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我国沿海城市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茵的半定量风险评估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2

摘要:调查了我国沿海城市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况,收集了我国近几年来海产品(鱼类、虾蟹类和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数据,利用“RiskRanger”软件对海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了半定量风险评估,并对不同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风险进行了分级。结果显示,鱼类、虾蟹类和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的风险评分结果分别为48、49和59,鱼类为中度风险,虾类和贝类为高度风险,且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2种产品。研究表明,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优先开展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定量风险评估。

关键词: 海产品 副溶血性弧菌 半定量风险评估 seafood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semi - 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国图书馆政策的重点领域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美国图书馆政策的重点涉及领域有经费来源、图书馆服务、管理体制与机制、信息资源保存和职业素质等。制定图书馆政策强化全社会的图书馆意识,努力构建完善的图书馆政策体系,不断修订和完善已有的图书馆政策,积极发挥行业组织在图书馆政策制定与实施中的作用,制定科学的图书馆政策评估机制,这都是美国图书馆政策带给我们的启示。参考文献12。

关键词: 图书馆政策 重点领域 美国 中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生长激素及其受体基因的原核表达

中国水产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已克隆的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生长激素(GH)基因和生长激素受体Ⅰ(GHR-Ⅰ)基因的cDNA序列信息设计引物,用于扩增半滑舌鳎GH、GHR-Ⅰ基因序列。随后,分别利用表达载体pET-32a和pGEX-6P-1成功构建了包含半滑舌鳎GH、GHR-Ⅰ基因ORF全序列及不同ORF片段的6个重组质粒,并将获得的重组质粒在表达宿主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中,用IPTG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重组GH的pET-32a-CSGH质粒在40 kD处有特异性的蛋白条带,重组GHR-Ⅰ胞内区的pGEX-6P-1-CSGHR1-2质粒在70 kD处发现诱导的蛋白条带,其表达量分别占细胞蛋白总量的37.6%和20.2%;而构建的pGEX-6P-1-CSGH重组质粒和含有GHR-Ⅰ基因跨膜区的重组质粒(pET-32a-CSGHR1-1、pET-32a-CSGHR1-2和pGEX-6P-1-CSGHR1-1)均未获得表达产物。由此可见,半滑舌鳎GHR-Ⅰ基因的跨膜区可能影响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研究结果为实现半滑舌鳎GH、GHR-Ⅰ制剂的开发及应用于养殖生产实践奠定基础。

关键词: 半滑舌鳎 生长激素基因 生长激素受体Ⅰ基因 原核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 tuberculatus)4个野生群体ITS1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分析

海洋与湖沼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我国沿海4个野生群体三疣梭子蟹的核糖体R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ITS1基因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获得长度为515—571bp的ITS1核苷酸序列,在4个群体的三疣梭子蟹中共检测到变异位点56个,多态位点比例为9.5%,其中简约信息位点25个,共检测到40种单倍型。通过统计单倍型多态性、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结果显示:舟山群体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是鸭绿江口群体和海洲湾群体,莱州湾群体最低。在三疣梭子蟹ITS1序列中共发现5种微卫星位点,AMOVA分析结果显示4个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显著。另外,将本研究所得序列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十足目12种蟹ITS1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系统树显示同属的不同种各自聚支,与形态学分类吻合。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ITS1 遗传多样性 系统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粤东海域褐菖鲉种群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变异及其在平鲉亚科中的分类地位

渔业科学进展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捕自粤东海域的47尾野生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进行了扩增和序列变异分析,并结合GenBank中10种其他平鲉亚科的同源序列,分析了平鲉亚科的分子系统。结果表明,所获序列长度在538~544bp之间,具69个碱基替换位点和36个插入/缺失位点;控制区碱基组成中,A、T、C、G含量分别为34.5%、29.0%、15.8%、20.7%。共检测到38个单倍型。该种群的单倍型多样度(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978和0.0192。以鲉亚科棘鲉Hoplosebastes armatus作为外群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褐菖鲉为11种平鲉亚科中较早分化出的种,位于进化树的基部;平鲉亚科为单系群,分为4个分支,分别为平鲉属Sebastes、菖鲉属Sebastiscus、眶棘鲉属Hozukius和无鳔鲉属Helicolenus,与传统的分类地位一致。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区序列不仅适合褐菖鲉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同样也适合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关键词: 褐菖鲉 线粒体DNA 遗传变异 分子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卤虫无节幼体的营养强化对半滑舌鳎稚鱼生长、消化酶及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投喂经蛋氨酸及裂壶藻强化的卤虫,研究其对半滑舌鳎稚鱼(初始体长1.67±0.14cm)生长性能、主要消化酶活性(淀粉酶、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胆囊收缩素(CCK)、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皮质醇浓度的影响。试验设3个实验组(蛋氨酸组、裂壶藻组和蛋氨酸加裂壶藻组),分别投喂经蛋氨酸、裂壶藻及蛋氨酸+裂壶藻强化的卤虫,对照组投喂未经强化的卤虫。试验进行16d,每4d取样1次。结果显示,裂壶藻组的体长和体重在试验结束时处于最高水平,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体长在12d时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裂壶藻组碱性磷酸酶活力在16d时显著高于蛋氨酸组和对照组,类胰蛋白酶活力在16d时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T3含量在12d时显著高于蛋氨酸组及对照组,T4水平在12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蛋氨酸加裂壶藻组淀粉酶活力在12d时显著高于蛋氨酸组(P<0.05)。对照组的CCK含量在4d时显著高于蛋氨酸组和蛋氨酸加裂壶藻组(P<0.05),12d显著高于3个实验组,16d时显著高于裂壶藻组(P<0.05)。蛋氨酸组的皮质醇含量在4d时显著低于其他3个试验组(P<0.05),8d和16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及蛋氨酸加裂壶藻组(P<0.05)。其碱性磷酸酶、淀粉酶活力及T4和T3水平在试验前期都较高,说明蛋氨酸强化的卤虫投喂对半滑舌鳎稚鱼的生长及激素水平有较微弱的促进作用,可能是由于卤虫无节幼体含有的蛋氨酸基本可以满足鱼体生长需要。

关键词: 蛋氨酸 半滑舌鳎 稚鱼 消化酶 胆囊收缩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缘盒龟鉴赏与养殖攻略(下)

海洋与渔业 2012

摘要:繁殖技术篇亲龟鉴别黄缘盒龟体重达150克时能分辨雌、雄.雄龟个体重约280克,雌龟个体重约450克时性成熟.一般人工养殖的黄缘比野生种性成熟时间提前一、二年,人工养殖状态下,营养与环境相对稳定,性腺发育时间提前,一般约五年时间就可以性成熟.通常,鉴别雌、雄的方法有两种:

关键词: 人工养殖 黄缘盒龟 鉴赏 成熟时间 个体重 繁殖技术 相对稳定 发育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主要水系外来水生动物初步调查

生物安全学报 2012

摘要:【背景】广东省是我国遭受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许多外来水生动物在广东省的河流均有分布,但有关其具体分布和数量缺乏系统研究。【方法】通过野外调查的方式对广东省鉴江、韩江、潭江、西江、北江、东江等水系的外来水生动物的分布和数量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对调查到的外来水生动物的生态学特征和入侵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共调查到13种外来水生动物,包括巴西龟、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下口鲶、革胡子鲶、食蚊鱼、麦瑞加拉鲮、露斯塔野鲮、斑点叉尾鮰、大口黑鲈等11种脊椎动物和福寿螺、克氏原螯虾2种无脊椎动物;其中以福寿螺、巴西龟和3种罗非鱼的分布最为广泛。【结论与意义】几种外来水生生物主要通过水产养殖、观赏渔业和生物防治引种入侵;典型的"R"策略者、对环境具有较强耐受力的生物、杂食性鱼类更容易成功入侵。

关键词: 外来物种 水生动物 入侵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在沉积物暴露条件下2种海洋贝类对Cu、Pb的富集动力学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首次通过构建海水-底泥-生物体体系,应用半静态双箱动力学模型室内模拟了沉积物暴露条件下文蛤(Meretrix meretrix)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对Cu、Pb的生物富集实验,通过对富集与排出过程中文蛤体内重金属污染物的动态监测和对富集与排出过程监测结果的非线性拟合,得到了文蛤和缢蛏富集重金属的吸收速率常数K1、排出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因子BCF、富集平衡浓度CAmax、生物学半衰期B1/2等动力学参数。拟合结果得到的Cu、Pb各动力学参数分别为:文蛤K1为4.63—69.41,K2为0.05—0.08,CAmax为9.83—40.57,BCF为60.77—1444.56,B1/2为9.09—14.43;缢蛏K1为4.27—122.92。K2为0.05—0.07。CAmax为5.12—32.84。BCF为65.68—2112.02。B1/2为9.81—14.15。对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在沉积物暴露条件下文蛤和缢蛏对重金属Cu、Pb的生物富集数据符合双箱模型,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比较结果得出:吸收速率常数K1及生物富集因子BCF均随着外部水体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减小;CAmax均随着外部水体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文蛤和缢蛏对Cu富集能力大于Pb;Cu在文蛤和缢蛏体内的生物学半衰期B1/2大于Pb;理论平衡状态下文蛤和缢蛏体内Cu、Pb的含量CAmax随着外部水体中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呈显著正相关,实验结果表明在沉积物暴露条件下双箱动力学模型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应用于文蛤和缢蛏的富集动力学研究的,但仍需要进一步开展在不同条件下实验研究分析。

关键词: 海洋贝类 重金属 生物富集 动力学 沉积物暴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肌间刺的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肌间刺即通常所谓的细鱼刺,是分布于椎体两侧肌隔中的小骨,为低等真骨鱼类骨骼系统所特有的一种结构,其数目随着鱼类的演化逐渐减少,直至进化到某一阶段完全消失。本研究主要对鱼类肌间刺从附着位置和形态类型上进行分类,然后从肌间刺的形态分布、形态发育以及作用等几个方面作简单介绍,为肌间刺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资料。

关键词: 肌间刺 分类 形态分布 形态发育 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