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花生秧饲粮中添加纤维素酶对5~8周龄浙东白鹅生长性能、养分表观利用率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花生秧饲粮中添加纤维素酶对肉鹅生长性能、养分表观利用率以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取120只体重相近的4周龄健康浙东白鹅,随机分为3个组,分别饲喂添加15%(A组)、23%(B组)、23%(C组)花生秧粉的试验饲粮,C组另外添加3‰纤维素酶,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公母各占1/2。试验测定指标包括试验鹅体重、采食量、养分表观利用率以及胰腺、肌胃和十二指肠内源性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与B组相比,花生秧饲粮(粗纤维水平为9.76%)中添加3‰纤维素酶显著增加了肉鹅平均日增重(P<0.05),对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影响不显著(P>0.05);显著或极显著提高饲粮中粗灰分、粗蛋白质、粗纤维、钙、总磷、甘氨酸、半胱氨酸和蛋氨酸的表观利用率(P<0.05或P<0.01);显著或极显著增强胰腺蛋白酶、淀粉酶以及肌胃蛋白酶、十二指肠脂肪酶活性(P<0.05或P<0.01)。总之,在高粗纤维水平花生秧饲粮中添加3‰纤维素酶能够增强肉鹅消化酶活性,提高其对粗纤维饲粮的养分表观利用率,是开发利用花生秧饲料资源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花生秧 纤维素酶 浙东白鹅 体重 养分利用率 消化酶活性


不同LED光质对矾根组培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矾根‘紫色宫殿’(Heuchera‘palace purple’)为试材,将丛生苗切割成单苗作外植体,接种于添加0.2 mg/LNAA的1/2MS培养基上,分别置于LED红光(R)、蓝光(B)和红蓝复合光(2RB;4RB;8RB)下进行生根培养,以荧光灯为对照,研究不同光质对矾根组培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筛选适合矾根组培苗生根培养的最优LED光质。结果显示:(1)与荧光灯相比,红蓝复合光质处理下矾根组培苗的大部分生长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4RB处理下生根苗的生根数、根长、整株鲜重、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整株干重、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值最大,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了58.73%、22.56%、36.08%、19.82%、65.90%、40.37%、45.72%和37.84%;(2)仅单一红光处理不利于矾根组培苗叶片光合色素的合成,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3)红光有利于矾根组培苗可溶性糖的积累,蓝光能够降低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4)4RB处理下SOD、CAT和POD抗氧化酶活性表现次高或最高,提高了矾根组培苗对活性氧的解毒能力。综合分析认为,4RB处理有助于矾根组培苗的形态建成、生物量的积累以及叶片光合色素的合成,且抗氧化酶活性良好,所以LED红蓝复合光质比为4:1是矾根生根培养的优选光质。


施肥方式对水稻‘花优14’干物质积累、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长期测坑定位试验,连续两年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上海地区高产杂交水稻‘花优14’干物质积累规律、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上海地区稻田科学的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4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处理[CT,300 kg(N)×hm~(-2),60 kg(P2O5)?hm~(-2)和60 kg(K2O)?hm~(-2)]、有机无机配施处理(MT,与CT等氮磷钾,80%尿素+20%有机肥,磷钾不足部分以化肥补充)和单施有机肥处理(OT,与CT处理等氮量),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干物质积累特征、产量结构、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干物质量积累符合Logistic方程。MT年平均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达0.78 kg?hm~(-2)?d~(-1),分别比OT和CK显著高0.17 kg?hm~(-2)?d~(-1)和0.19 kg?hm~(-2)?d~(-1),与CT之间无显著差异。MT灌浆期同化物输入对籽粒贡献率为76.3%,与CT差异不显著,但比OT和CK处理分别显著提高9.4%和5.2%。水稻收获后,MT的年平均产量分别比CT、OT和CK处理高3.5%、15.6%和63.4%,氮素农学利用率分别较CT和OT提高9.7%和53.7%。有机肥结合化肥施用能够显著提高水稻干物质积累速率并促进花后同化产物向籽粒的输入,从而提高产量,在保证水稻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化肥投入,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是较优的施肥方式。
关键词: 水稻 施肥方式 有机无机配施 干物质积累 肥料利用率


寄主植物对甜菜夜蛾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黑化反应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应用昆虫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寄主植物对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甜菜夜蛾Spodostera exigua (Hübner)幼虫体内参与黑化反应的关键酶的影响。【方法】借助紫外分光光度计或酶标仪,测定了取食不同食物(蕹菜、甘蓝、黄豆和人工饲料)的感毒与未感毒甜菜夜蛾幼虫血淋巴中多酚氧化酶、酪氨酸羟化酶和多巴脱羧酶含量。【结果】两因素分析显示,感毒和食物两个因子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幼虫血淋巴中这3种酶的活性;进一步比较发现,取食蕹菜的感毒幼虫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取食甘蓝的次之,而以黄豆和人工饲料为食物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最低,感毒幼虫血淋巴中其他两种酶活性也表现相同的趋势。【结论】寄主植物能够调控感毒甜菜夜蛾幼虫体内参与黑化反应的关键酶活性,而这些关键酶活性的变化可能与寄主植物调控甜菜夜蛾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敏感性有关。
关键词: 寄主植物 甜菜夜蛾 多酚氧化酶 酪氨酸羟化酶 多巴脱羧酶 核型多角体病毒


生物质炭在我国蔬菜地应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质炭是生物质在限氧环境中经过热化学转化产生的固体物质,它在土壤改良、污染土壤修复和碳封存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我国蔬菜地面临土壤酸化、土壤次生盐渍化、面源污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通过查阅和汇总生物质炭在我国蔬菜地的应用文献,总结和分析了生物质炭在我国蔬菜地的应用现状,深入挖掘其在影响蔬菜地土壤理化性质、温室气体排放、面源污染和重金属迁移等方面的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生物质炭可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增加土壤中含氧官能团的数量、减小土壤容重等、从而减缓养分的流失,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蔬菜增产;生物质炭可减弱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和可迁移性,钝化其在土壤中的迁移。然而,不同制备工艺的生物质炭性质差异较大;生物质炭在不同区域不同蔬菜地土壤应用时出现结果不一致;缺乏生物质炭的负面效应报道等问题。因此,今后的研究方向应在蔬菜地进行区域间生物质炭的横向对比研究;将短期与长期蔬菜地定位试验相结合进行纵向比较研究;降低生物质炭的成本、识别其潜在风险,为推广生物质炭在我国蔬菜生产领域的应用、建立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生物质炭 蔬菜地 温室气体排放 重金属 面源污染 次生盐渍化


灵芝β-葡聚糖硫酸化衍生物抑制脂多糖诱导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NO的活性
《食用菌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氯磺酸法对灵芝(Ganoderma lucidum)β-葡聚糖进行硫酸化修饰,在不同反应温度下(40、50、60、70、80、90℃)得到灵芝β-葡聚糖硫酸化衍生物(SGLP1~SGLP6),随着反应温度的上升,硫酸化衍生物取代度逐渐增加,反应温度为60℃时取代度最大为1.72,之后随着反应温度上升,取代度逐渐下降;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衍生物的重均分子量逐渐下降。灵芝β-葡聚糖衍生物的溶解度为0.901~1.102g/100mL,与硫酸化前相比溶解度提高约50倍。灵芝β-葡聚糖硫酸化衍生物具有抗炎作用,对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释放NO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并呈浓度依赖性,且随着取代度增加,抑制率增高;对LPS刺激RAW264.7细胞的吞噬活性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随着取代度增加对细胞吞噬活性的抑制作用增加;取代度相近时,重均分子量较大的硫酸化衍生物对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释放NO的抑制率较高以及对细胞吞噬活性的抑制作用也较强,说明硫酸化多糖的体外抗炎活性与其硫酸化衍生物的取代度和重均分子量相关。


基于限制性内切酶的简化基因组测序在家禽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中国家禽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y,NGS)的出现与不断革新,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和进步。简化基因组测序(Reduced-represen-tation genome sequencing,RRGS)是利用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目标基因组以降低基因组复杂度,减少测序位点,可高性比地开发高密度SNPs,操作简单。目前,已报道的基于限制性内切酶的简化基因组测序方法包括RRLs、RAD和GBS以及基于这些方法的改进版本,如dd RAD、dd GBS和2b-RAD等。该技术在鸡、鸭和火鸡等家禽基因组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应用且获得一定成果。文章比较了RRGS几种方法,综述了该技术在家禽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旨在为今后有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