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无需覆土的蘑菇属食用菌——中国美味蘑菇
《菌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于新疆的"中国美味蘑菇"是一种个体巨大的野生蘑菇,迄今未有人工栽培报道。本文已成功对其进行驯化栽培并完成了它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可为今后商业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中国美味蘑菇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最佳氮源是大豆蛋白胨;菌丝生长最适温度是25℃,最适p H值为6。该种蘑菇可利用稻草、麦杆、芦苇等基质进行栽培;它还有一重要的特点就是出菇可不需覆土,而覆土为一般栽培的蘑菇属种类生产中的必须环节。初步驯化表明,该种蘑菇以芦苇为基质比以稻草为基质的生物学效率高15.01%。


海南玄武岩发育红土与第四纪网纹红土地球化学和磁性特征的差异
《土壤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海南岛地处中国热带,第四纪火山十分活跃,玄武岩出露广泛。玄武岩发育红土和第四纪网纹红土,是海南岛两种重要的成土母质。在海南临高县选择3个典型玄武岩发育红土剖面(BRC剖面)和1个第四纪网纹红土剖面(QRC剖面),分析比较了两剖面元素地球化学和磁性特征。结果表明,玄武岩发育红土Fe_2O_3平均含量约是第四纪网纹红土的3倍,而SiO_2含量只有后者的1/2。玄武岩红土剖面底部次生铁结核铁显著富集,全铁和游离铁含量分别是同剖面母岩和红土的1.3和1.4倍。玄武岩发育红土铁含量高,磁性强,磁化率平均达1104.39×10~(-8) m~3 kg~(-1)。而第四纪网纹红土铁含量低,磁性弱,均质层磁化率平均为37.64×10~(-8)m~3kg~(-1);网纹层受地下水活动影响,磁化率平均仅为8.24×10~(-8) m~3 kg~(-1)。此外,玄武岩发育红土的Ti平均含量分别为23.24 g kg~(-1),显著高于第四纪网纹红土平均含量8.26 g kg~(-1)。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可视化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生物工程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gB基因保守序列(GenBank Accession No. DQ006857.1),利用Primer ExplorerV4软件设计3对LAMP引物,通过反应体系的优化、敏感性试验和特异性试验,建立IBRV的LAMP检测方法,并对393份临床样本进行了检测应用。结果显示,建立的IBRV LAMP方法在65℃、50 min条件下可扩增出LAMP特征性梯状条带,并可通过颜色变化判定结果。该方法可以检测到10copies/μL的质粒DNA,与nested-PCR方法的敏感性相当,比PCR方法敏感1000倍,且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猪伪狂犬病毒、水泡口炎病毒等均无交叉反应。应用该方法检测301份鼻腔拭子和92份血清样本,阳性率分别为87.6%和58.8%,表明鼻腔棉拭子更适用于IBRV的临床检测。文中建立的IBRV LAMP方法具有可视化、快速、特异、灵敏性强的优势,适合基层和现场对临床样本进行快速检测,为IBR的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 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 gB基因


4份大麦材料在闽北引种适应性及全株饲用价值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丰富福建冷季青饲料品种,在建阳引种‘花22’、‘SP-1’、‘SP-2’和‘HH-1’4份大麦材料,分析4份大麦的引种适应性与全株饲用价值。结果表明:引种的4份大麦材料均能完成其物候期,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4份大麦全株饲用价值均高于全株玉米,以‘花22’、‘HH-1’的全株干草产量较高,达8 226.51和7888.82kg·hm-1,且抗赤霉病能力强,可作为闽北畜牧利用的草种,最佳刈割时间为灌浆后期。


微流控芯片用于卵母细胞冷冻保存的实验研究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低温保存对卵母细胞造成渗透损伤、毒性损伤和冰晶损伤,使得细胞冻后质量难以提高.本文首次提出将微流控法添加-去除保护剂分别与三种冷冻载体(OPS、QC及Cryotop)搭配使用,对猪卵母细胞进行冷冻保存,并与传统冷冻法进行比较;然后,首次选用透明陶瓷和玻璃制作集成一体化芯片,对猪卵母细胞进行冷冻保存,以冷冻保存后的细胞存活率和发育率为判断依据,筛选出较好的方案;最后,对冻后卵母细胞的早期凋亡情况、胞内活性氧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流控添加-去除保护剂组卵母细胞冻后存活率以及卵裂率都显著高于传统冷冻组,可以有效降低卵母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和胞内活性氧水平,减小线粒体损伤,提高细胞的冻后质量.透明陶瓷一体化芯片保存卵母细胞得到的存活率和卵裂率与传统OPS冷冻的保存结果无显著差异.微流控芯片技术为卵母细胞的低温保存提供新的思路,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卵母细胞 添加-去除方案 微流控一体化芯片


蛭石引发对NaCl胁迫下番茄种子活力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NaCl胁迫下2种杂交一代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种子对蛭石引发的响应,为种子萌发期间抗氧化特性及耐盐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15℃黑暗条件下,用蛭石引发2种番茄种子(‘大红合作909’和‘粉红合作906’)5d后,将引发和未引发种子分别放入装有0,100 mmol/L NaCl溶液的发芽盒内,(25±1)℃发芽3d后测定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发芽10d后,计算种子活力,分析蛭石引发的影响。【结果】与未引发种子相比,蛭石引发能显著提高番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缩短平均发芽时间。此外,蛭石引发能显著降低盐胁迫下种子吸胀期间细胞膜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提高α-淀粉酶和抗氧化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但2种番茄种子的可溶性糖含量在盐胁迫和蛭石引发下的表现不同。【结论】蛭石引发处理显著提高了番茄种子的活力,增强了种子吸胀期间的耐盐性。


基于功能性分子标记鉴定香味杂交粳稻亲本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稻是由于水稻种水稻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2)基因的功能缺失突变引起的。根据香味等位基因badh2的功能性突变位点设计的功能性分子标记,为快速鉴定具有香味的水稻种质资源提供了可能。本研究利用香味等位基因badh2-E2和badh2-E7的功能性分子标记InDel-E2和InDel-E7鉴定了33个杂交粳稻不育系和35个杂交粳稻恢复系材料的基因型,获得了12个含有badh2-E2等位基因不育系和4个含有badh2-E7等位基因恢复系材料。在此基础上,分别选择了3个不育系和3个恢复系,配制了5个全香型的杂交粳稻,为香味杂交粳稻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14分子标记开发及其育种应用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Bph14基因是第一个克隆的水稻抗褐飞虱主效基因,来自药用野生稻背景的B5品系。本研究通过比对Bph14基因在B5和参考基因组日本晴上核苷酸序列差异,开发了一个功能标记H14,在供体B5和7个受体亲本之间存在明显的多态性,能准确地区分含或者不含抗虫基因Bph14的基因型。利用H14标记对Bph14基因的分离群体进行基因型检测和接虫鉴定,根据标记检测结果与抗虫表型推算出标记的选择效率达9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该标记准确可靠,可为应用水稻抗褐飞虱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水稻 褐飞虱抗性 Bph14基因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小麦氮、磷胁迫响应基因研究进展
《河南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氮、磷不足会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带来严重影响。寻找和鉴定小麦氮、磷胁迫的响应基因,对养分高效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从miRNA(microRNA)、LBD(Lateral organ boundaries domain)、MAPK(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等基因方面综述了小麦氮胁迫响应基因,从bHLH(Basic-helix-loop-helix)、CDPK(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MAPK等基因方面综述了磷胁迫响应基因,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小麦氮、磷胁迫响应基因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