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渔业数据的南极磷虾48渔区渔场时空分布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我国2010-2019年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捕捞渔船的生产资料,分析了南极海域48渔区南极磷虾渔场的分布特点,采用重心迁移轨迹模型和标准差椭圆(SDE)模型探讨了南极磷虾的渔场变动特征和规律.结果显示,南极磷虾捕捞量主要集中在48.1亚区,占比为70.30%,48.2亚区和48.3亚区的产量相差很小,占比分别为14.28%和15.42%;年间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曲线上升,最小值为2012年,最大值为2019年;月间CPUE先增后降,最小值为1月,最大值为6月.48.1亚区的年间和月间渔场重心均往西南方向移动;48.2亚区年间的渔场重心东移,但移动范围较小,月间规律不强;48.3亚区年间渔场重心南移,月间渔场重心向西北移动.经SDE分析可知,48.1亚区渔场分布范围最广、离散程度最大,48.3亚区渔场方向性最强、向心力最明显.48.1亚区渔场重心主要分布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48.2亚区渔场重心分布于南奥克尼群岛东侧,48.3亚区渔场重心分布于南乔治亚群岛东北侧.聚类结果表明,48.1亚区年间渔场重心均较为集中,48.2和48.3亚区除2017年外,其他年间渔场重心较为集中.
关键词: 南极磷虾 渔场重心 标准差椭圆分析 聚类分析 时空分布 48渔区


黄海沙带鱼的DNA条形码鉴定及其分布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沙带鱼(Lepturacanthus savala)进行有效的分类鉴定,明确目前黄海海域是否存在沙带鱼的自然分布,本研究在形态学描述与测量的基础上,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沙带鱼及其近缘种进行了分析。共采集了来自黄海、东海(台湾海峡)及南海(北部湾)的疑似沙带鱼样品16尾及其近缘种样品1尾,测定并获取DNA条形码序列17条。结合已报道的带鱼科8种鱼类的18条DNA条形码序列对全部样品进行了物种鉴定,运用Kimura 2-parameter(K2P)模型构建了其系统进化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全部疑似沙带鱼样品的DNA条形码序列均与GenBank中沙带鱼(L.savala)的对应序列具有最高的相似性;沙带鱼的种内遗传距离远小于其与同属罗氏沙带鱼(Lepturacanthus roelandti)的种间遗传距离;在系统发育树中,全部的疑似沙带鱼均与已发表的沙带鱼DNA条形码序列聚为一支。研究结果表明,DNA条形码技术可弥补形态学方法在沙带鱼及其近缘种鉴定中的不足,实现沙带鱼的有效鉴定;与此同时,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沙带鱼在黄海的存在,结果可为黄海沙带鱼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的三峡水库主要鱼类营养级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2018年7月-2019年1月采自三峡库区干流木洞、涪陵、云阳和秭归江段的38种鱼类进行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同时计算鱼类营养级并构建了鱼类连续营养谱.研究结果显示,三峡库区干流鱼类δ15N值平均值为11.02‰,变化范围为5.31‰~17.79‰.以初级消费者螺类作为基准生物估算出三峡库区干流鱼类平均营养级为2.67,范围为1.47~4.12.营养级大于4级的鱼类仅有1种,营养级位于2~3级之间的鱼类种类数最多,占种类总数的50.0%,其次是营养级大于3级的鱼类,占种类总数的31.6%,不同食性鱼类组合的营养级存在差异.库区干流鱼类营养级的时空差异均不显著,而越靠近大坝的江段食物链长度的季节性波动幅度越大.和水库蓄水运行初期相比,鱼类营养级显著升高且高营养级鱼类的群落结构和营养特征发生了 一定程度的改变,特别是拥有较高营养级的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在库区干流逐渐扩张并成为优势种,其可能对库区干流鱼类营养结构产生影响.


新疆池塘养殖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
《中国水产 》 2022
摘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因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走出了一条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渔业发展道路。特殊的气候条件,纯净的冰山雪水,特有的物种资源,使新疆渔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本文围绕新疆渔业中池塘养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解决意见,以期促进新疆渔业高质量发展。


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去除水体石油烃研究进展
《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体的石油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长期影响和破坏,是一直以来全球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作为可有效吸附石油烃的富炭多孔材料,已成为目前水体修复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文章对近年来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在水体环境中石油烃吸附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总结了生物炭的类型、理化性质及其常见的制备过程,介绍了表面改性、磁性改性以及纳米改性等生物炭复合材料制备方式.在此基础上,简述了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吸附石油烃时的原材料性质、污染初始浓度、外加物质以及盐度等内外因素的影响,讨论分析了去除石油烃过程中疏水相互作用、孔隙填充、π-π相互作用、毛细管效应以及表面吸附等作用机理.针对当前研究中所存在的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的生态风险不明确、多数研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吸附过程机理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提出了强化吸附材料风险评估、优化其制作工艺、提升其循环再生性能和深化吸附机理研究等方向,以期为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吸附水体石油烃的大规模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鲍疱疹病毒原位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水产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精确定位鲍疱疹病毒(HaHV-1)在宿主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明确HaHV-1的组织亲嗜性和侵染进程,实验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和原位杂交技术建立了HaHV-1的原位LAMP检测方法.利用该方法研究了HaHV-1人工感染实验不同时间节点,病毒在杂色鲍主要器官的分布规律和组织亲嗜性.并对已报道的HaHV-1 LAMP扩增引物进行优化,实现对载玻片上原位固定靶组织内病毒DNA的稳定、特异扩增,筛选最佳显色时间等原位杂交反应条件,最后通过免疫酶标技术分析HaHV-1在组织样本内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HaHV-1原位LAMP检测方法最适显色时间为60 min.利用该方法对攻毒后24、36、48、60和72 h,HaHV-1在杂色鲍外套膜、鳃、肝胰腺和腹足神经节4种样本的组织分布情况进行检测和分析.病毒阳性信号最早于36 h出现在腹足神经节,48 h在部分外套膜样本中观察到病毒阳性信号,分布局限于外周神经中.在感染实验后期,病毒阳性信号出现在肝胰腺结缔组织中.病毒阳性信号出现的部位常有大量细胞渗出和浸润,渗出的细胞中可见被病毒感染的血淋巴细胞.本研究建立的HaHV-1原位LAMP检测方法,同步实现了高灵敏度和精确定位的功能.该检测方法适用于病毒感染的确诊、不同组织器官的亲嗜性、病毒侵染途径和致病机理等相关研究.


克氏原螯虾源普通变形杆菌分离、鉴定及联合药敏试验
《淡水渔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患病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联合药敏试验.从患病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中分离出一株优势菌(QJ201905007),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16S rRNA基因测序和构建进化树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并测定该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药敏性及化学抗菌药物和天然化合物的协同抑菌作用.结果显示:该分离菌生理生化特征符合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的特征,分子鉴定结果和进化树分析与普通变形杆菌的亲缘关系较近,由此可判定该病原菌为普通变形杆菌.回归试验发现,分离的菌株对克氏原螯虾具有致病力,半致死剂量为5.04×106 CFU/mL.药敏结果显示,该菌株对亚胺培南、头孢噻肟、恩诺沙星和头孢吡肟敏感,对氟苯尼考、青霉素和丁胺卡那等耐药;联合抑菌试验发现,氟苯尼考与白藜芦醇联用可在体外协同抑制该菌株的生长.以上研究表明,普通变形杆菌是克氏原螯虾的病原菌,在保证小龙虾食用安全的前提下,可使用恩诺沙星治疗,或通过氟苯尼考与白藜芦醇联用提高氟苯尼考的敏感性.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 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 鉴定 药敏试验


江西柘林水库鱼类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分析
《生态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江西柘林水库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关系,于2020年9月至2021年4月在该水库调查分析了鱼类物种组成、优势度及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共采集鱼类53种,分属于5目12科36属。其中,鲤形目(38种)种类最多,占调查物种数的71.69%,柘林水库上、中、下游库区分别采集到鱼类36、40和32种,各库区均以鲤形目鱼类为主,分别占采集物种数的72.97%、85.00%和75.00%。优势物种主要是?(Hemiculter leucisculus)、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重要种主要是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鲫(Carassius auratus)、蒙古红鲌(Erythroculter mongolicus)等。鱼类群落结构季节性差异大于空间格局差异,主要表现为秋季和冬季之间;生物多样性指数Margalef和功能丰富度指数在上游修河水域相对较高,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空间格局差异性大于时间尺度下的差异性。物种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功能丰富度与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功能冗余度与各物种多样性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说明物种数的增加导致了库区鱼类功能丰富度的增加和功能冗余度的降低,而功能均匀度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主要原因为调查区域内拥有不同功能性状的鱼类群体之间在个体数比例上呈现不均匀分布的模式,这一结果预示着拥有较多物种的群落生态位重叠度相对较低,生态系统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较差。总体而言,保护鱼类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该通过调控鱼类种群结构达到提高鱼类群落冗余度以及资源和生境可用性的目的。


AMH基因对鱼类性别决定影响的研究进展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鱼类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物种,其有性生殖具有多种策略,并且具有明显的雌雄二态性。鱼类具有复杂的性别决定机制,性别决定主要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因素主要指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水温、溶氧、光照、pH值、养殖密度及激素等。本文介绍了鱼类生长的雌雄二态性及鱼类性别决定基因,并综述了AMH基因的研究进展及AMH基因与其他性别决定基因的级联效应,旨在为水产养殖鱼类的单向性别控制、疾病预防及高效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鱼类 二态性 性别决定 性别决定基因 AMH基因 基因级联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