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立式无筛饲料超微粉碎机的研发及质量检测分析
《渔业现代化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介绍了我国立式无筛饲料超微粉碎机的发展,简述立式无筛饲料超微粉碎机的组成、工作原理和优越性,分析质量检测及立式无筛饲料超微粉碎机技术的发展,展望制定行业标准的预期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汉氏棱鳀生化指标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1
摘要:采用海洋中上层鱼类汉氏棱鳀(Thryssa ham iltonii)为试验生物,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海洋鱼类的毒性。结果显示,DBP对汉氏棱鳀的24 h、48 h和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3.75 mg.L-1、1.52 m.gL-1和0.94 m.gL-1,安全质量浓度为0.07 m.gL-1。DBP对汉氏棱鳀内脏团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第24小时表现为0.07 m.gL-1浓度组受诱导而0.55 m.gL-1浓度组被抑制,而第72小时0.07 m.gL-1浓度组被抑制而0.14 m.gL-1组被诱导升高,其他浓度组无显著变化;脑中各浓度组则表现为第24小时受到明显的诱导而到第72小时被抑制。DBP胁迫下仅第24小时引起了2组织细胞氧化损伤,细胞脂质过氧化物(MDA)的质量摩尔浓度都明显升高。内脏团中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表现为0.07 m.gL-1浓度组受诱导升高而其他浓度组被抑制;而脑中0.55 m.gL-1浓度组为先受诱导升高后被抑制降低,其他浓度组则一直表现为受诱导升高。结果表明,DBP在此试验质量浓度下对汉氏棱鳀产生了明显的毒性作用,对海洋生物存在危害,应对其海洋环境生态风险加以关注。
关键词: 汉氏棱鳀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细胞脂质过氧化物(MDA) 乙酰胆碱酯酶(ACh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温度下哲罗鲑幼鱼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每4个雄性亲本与1个雌性亲本交配的巢式设计方法,建立哲罗鲑(Hucho taimen)9组母系半同胞、34个父系全同胞家系。19个家系置于(13±1.5)℃(高温),15个家系置于(9±1.5)℃(低温)条件下饲养,计算幼鱼各月龄的体质量和体长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结果表明,哲罗鲑幼鱼在低温条件下体质量遗传力为0.413~0.675,体长遗传力为0.297~0.777;高温条件下体质量遗传力为0.396~0.558,体长遗传力为0.194~0.624,均属于中高遗传力。在2个温度条件下母本间遗传方差组分均大于父本间遗传方差组分,存在较大的母本效应或显性效应,而根据父本间遗传方差组分估计的遗传力较为无偏。低温条件下体长、体质量遗传力估计值高于高温条件下的估计值,表明基因和环境互作效应较为明显,在低温条件下对体长和体质量进行选择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体长和体质量在不同生长时期、不同温度条件下都具有显著的遗传正相关和表型正相关(P<0.05),表型相关系数为0.815~0.939,遗传相关系数为0.794~0.939,表明通过体质量或体长进行选育均能达到改良生长性状的目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形态和分子标记的三种鲭科鱼类鉴别新方法
《海洋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找到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澳洲鲭(S.australasicus)和羽鳃鲐(Rastrelliger kanagurta)这三种鲭科鱼类鉴别的新标记,采用形态框架等形态分析方法和线粒体标记的方法开展研究。共分析采自海南的33 ind样本,其中日本鲭19 ind,澳洲鲭9 ind,羽鳃鲐5 ind。形态判别分析显示,利用2个可量参数(体高和眼径)或者3个框架参数[D(2-3)、D(3-5)、D(2-4)]构建的判别公式均能鉴别这三种鲭科鱼类,判别准确率均为100%。通过PCR扩增和测序,获得三种鲭科鱼类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和控制区(D-loop)序列。经对位排列,得到33 ind样本Cytb和D-loop的一致序列分别为1 118 bp和846 bp。Cytb基因共检出17个单倍型,变异位点195个,其中10个固定位点是日本鲭所特有,8个固定位点是澳洲鲭所特有,147个固定位点为羽鳃鲐所特有;D-loop序列共得到27个单倍型,变异位点239个,其中13个固定位点为日本鲭所特有,10个固定位点为澳洲鲭所特有,182个固定位点为羽鳃鲐所特有。这些固定位点可以作为三种鲭科鱼类鉴别的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淡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富集及其危害
《中国公共卫生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向水体排入大量的含氮、磷污染物,使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导致蓝藻"水华"大面积频繁爆发。淡水中蓝绿藻属分泌产生的蓝藻毒素是目前已经发现的污染范围最广、研究最多的一类藻毒素。其中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作为蓝藻最主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分布广泛、毒性较大且危害最为严重〔1〕。由于MCs的稳定性,使其可富集于鱼类或贝类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鸭绿江鲤鱼种质资源的微卫星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采用17对微卫星分子标记,以黑龙江野鲤(HLJL)作为阳性对照、建鲤(JL)作为阴性对照,对2批采自鸭绿江的鲤鱼(YL1,YL2)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对其杂合度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通过对鸭绿江野生鲤鱼现存群体的种质鉴定,了解鸭绿江鲤鱼的遗传结构特征、种群历史,为其遗传资源的保护提供较为准确的相关信息和依据。试验结果显示,4个群体检测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9182~3.0124,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728~0.5885,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5441~0.6563,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362~0.6566,说明这几个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群体间相似系数在0.8747以上,相似性较高。聚类分析显示,HLJL与YL1遗传距离最小,亲缘关系最近。建鲤与其他3个群体的遗传距离较大,亲缘关系较远。证明研究中所分析的2批采自鸭绿江的鲤鱼确系野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铜离子在养殖对虾组织中的积累及其对金属硫蛋白含量的影响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摘要:为考察铜在循环水与静水养殖系统的凡纳滨对虾组织中的积累,本实验在两种养殖系统中分别添加硫酸铜,并使其浓度保持一致,经过92d的培养,对铜在虾组织中的积累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两种系统中养殖的对虾,其组织中铜浓度依次为:肝胰腺>鳃丝>甲壳>肌肉,肝胰腺中金属硫蛋白(MT)与肝胰腺中铜的积累有相似变化趋势。循环水系统与静水系统中虾肝胰腺和甲壳中铜的积累量有显著差异,而两种系统中虾鳃丝中铜的积累量差异不明显。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 静水养殖 凡纳滨对虾 铜的积累 金属硫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伏提水工程技术设计初探
《水利技术监督 》 2011
摘要:为合理开发新能源,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光伏提水工程的建设水平,本文根据多年光伏提水工程的设计和建设经验,从工程的选址、机型的选择、参数的确定方法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光伏提水工程的设计方法和步骤,为规范我国光伏提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网囊周长对单桩张网渔具选择性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改变网囊周长是改善过滤性渔具网囊选择性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为了评价网囊周长对中国近海渔业使用的单桩张网网囊选择性的影响,使用套网试验法对不同网目尺寸(25 mm和35 mm)的传统网囊和减小30%周长的网囊进行选择性试验,并对黄鲫Setipinna taty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渔获体长数据的选择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减小网囊周长可改善对渔获体长的选择性,即减小周长的网囊的50%选择体长(L50)较传统网囊大,而选择范围较小,对于较小的个体,选择性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对比其它文献的研究结果,减小30%周长的网囊的L50要比相同网目尺寸的菱形和方形网目网囊大,但网囊周长对其尺寸选择性影响的具体规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双单倍体牙鲆挖掘与生长性状连锁的微卫星标记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2007年制备的双单倍体牙鲆为材料,根据生长性状表型值分成快速生长组(Fast growth group,FGG)和慢速生长组(Slow growth group,SGG),进行微卫星标记与生长性状的连锁分析。从牙鲆遗传连锁图谱选择40个高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覆盖了24个连锁群中的22个。结果表明,FGG和SGG每组各30尾个体进行40个微卫星位点的PCR扩增,在两组内共计检出8个差异性片段。FGG内,差异性片段的出现率为66.67%~86.67%;SGG内,差异性片段的出现率为40.00%~80.00%。同一位点,比较FGG和SGG组内具有差异性片段的个体,在体重、全长、体高三个性状上表现出显著差异。总计,有Poli19TUF、Poli24MHFS、Poli150TUF、Poli190TUF等4个位点与牙鲆生长性状显著相关,能够作为牙鲆良种选育研究过程中的辅助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