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单片机和无线电遥控技术的网衣升降控制系统设计
《南方水产科学 》 2012
摘要:为了减轻网箱养殖捕捞和网衣维护的劳动强度,应用单片机和无线电遥控技术实现网衣升降自动控制。文章介绍了PT2262编码器和PIC16C57单片机的主要性能特点,详细叙述了基于PT2262编码器的无线遥控发射器和基于PIC16C57单片机的接收控制器的工作原理、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技术等。无线发射器既可以单独控制某个无线接收解码控制器,也可以同时控制多个无线接收解码控制器工作。系统使用方便,稳定可靠,具有正反转控制、自锁与互锁以及自学习等功能。
关键词: PT2262编码器 PIC16C57单片机 无线电遥控 网衣 解码与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脆化草鱼与氹仔草鱼的肠道细菌群落PCR-DGGE指纹图谱及多样性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确定地理来源是水产品跟踪和追溯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鱼类肠道细菌16S核糖体rRNA基因(16SrDNA)构建的PCR-DGGE指纹图谱可标示鱼类来源。本研究采用PCR-DGGE技术构建了中山脆化草鱼和茂名氹仔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肠道内容物和肠道壁群落的PCR-DGGE指纹图谱。肠道内容物DGGE图谱显示,脆化草鱼和氹仔草鱼分别有17条和15条可鉴别的条带;脆化草鱼特异条带代表3种未培养细菌GU301246.1、FJ675051.1和GU293197.1,氹仔草鱼特异条带代表未培养细菌AY578409.1和GU301246.1。脆化草鱼的肠道壁前肠与中肠、中肠与后肠、前肠与后肠的DGGE图谱相似性依次为50.5%、54.3%和33.2%,氹仔草鱼的肠道壁前肠与中肠、中肠与后肠、前肠与后肠的DGGE图相似性分别为36.1%、47.7%和15.4%。脆化草鱼的前肠、中肠和后肠的DGGE图谱的相似性远大于氹仔草鱼。脆化草鱼和氹仔草鱼的肠道群落PCR-DGGE指纹图谱有助于这2种草鱼产品的跟踪和销售。
关键词: 追溯 脆化草鱼 氹仔草鱼 细菌群落 PCR-DGG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后代的胚胎和胚后发育比较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人工催产、人工授精的方法取得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斑鳜Siniperca schezeri及其正反交杂交后代的受精卵,在常温下对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后代的胚胎和胚后发育进行了观察与比较。结果表明:4种卵子中,斑鳜及以斑鳜为母本杂交种的卵子大于翘嘴鳜及以翘嘴鳜为母本杂交种的卵子,前者直径为(1.86±0.07)mm,后者为(1.08±0.06)mm。在外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4种胚胎发育时序基本以母本为基准,即以翘嘴鳜为母本的杂交种胚胎发育时序与翘嘴鳜的相同,以斑鳜为母本杂交种的则与斑鳜相同。在水温28.0~30.0℃下,以翘嘴鳜为母本的两种胚胎孵化需时约34 h,而在26.5~30.0℃下,以斑鳜为母本的两种胚胎孵化需时约91 h。以斑鳜为母本的初孵仔鱼比较大,全长为(4.60±0.07)mm,以翘嘴鳜为母本的初孵仔鱼全长为(4.00±0.05)m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丙氨酰—谷氨酰胺投喂方式对建鲤生长和抗急性拥挤胁迫能力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初始体质量为(33.52±0.17)g建鲤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单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8周(w)生长试验,分别配制成添加0.0%(对照)和0.5%(试验)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的等氮等能(35%CP、17 kJ/g)饲料,采用5种投喂方式:连续8 w投喂对照饲料(Ⅰ);试验饲料2 w间隔投喂(Ⅱ);前4 w投喂试验饲料,后4 w投喂对照饲料的间隔投喂(Ⅲ);前4 w投喂对照饲料,后4 w投喂试验饲料的间隔投喂(Ⅳ);8 w连续投喂试验饲料(Ⅴ)。养殖试验结束时,进行急性拥挤胁迫试验。探讨Ala-Gln投喂方式对建鲤生长和抗急性拥挤胁迫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Ala-Gln连续投喂和间隔投喂组的生长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 w间隔投喂的特定生长率都显著高于4 w间隔和连续8 w投喂的饲料组(P<0.05);前4 w间隔投喂组的特定生长率要显著高于8 w连续投喂组(P<0.05)。血清皮质醇和血糖分别在急性胁迫后恢复0和1 h时达到高峰,血清HSP70在胁迫后恢复1~12 h都保持较高水平,然后下降,胁迫后恢复48 h达到胁迫前的水平。各种投喂方式组的血糖和血清皮质醇含量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胁迫后恢复期,血糖迅速升高幅度最小的是2 w间隔投喂组,最先恢复到胁迫前状态的是2 w间隔投喂组和前4 w投喂的4 w间隔投喂组。胁迫后恢复期,各投喂组的血清HSP70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胁迫后恢复48和72 h时,后4 w投喂的4 w间隔投喂组和连续8 w的投喂组的血清HSP7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耳石形态在黄唇鱼、大黄鱼、丁氏(鱼或)和棘头梅童鱼种类识别中的应用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耳石传统形态分析方法对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丁氏(鱼或)(Wak tingi)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识别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耳石形态存在体长效应,矢耳石对4种鱼的判别成功率为94.86%,星耳石对除黄唇鱼以外3种鱼的判别成功率为92.70%;矢耳石和星耳石对除黄唇鱼以外3种鱼的联合判别效果为98.54%。
关键词: 黄唇鱼 大黄鱼 丁氏(鱼或) 棘头梅童鱼 耳石形态 种类识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黄鱼仔稚鱼不同发育阶段矢耳石形态发育和微结构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人工培育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生长发育与矢耳石形态及微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黄鱼矢耳石上的轮纹是每日形成的,第1日轮在孵化后第2天形成,与其初次摄食相对应。(2)大黄鱼卵黄囊期和前弯曲期仔鱼的耳石形态为圆形,进入弯曲期耳石长轴迅速伸长,在后弯曲期耳石形态变为椭圆形。进入稚鱼期,矢耳石开始形成次生核。随后次生核数量逐渐增加,在孵化后47~78 d的个体中,次生核数量稳定在5~7个,耳石近似盾形。(3)根据耳石日轮宽度推算的大黄鱼稚鱼在其仔鱼期生长率(b)与第1个次生核的形成时间(tsp1)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表明生长较快的个体形成次生核的时间较早,进入稚鱼期所需的时间更短。以上结论表明,大黄鱼矢耳石可以反演其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船舷侧滚筒绞拉力特性试验
《渔业现代化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揭示渔船舷侧滚筒对网衣、缆绳的绞拉性能,采用XCGTs-I舷侧滚筒分别对不同水平缩结系数、包角、网目规格的网衣以及不同直径缆绳的绞拉力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绞拉悬挂215.6 N的重物、水平缩结系数为0.26、0.50、0.71的网衣时,舷侧滚筒的绞拉力分别为173.47 N、163.27 N、151.02 N;对于相同水平缩结系数、悬挂215.6 N重物时的网衣,设定网衣包角为150°和180°,滚筒绞拉力分别为173.47 N、183.67N;绞拉直径为10、16、26 mm并悬挂相同的重物的缆绳,较粗的缆绳滚筒绞拉力大。研究表明:网衣水平缩结系数、包角的变化以及缆绳粗细对舷侧滚筒的绞拉性能具有一定影响,舷侧滚筒橡胶沟槽的分布应与网片结节纵向分布位置相匹配,可增大滚筒的绞拉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淡水池塘养殖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传统的集约化池塘养殖废水排放势必会加剧周围水域的富营养化程度,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淡水池塘养殖发展的瓶颈之一。为解决这个难题,国内外学者尝试了原位的和异位的池塘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鱼-菜"共生和循环水养殖模式。前者虽然增加了额外的经济、生态收入,但难以实现池塘产排污系数的绝对为零,而后者虽然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但考虑到经济、土地成本,很难有大面积的净化配置。养殖池塘水体上层种菜,养殖废水排入人工湿地,将原位与异位修复技术结合起来,建立淡水池塘生态合作养殖模式,是中国池塘养殖所面临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之一。渔民合作社是水产科技集中体现的平台,将中国已发展成熟的养鱼合作社,从"经济合作"、"信息合作"推向"生态合作"也是水产养殖业发展的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