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预冷时间下鮰鱼能量代谢和加工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食品科学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预冷时间下淡水鱼能量代谢和加工品质的相关性,本实验以鮰鱼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鮰鱼宰杀后在4℃下预冷48 h内的能量物质(糖原、乳酸、三磷酸腺苷(adenosine-5’-triphosphate,ATP)及其关联物含量)、代谢酶(己糖激酶(hexokinase,HK)、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活力、理化品质(pH值、蒸煮损失率、加压失水率、质构特性、K值、色泽)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预冷时间的延长,鮰鱼中糖原和乳酸含量在24 h内不断下降,随后开始积累;二磷酸腺苷、一磷酸腺苷、肌苷酸含量逐渐降低,次黄嘌呤、肌苷含量逐渐升高,ATP几乎检测不到;HK活力不断下降,PK活力在预冷8 h后上升至最大值,随后不断下降,LDH及CK活力均呈波动式下降;pH值和剪切力逐渐下降;加压失水率、蒸煮损失率以及色泽在24 h内保持稳定,在48 h后显著上升(P<0.05),鱼肉的持水性下降;K值不断上升,并在24 h内保持在20%的高鲜度范围内。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糖原含量和乳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K值与HK活力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LDH活力与CK活力、剪切力呈显著正相关,与白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加压失水率与蒸煮损失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宰后鮰鱼在预冷24 h内更有利于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品质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鮰鱼冷藏过程中气味和新鲜度的变化及相关性
《肉类研究 》 2020
摘要:以真空包装与空气包装鮰鱼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电子鼻技术,对鮰鱼4℃冷藏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对不同样品的电子鼻传感器信号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感官评分、K值、三甲胺含量、挥发性成分及电子鼻传感器信号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鮰鱼4℃冷藏过程中的特征风味物质主要为己醛、壬醛、苯甲醛和1-辛烯-3-醇;电子鼻可以区分不同冷藏时间、不同包装的鮰鱼;感官评定结果表明,鮰鱼冷藏4~5 d时开始腐败,且真空包装组较空气包装组变化缓慢;冷藏鮰鱼三甲胺含量和K值随冷藏时间延长而逐渐上升,真空包装样品新鲜度较空气包装组好;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苯甲醛、1-辛烯-3-醇可作为表征鮰鱼腐败的挥发性化合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省嘉鱼县农作物现状普查与分析
《中国种业 》 2020
摘要: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中,嘉鱼县已有玉米、大豆、小豆、芝麻、水稻、小麦、油菜等66份作物种质资源收入国家库。分析了嘉鱼县1956年、1981年、2014年的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品种类型及栽培面积变化,发现嘉鱼县耕地面积较1956年有一定减少,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减少,但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面积却较1956年大幅增加。从种植的作物品种类型来看,1956年主要种植地方品种,品种比较单一,1981年、2014年各作物以种植培育品种为主,1981年栽培的多是常规品种,而2014年生产上多以高产、优质、高抗的杂交品种为主。普查中发现嘉鱼县有6份地方资源仍在广泛种植。针对嘉鱼县地域特点,提出保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以及嘉鱼县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减量化肥配施紫云英绿肥对早稻种植效益及晚稻后效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技 》 2020
摘要:在紫云英—早稻—晚稻轮作模式下,以常规化肥为对照,研究了减量化肥条件下配施不同用量紫云英对早稻产量、养分吸收、土壤性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在晚稻上的后效作用。结果表明,与常规化肥相比,60%化肥配施紫云英有增加早稻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的趋势,从而提高早稻籽粒产量;其中以60%化肥配施紫云英鲜草30 t/hm~2的早稻稻谷产量和产值最高,分别为5 013 kg/hm~2和9 224元/hm~2;以60%化肥配施紫云英鲜草15 t/hm~2时的经济效益和产投比最大,分别为1 435元/hm~2和1.12;在晚稻少施化肥的情况下,早稻施用紫云英也能使晚稻稻谷增产6.0%~10.0%;配施紫云英可以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
关键词: 早稻 晚稻 化肥减量 紫云英 产量 经济效益 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培肥与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外源有机物和耕作方式对土壤地力培育的影响,以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为对象,通过2个年度(2016—2018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外源有机物(秸秆和有机肥)和耕作方式及其交互作用[稻麦秸秆还田配合旋耕(SR),稻麦秸秆还田配合翻耕(SP),秸秆不还田、增施有机肥配合旋耕(MR),秸秆不还田、增施有机肥配合翻耕(MP),秸秆不还田、不施用有机肥、旋耕深度15 cm(CKR)]对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组成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SR处理能够降低水稻季土壤容重并增加总孔隙度。相比CKR,小麦季SR处理显著增加>0.0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量为7.2%。此外,外源有机物和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易氧化有机碳(EOC)主要受耕作与有机物交互作用影响,酸水解有机碳(LPIc和LPII_c)主要受耕作措施的影响, SR处理的土壤EOC和LPI_c含量比CKR提高0.3~2.6 g·kg~(-1)。颗粒有机碳(POC)主要受外源有机物的影响,并且秸秆还田处理POC平均含量高于增施有机肥处理,增加量为0.75g·kg~(-1)。短期内,外源有机物和耕作及其交互作用对稳定性有机碳(黑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较小。综上,秸秆还田配合旋耕有助于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EOC、LPI_c和POC)。
关键词: 水稻-小麦轮作 秸秆还田 耕作措施 土壤团聚体 活性有机碳 稳定性有机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机械化水平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基于IVGMM和IVTobit的估计方法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目的]农业种植结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所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采用农户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机械化水平对农户种植总面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的影响,以期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为解决传统回归方法中内生性和样本选择偏误问题,运用工具变量法和样本选择修正法探究机械化水平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实际影响。[结果]机械化水平对农户种植结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机械化水平每提升1%,农户种植总面积增加0.428%,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0.435%,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就增加0.111%,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增加1.104%。[结论]机械化水平对农户种植面积有稳健的正向效应,特别是对农户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正向效应更大。与样本修正后工具变量估计相比,普通最小二乘估计会严重低估机械化水平对种植结构的影响。
关键词: 机械化水平 农户 种植结构 IVGMM模型 IVTobit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瓜中杀线虫剂农药残留及风险评估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以西瓜及其产地土壤和地表水为研究对象,对湖北某地的西瓜及其产地的样品进行农药残留分析.结果表明,在西瓜中检出的阿维菌素在土壤和地表水中并未检出.全部44个土壤样品中有9个样品检出农药残留,占总体样本数的20%,共检出3种农药残留,检出率比较高(>10%)的农药是克百威;全部44个地表水样品中有3个样品检出农药残留,占总体样本数的6.82%,共检出1种农药克百威残留.说明湖北地区使用较多的杀线虫剂为丁硫克百威、阿维菌素和克百威,而且检出农药均是未在西瓜上登记的农药,西瓜中二丁胺检出率高达90%,其中高毒农药克百威有检出.西瓜中检出的农药残留较少,其中阿维菌素和克百威的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均很低,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对消费者的慢性风险保护均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
关键词: 西瓜 农药残留 阿维菌素 克百威 二丁胺 健康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