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814条记录
瓠瓜种质资源主要果实性状的主成分与聚类分析

中国蔬菜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对119份瓠瓜种质的8个主要果实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19份瓠瓜种质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信息指数在0.394 8~2.063 6之间,8个果实性状存在较广泛的遗传多样性,其中以果实形状、皮色和单瓜质量的多样性最丰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37.24%、23.33%、14.71%、9.44%,其累计贡献率达到84.7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以将119份瓠瓜种质分为两大类群,分别包含62份和57份种质,其中第一大类群在品质和外观方面均表现较好,可作为瓠瓜育种的基础材料。

关键词: 瓠瓜 果实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液体发酵黑木耳多糖的分离纯化及保湿性研究

现代食品科技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多糖产量,本研究利用优选的黑木耳菌株和培养基进行液体发酵,获得发酵胞外和胞内粗多糖产量分别为10.49±0.27 g/L和3.05±0.03 g/L。为进一步实现发酵多糖的合理利用,对液体发酵多糖采用酶-Sevag法除蛋白和DEAE-52、Sephadex G-200柱层析分离纯化,并对纯化的多糖组分进行红外光谱、抗氧化和保湿性研究。结果表明,酶-Sevag法能很好脱除发酵多糖中蛋白质,脱蛋白后胞外DEPS和胞内DIPS多糖纯度均大于95%;柱层析分离纯化获得胞外PEPS和胞内PIPS多糖均为单一组分,经红外光谱官能团分析推测二者均为β-构型的吡喃糖;比较PEPS和PIPS的抗氧化活性和保湿性发现,PEPS在还原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方面优于PIPS,而后者在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保湿性能方面优于PEPS。本研究为黑木耳液体发酵胞外和胞内多糖组分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并为其在食品和化妆品等方面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黑木耳 液体发酵 胞外多糖 胞内多糖 抗氧化 保湿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丛枝菌根真菌分子多样性

微生物学通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多样性的研究越来越多。目前,AMF在全球的分子多样性及其分布已引起关注,但在我国关于AMF分子多样性的研究进展状况尚未见报道。【目的】探究我国AMF分子多样性及其分布,研究不同气候区域以及不同生态系统中AMF分子多样性并揭示其分布规律,为我国AMF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利用Davison于2015年发表于"Science"上的一篇有关全球AMF分子多样性的数据库,选用中国AMF多样性的数据,并补充了近年来已发表的该数据库中未涉及的数据,建立中国AMF分子多样性的新数据库。【结果】共得到145个分子生物学鉴定出的虚拟种(Virtualtaxa,VT),隶属于8科12属。对于不同生态系统而言,草地生态系统中AMF的分子多样性最高,占到总VT数的60.7%,人为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也分别达到55.2%和43.4%。同样,AMF的VT数也随气候区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温带气候区域所占比例最高(64.1%),亚热带气候区域次之(60.7%),极北气候区域最少(20.7%)。而对于根系和土壤样品中AMF的分子多样性而言,根系样品中发现的AMF分子多样性(80.0%)高于土壤中AMF的分子多样性(48.3%)。进一步对不同生态系统、气候区域和样品来源分别在属的水平上进行研究,同样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我国具有丰富的AMF分子多样性,且不同气候区域、生态系统以及样品来源都影响着AMF的分子多样性及其分布。

关键词: 丛枝菌根 虚拟种(VT) 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镉污染农田土壤修复技术及安全利用方法研究进展

生态环境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物镉(Cd)超量累积是人体中镉的主要来源。研究镉污染农田土壤修复技术及安全利用方法对保护生态环境及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镉对植物的毒性效应与其生物有效性密切相关,且土壤镉的生物有效性决定其植物根系吸收量,因而基于土壤镉生物有效性调控原理的修复技术是农业环境领域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此外,植物镉含量也与植物自身特性密切有关,故筛选不同镉累积特性的植物可为镉污染土壤修复和安全利用提供重要生物质资源。文章综合评述了镉生物有效性的物理和化学调控方法,并分别就超累积植物和低累积作物介绍镉污染农田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和安全利用方法。物理方法如水分管理主要通过改变土壤环境的Eh等理化性质从而影响土壤镉的形态转化过程,进而影响植物镉的吸收量;化学方法如施用钝化剂主要通过改变土壤的pH及土壤镉吸附特性,从而改变土壤镉的生物有效性。低镉累积作物通过减少根系镉吸收或降低地上部镉转运的方式减少可食部镉累积量;镉超累积植物的修复效率主要取决于其镉富集系数的高低及生物量的大小。化学和生物联合调控方法主要通过降低土壤镉含量或阻止镉进入作物可食部,实现"边生产边修复"。农田土壤镉污染修复技术及安全利用方法存在效率低、体系不稳定等问题,探究土壤镉生物有效性关键调控因子及其作用机制、充分挖掘特殊镉累积特性的植物资源并探寻改造植物镉耐性的方法以提高镉污染农田土壤修复效率将是今后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 农田土壤 修复 生物有效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岩白菜属植物规模化繁殖及遗传稳定性

植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市场需求和野生资源现存状况,筛选厚叶岩白菜(Bergenia crassifolia)、秦岭岩白菜(B.scopulosa)和岩白菜(B.purpurascens)进行规模化繁殖,并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组培苗进行遗传稳定性分析。以顶芽为外植体,筛选出MS+0.5mg·L~(-1) 6-BA+0.01 mg·L~(-1) NAA+2.0 mg·L~(-1) VC为最佳增殖培养基,3种岩白菜属植物增殖系数分别为3.10、2.50和2.10;在1/2MS+1.0 mg·L~(-1) IBA+2.0 mg·L~(-1) VC培养基上,3种岩白菜属植物生根率分别为85%、80%和75%;在腐殖土:黄沙:珍珠岩=2:1:1(v/v/v)的混合基质中,移栽成活率分别为90%、85%和80%。规模化繁殖厚叶岩白菜20万株,秦岭岩白菜2万株,岩白菜1万株,目前还在持续生产中。I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岩白菜后代遗传变异较大,秦岭岩白菜后代遗传变异较小,3个种在继代至第20代时出现了遗传变异;岩白菜和秦岭岩白菜的平均遗传变异率随继代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厚叶岩白菜的平均遗传变异率随继代次数的增加呈现不规律变化。

关键词: 厚叶岩白菜 秦岭岩白菜 岩白菜 遗传稳定性 规模化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葛仙米多糖理化性质和流变学特性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葛仙米多糖的流变学特性,以室内培养的葛仙米为原料,通过水提醇沉法得到葛仙米多糖;采用MCR-302型旋转流变仪考察质量浓度、酸碱性、温度、V_C和H_2O_2对多糖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探究多糖溶液在扫描频率范围内的动态黏弹性,来反映其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其多糖含量为96.95%、重均分子量为1.324×10~5Da、由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及葡萄糖醛酸组成;葛仙米多糖溶液是假塑性非牛顿流体,具有剪切稀释的特性;溶液黏度随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在20~80℃内,溶液黏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溶液p H=3.0和p H=11.0时的黏度小于p H=7.0;V_C和H_2O_2可以降低多糖溶液的黏度;在扫描频率0.1~10 Hz内,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随葛仙米多糖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此外,葛仙米多糖与透明质酸具有协效增稠性。

关键词: 葛仙米多糖 表观黏度 动态黏弹性 协效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作物产量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翻耕+化肥(T1)、翻耕+秸秆还田+化肥(T2)、旋耕+化肥(T3)、旋耕+秸秆还田+化肥(T4)、免耕+化肥(T5)、免耕+秸秆还田+化肥(T6)。结果表明:与翻耕相比,0—20cm土层免耕处理大团聚体(>2mm)含量增加35.79%,中粒度团聚体(2~0.25mm)含量增加30.81%,微团聚体(0.25~0.106mm)含量增加25.80%。免耕+秸秆还田的T6处理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最高,大团聚体(A1)、中粒度团聚体(A2)和微团聚体(M1)中分别比"翻耕+化肥"的T1处理高25.04%,28.55%,18.12%。传统耕作作物产量高于保护性耕作,"翻耕+化肥"的T1处理在2013,2014,2015年的水稻当量产量分别比"免耕+化肥"的T5处理高12.30%,13.22%,15.20%。免耕和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方式提高了土壤团聚体含量,增加了土壤固碳,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稻和小麦幼苗生长,降低了作物产量。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作物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粒湿热处理对薏仁米淀粉形态、结构与热特性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薏仁米除淀粉外的其他营养组分对水和热的屏障作用,对3种薏仁米(大粒薏仁米(big Coix seed,BCS)、小粒薏仁米(small Coix seed,SCS)和半透明薏仁米(translucent Coix seed,TCS))进行湿热处理,分离提取得到薏仁米谷粒湿热处理(heat-moisture treatment,HMT)淀粉,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普通光学显微镜、激光粒度仪、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等对HMT淀粉进行测定,比较处理前后淀粉的差异,探究HMT对淀粉形态、大小、结构、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MT使得淀粉颗粒表面破损、气孔增大、偏光十字减弱,淀粉双螺旋结构、结晶区和无定形区被破坏,淀粉与淀粉分子、蛋白质、脂类等的作用加强,淀粉分子有不同程度的重排。这些变化使得淀粉凝胶温度升高,晶体内异质性减弱,解螺旋所需能量下降,其中BCS淀粉的变化较小,直链淀粉含量高的TCS淀粉受HMT影响最大。因此,应依据HMT前后不同淀粉的变化在加工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应用。

关键词: 薏仁米 薏仁米谷粒湿热处理 淀粉 形态 结构 热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选育高产黄酮的桑黄菌株

食用菌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桑黄(Phellinus baumii)黄酮生产能力,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技术诱变桑黄菌株SH1(出发菌株)的原生质体,经过筛选获得了3株高产胞内黄酮的优势菌株A67、A130、A157,与出发菌株相比,菌株A67、A130、A157液体发酵胞内总黄酮产量分别提高了86.7%、20.0%和60.0%。拮抗实验和RAPD分析显示3株优势菌株与出发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TEAC(Trolox equivalent antioxidant capacity)和FRAP(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实验结果表明,A67菌丝体醇提物比出发菌株具有更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本研究为桑黄属菌株的选育提供了高效可行的诱变方法,并为桑黄黄酮相关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优良的新菌株。

关键词: 菌丝干重 黄酮 乙醇提取物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羽衣甘蓝新品系自交不亲和性及主要园艺性状的评价

西北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上海地区越冬露地栽培条件下,对6个观赏型羽衣甘蓝新品系的自交不亲和性及其主要园艺性状进行观察评价。结果表明:6个羽衣甘蓝新品系间的自交不亲和性存在明显差异,OK-2、OK-5和OK-6的自交亲和性较高,而OK-1、OK-3和OK-4的自交不亲和性较高。尤其OK-4的花期自交亲和指数仅为1.87,而蕾期自交亲和指数高达35.14,是羽衣甘蓝优良自交不亲和新品系;其次,OK-1的花期自交亲和指数为2.82,自交不亲和性也较突出。6个新品系的株型、叶型及叶色各具特色,且抗寒性和综合抗病性较强,均能在上海地区安全越冬。其中,OK-1和OK-4的综合抗逆性最强,叶色也最为鲜艳独特,是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羽衣甘蓝新品系。

关键词: 羽衣甘蓝 新品系 自交不亲和性 园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