗粒含量,有助于土壤轻组组分的形成。稻田土壤轻组颗粒有机碳含量与>0.25mm和<0.053mm团聚体颗粒有机碳含量呈显著相关,与2~0.25mm团聚体颗粒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相关。稻田土壤施用紫云英、秸秆和商品有机肥等有机物料,可有效提高土壤微团聚体和轻组成分颗粒含量,增加土壤微团聚体和轻组有机碳含量,改变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组成特征。
关键词: 稻田土壤 有机碳 土壤团聚体 水稻秸秆 紫云英 有机肥


微波辅助酶解对甲鱼蛋白肽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研究微波处理对中性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基础上,以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清除率和DH(水解度)为评价指标,设计正交试验,考察微波功率、微波时间、酶添加量、底物含量对甲鱼蛋白酶解产物水解度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功率300 W、微波时间5 min、酶添加量5%、底物含量8%,DPPH·清除率达(88.79±0.68)%,对应的水解度为12.99%,较未被微波处理的肽DPPH·清除率(77.45±0.76)%,提高11.34%。采用红外光谱分析结构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表明,经微波处理后红外吸收光谱在1 653 cm-1处的C=O伸缩峰,651 cm-1处的-(CH2)n-峰发生偏移,且峰形更为尖锐,显示微波处理后甲鱼小分子肽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有利于提高肽的抗氧化活性。微波处理能提高甲鱼蛋白的酶解效率和抗氧化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