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典型低纬度海区(南海、孟加拉湾)初级生产力比较

生态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海和孟加拉湾有着相似的纬度范围,均处于低纬度季风区,但环境的开放性和水体交换特征有所不同。将南海和孟加拉湾的初级生产力进行对比,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低纬度海区生物生产过程的认识。南海有着复杂的物理过程,存在涡旋、上升流、黑潮、台风和冲淡水等多种现象,显著地影响着初级生产力大小和时空分布。南海初级生产力有以下几个特点:(1)受冲淡水和沿岸上升流的影响,沿岸海域常常高于开阔海区;(2)初级生产力的高值通常不出现在表层,大都出现在次表层;(3)在开阔海区受水体交换(黑潮等)和中尺度现象影响(涡旋)显著。此外,南海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也比较明显,但季度变化规律有较强的区域性。孟加拉湾物理环境与南海差别明显,初级生产力主要受淡水输入、涡旋和光照的影响,受台风和上升流影响不如南海明显。在沿岸区,高温低盐水覆盖了沿岸上层水体,使得混合层较稳定,抑制了深层富含营养盐水体的涌升补充,导致初级生产力下降;光强(悬浮物多、多云天气多)也限制了初级生产力。孟加拉湾开阔海区常常有涡旋形成,也对初级生产力有一定影响。沿岸区初级生产力南海高于孟加拉湾,而在开阔海区两者差别不大,因此整体上南海初级生产力水平高于孟加拉湾。

关键词: 南海 孟加拉湾 初级生产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正交试验法优化浒苔干燥工艺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浒苔的快速干燥方法,为浒苔的加工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L9(33)正交设计法对浒苔三级脱水干燥进行了优化选择。[结果]烘干温度对浒苔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其次是时间和风量;浒苔三级脱水干燥的优化参数为温度60℃、风量1 500 m3/h、时间30 min。[结论]采用烫漂、压榨、回转干燥三级脱水技术,分阶段对浒苔进行脱水干燥,避免了单一脱水干燥的缺点,有效地降低了浒苔叶绿素等营养物质的损失。

关键词: 浒苔 正交试验 干燥 叶绿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蛋白水解物的特性及其应用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蛋白水解物(FPH)是鱼蛋白在酸性、碱性、酶等条件下发生水解,得到的蛋白质水解产物。近年来,FPH因其特殊的物理特性、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生理功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FPH的各种理化性能及其生物活性,并对其在饲料工业上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了其在产品加工和推广应用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旨在为FPH的深层次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鱼蛋白水解物 特性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鲢补体C7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序列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补体系统经活化形成末端补体复合物,C7是将此复合物与目的细胞的细胞膜结合的重要分子。本研究从已有的cDNA文库中克隆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补体C7的cDNA,其全长2 625 bp,编码821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鲢补体C7与草鲤鱼的氨基酸序列相同率最高(为93%)。与已报道的硬骨鱼类补体C7相同,鲢补体C7具有一些保守的结构,如TSP1、LDLRa、MACPF、EGF、TSP1、CCP。对12尾鲢补体C7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有6个突变位点,其中5个是同义突变,另外一个是非同义突变,确定6个等位基因。在鲢正常组织和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免疫器官组织中,对C7基因进行了RT-PCR表达分析,结果显示,正常状态下,鲢补体C7基因只在脾中表达,在感染嗜水气单胞菌12 h后,鲢C7基因在脑、鳃、心、肾、肝、肠、脾7种组织中迅速表达,随着病原的清除,补体C7基因表达量也逐渐降低直至停止表达,说明补体C7是一个与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相关的基因。

关键词: C7 遗传多样性 克隆 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呋喃唑酮代谢物AOZ在斑点叉尾(鲴)体内组织分布与消除规律研究

淡水渔业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在池塘网箱养殖模式下,平均水温为30.6℃,以100 mg/kg鱼体重的剂量投饲斑点叉尾鲴(Ietalurus punetaus)苗种(95±20.9)g含呋喃唑酮的药饵,连续5d,每天2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ESI/MS/MS)法分析了呋喃唑酮主要代谢产物3-氨基-2-噁唑烷酮(3-amina-2-oxazolidinone,AOZ)在斑点叉尾鲴体内的组织分布与消除规律.结果表明:血液、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中AOZ于停药后在4h时的浓度分别为(2 649.0±463.1)ng/mL,(1 169.4±194.5)、(2 308.5±100.5)、(7 816.2±568.5)和15 938.1 μg/kg,血液、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中AOZ在60 d时平均浓度分别为6.66 ng/mL,4.50、33.7、17.1和21.3 μg/kg,分别是AOZ判定限1μg/kg的6.66、4.5、33.7、17.1和21.3倍.90 d时AOZ在血液和各组织中均检测不到.AOZ在血液和各组织中的浓度水平肾脏>肝脏>皮肤>血液>肌肉,消除半衰期T1/2皮肤(11.1 d)>肌肉(7.8 d)>血液(7.2 d)>肝脏(6.9 d)>肾脏(6.7 d).斑点叉尾鲴皮肤中AOZ的浓度高于肌肉组织,而且残留时间长,在此养殖条件下,AOZ在斑点叉尾鲴各组织中消除至少需要2 754℃·d.

关键词: 斑点叉尾(鲴)(Ietalurus punetaus) 呋喃唑酮 3-氨基-2-噁唑烷酮 组织分布 消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颡鱼DMRT1基因cDNA全长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克隆了黄颡鱼DMRT1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该基因在黄颡鱼成体不同组织及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颡鱼DMRT1基因cDNA序列全长1 381bp,其中5′端非翻译区30bp,3′端非翻译区454bp[不包括poly(A)],开放阅读框885bp,编码295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黄颡鱼DMRT1基因与革胡子鲶同源性最高(为81%),与黑鲷、虹鳟、斑马鱼、青鳉的同源性分别为60%、59%、64%和52%,与小鼠、人的同源性较低,分别为42%和44%。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表明:DMRT1基因在黄颡鱼胚胎发育阶段及胚后发育的1~51d仔鱼均有表达,且在胚后发育的第31天表达量最高;在成体,只在雄性精巢中特异性表达,其他组织均无表达,且性腺发育阶段的Ⅳ期精巢表达量最高,表明该基因可能在黄颡鱼雄性性腺的形成或功能维持上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黄颡鱼 DMRT1基因 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 基因克隆 荧光定量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GeO_2对海带幼孢子体培育过程中硅藻污染的抑制效应

渔业科学进展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叶绿素荧光技术,以光系统Ⅱ最大荧光产量(Fv/Fm)为指标,结合形态显微观察,研究了GeO2在海带幼孢子体培育过程中菱形藻污染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1)对于菱形藻,当GeO2浓度在5mg/L以上时,对其Fv/Fm值有显著影响,达到或超过15mg/L时菱形藻趋于死亡。2)对于海带幼孢子体,GeO2浓度在20mg/L以上时,对其Fv/Fm值有显著影响,达到或超过30mg/L时其趋于死亡。3)对于受到菱形藻污染的海带幼孢子体,GeO2浓度在15mg/L以上时对其Fv/Fm值有显著影响,达到或超过20mg/L时其趋于死亡。综合来看,当GeO2浓度为5~15mg/L时,菱形藻光合作用受到较强的抑制,而对海带幼孢子体影响不大。

关键词: GeO2 海带幼孢子体 菱形藻 叶绿素荧光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外可持续捕捞渔业技术新进展

渔业现代化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实现捕捞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对渔业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倾注了极大的关注。各种新技术、新革新不时涌现。本文介绍了国外常用的捕捞渔具如底层拖网、定置网、鱼篓和钓具等在提高燃油效率降低生态影响上所做的技术革新;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渔业存在的障碍:缺少具有成本效益和可行的替代方法、渔船和替代渔具之间的有效匹配、对因采用了不熟悉渔具渔法而产生的海上安全的担忧、投资成本、呆板的渔业管理体系僵化等;最后针对如何支持各种低能耗、低环境影响渔业创新活动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捕捞渔业 捕捞渔具 燃油效率 生态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硫酸盐用于虾蟹类保鲜剂的限量探讨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2

摘要:通过对我国亚硫酸盐类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以及不同标准中虾蟹类产品二氧化硫残留限量与国际相关标准进行比较,并对亚硫酸盐在水产品虾蟹类使用进行安全评价,建议扩大现行亚硫酸盐的使用范围,增补作为虾蟹类保鲜剂使用,并确立了合理的虾蟹类二氧化硫的残留限量标准:生制品可食部分≤100mg/kg,熟制品可食部分≤30mg/kg。

关键词: 亚硫酸盐 虾蟹类 二氧化硫 限量 标准 保鲜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氰戊菊酯对鲤SOD活性和MDA含量以及肝肾细胞形态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不同质量浓度的氰戊菊酯对鲤进行21d半静置染毒,测定不同时间血清、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观察染毒后氰戊菊酯对鲤肝、肾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露于氰戊菊酯中的鲤,肝脏及血清中SOD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规律,且血清中SOD活性变化先于肝脏中的变化,暴露21d后活性极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而MDA含量均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上升时间主要集中在暴露后的第3~14天。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鲤肝血窦扩张充血,肝细胞空泡变性及溶解并形成局部坏死病灶等,0.8μg/L染毒第21天、4.05μg/L和20.25μg/L染毒3d后上述损伤明显;鲤肾间质细胞增多,炎性细胞浸润,部分肾小管与基底膜分离,管壁细胞水样变性,高剂量组染毒21d还兼有肾小球萎缩,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着等。超显微观察发现,高剂量染毒21d肝细胞核萎缩,核内异形染色体边集化、粗面内质网水肿、松散甚至断裂,胞质中出现空泡,脂滴大量增多等。以上损伤不仅具有剂量相关性,还具有时间积累效应。

关键词: 氰戊菊酯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组织病理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