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814条记录
香菇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食用菌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菇因独特的"香"气而深受消费者喜爱,这种气味来自于内源产生的多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笔者对香菇主要挥发性物质的化学成分、在子实体中的时空分布和加工过程对风味物质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综述,详细总结了干、鲜香菇风味差异的化学基础,推测了两类主要风味物质——八碳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反映了目前对于香菇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最新研究进展。此外,笔者还从产业发展角度出发,对香菇风味物质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香菇 挥发性风味物质 八碳化合物 含硫化合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互联网+”时代农业核心期刊网站的应用现状及提升策略

编辑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农业核心期刊通过自建网站展示品牌形象,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数字化出版的速度。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的161种农业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检索调查自建网站信息、论文发布、论文开放以及信息发布等信息,明确目前农业核心期刊网站的应用现状,对调查中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农业核心期刊网站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以期为农业核心期刊网站的数字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互联网+ 农业核心期刊 期刊网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百合体胚诱导、发育及不同组织实时定量PCR内参基因筛选

分子植物育种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筛选观赏百合(Lilium oriental×Trumpet hybrid)体胚诱导、发育不同时期及不同组织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以观赏百合品种‘Conca D'Or’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PCR分析百合8个候选内参基因(18S,ɑ-TUB,GAPDH,UBQ,b HLH,ACT,EIF,EF1)在体胚诱导不同时期、体胚发育不同阶段及不同组织中的扩增效果,并采用Genorm、Norm Finder和Best Keeper三种软件对候选内参基因在百合中的表达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b HLH在体胚诱导、发育及不同组织中的稳定性优于其他基因;GAPDH及ACT在观赏百合‘Conca D'Or’上扩增效果差。将体胚诱导不同时期、体胚发育不同时期及不同组织的扩增数据放在一起分析,Ge Norm和Norm Finder软件评估最适内参基因为b HLH和EIF,Best Keeper软件评估最适内参为EF1和b HLH。本研究建立了观赏百合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体系并选出观赏百合体胚诱导、发育及不同组织表达最稳定的前三个内参基因分别为b HLH、EIF和EF1。

关键词: 百合 内参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 PCR 体细胞胚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农民增收补贴政策效率分析——来自浦东新区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2011年以来上海市浦东新区陆续实行一系列农民增收补贴政策,为了解政策在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和农业发展方面的效果,进行了该研究。[方法]基于2011~2016年浦东新区和新区各镇的投入与产出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模型对政策的总体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把浦东新区作为独立决策单元进行测算,政策实施期间的总体技术效率值为1,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对新区14个镇的测算显示大部分镇DEA有效,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地区差异。[结论](1)浦东新区农民增收补贴政策总体成效显著;(2)农民增收补贴政策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2011~2016年浦东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平缓"L"形走势;(3)浦东新区各镇总体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地区差异,北部镇情况优于南部镇。并根据结论提出了保持政策延续性和稳定性、调整农民增收补贴结构和增量补贴向南部镇倾斜等建议。

关键词: 农民增收补贴 政策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DEA-Malmquist模型 浦东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灵芝提取物β-1,3-葡聚糖含量测定及多糖成分分析

菌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酶法试剂盒检测法和苯胺蓝荧光检测法对不同结构多糖中β-葡聚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对高纯度β-1,3/1,6-葡聚糖的含量检测均较为准确,但含有葡萄糖的杂多糖和多分支连接的β-葡聚糖均会对酶法试剂盒检测产生干扰,苯胺蓝荧光法检测β-1,3-葡聚糖专一性较好.通过比较不同灵芝提取物中β-1,3-葡聚糖的含量和得率可知,热水提取物和KOH提取物中β-1,3-葡聚糖的含量较高,分别为20.52%和45.86%,β-1,3-葡聚糖得率分别为0.27%和1.27%,占β-1,3-葡聚糖总提取得率的88%.HPSEC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提取物中多糖的分子量分布不同,热水提取物中主要包含2个组分,分子量分别为2.835*10~6Da和9.587*10~4Da,KOH提取物中主要包含分子量分布在1*10~5–1*10~6Da范围内的3个组分.各提取物中多糖的单糖组成均以葡萄糖为主,水提多糖中含有少量半乳糖,酸碱提取多糖中含有少量木糖和甘露糖.本研究结果显示,分步提取中沸水和KOH碱溶液提取β-1,3-葡聚糖效率较高.

关键词: 食药用菌 β-葡聚糖 分子量分布 单糖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7种茎叶处理除草剂对野燕麦的生物活性评价

植物保护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温室盆栽整株测定法,开展炔草酯、唑啉草酯、精噁唑禾草灵、甲基二磺隆、氟唑磺隆、啶磺草胺、异丙隆7种茎叶处理除草剂对野燕麦的除草活性评价。结果表明:15%炔草酯WP和5%唑啉草酯EC对野燕麦活性极高,ED_(90)分别为12.58和21.92 g/hm~2(有效成分,下同),约为各自推荐剂量的1/4和1/2,可作为生产中防除野燕麦的首选药剂; 69 g/L精噁唑禾草灵SC和30 g/L甲基二磺隆OD对野燕麦具有较好的防效,ED_(90)分别为47.59和14.76 g/hm~2,与各自推荐剂量相当,是生产中防除野燕麦的有效药剂; 70%氟唑磺隆WG和4%啶磺草胺OD对野燕麦活性一般,ED_(90)分别为63.03和28.36 g/hm~2,约为各自推荐剂量的2倍,可作为生产中防除野燕麦的备选药剂; 50%异丙隆WP对野燕麦活性较差,ED_(90)为7 610.39 g/hm~2,约为推荐剂量的7倍,不适合用于防除4~5叶期的野燕麦。

关键词: 野燕麦 茎叶处理除草剂 生物活性评价 防除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曲酸对斑玉蕈子实体形成过程中木质纤维素酶的影响研究

菌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曲酸增加子实体产量的机制,首先考察了搔菌后外源添加曲酸对不同菌丝培养时间出菇的影响。研究发现当菌丝培养时间过短或者过长添加曲酸都得不到很好的增产效果,菌丝培养时间在60–80d之间增产效率最高,并且后熟期60d的增产效率大于80d的增产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添加曲酸可以提高菌丝利用基质中木质纤维素的利用率。更深入地研究发现,基质中的漆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在斑玉蕈的不同发育时期受到曲酸调控。漆酶活性在最初的菌丝恢复期和转色期酶活性低于对照组,但是在原基期、钉头期和子实体期酶活性显著地高于对照组;纤维素酶活性在整个发育周期中曲酸组都高于对照组,在子实体发育后期酶活性被提高3.16倍。最后,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了漆酶基因和纤维素酶基因的表达量,研究显示添加曲酸后漆酶基因和纤维素酶基因在不同程度上被上调,这个结果与酶活的结果相一致。这些结果说明外源添加曲酸通过提高生殖生长阶段的菌丝利用培养基质中的漆酶和纤维素酶活性,进而提高菌丝利用木质纤维素,为斑玉蕈子实体生长发育提供更多的能源,实现增加子实体产量的目的。

关键词: 斑玉蕈 曲酸 木质纤维素 漆酶 纤维素酶 子实体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评价香菇菌株的农艺性状

食用菌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香菇(Lentinula edodes)栽培种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以50个香菇菌株为材料,对10个数量性状的表型值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聚类分析在距离d=9.69处可将50个菌株分为5大类群:第1类群综合性状表现良好,第2类群单菇性状最佳,第3类群菇柄性状突出,第4类群高产早熟,第5类群只有单菇重性状可取;从各类群中筛选出241-4等14个表现优良的菌株。主成分分析筛选出特征根累计贡献率为89.4%的前3个主成分,分别为单菇因子、发育因子和产量因子;主成分分值图可将50个菌株分为5大类群,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利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可对香菇菌株的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词: 香菇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品比试验 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ARTP诱变猴头菌株的发酵菌丝体多糖理化性质及体外免疫活性

菌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的3株高产多糖猴头菌和出发菌株的多糖组分差异,通过液体发酵获得的菌丝体经水提、分级醇沉获得8个胞内多糖组分,对它们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征及体外免疫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株ARTP诱变菌株414、321、236菌丝体多糖含量较出发菌株有较明显提升;ARTP诱变的猴头菌20%醇沉多糖组分较出发菌株分子量大,所占比例增加;诱变菌株60%醇沉多糖组分的分子量略大于出发菌株,所占比例相近。20%醇沉多糖主要由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构成,诱变菌株该多糖组分中葡萄糖和甘露糖的比例较出发菌株均有明显提升,60%醇沉多糖组分单糖组成无明显差异;8个多糖组分均具有体外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活性,其中20%醇沉多糖的活性优于60%醇沉多糖,诱变菌株的生物活性优于出发菌株。本研究探讨了ARTP诱变对猴头菌胞内多糖结构及活性的影响,为猴头菌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优质资源。

关键词: 猴头菌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 胞内多糖 理化性质 生物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针菇菌种中短期保藏因素的正交分析

微生物学通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栽培食用菌,年产量超过250万t,规模已跃居世界首位。菌种保藏技术是金针菇栽培和新品种研发的基础,但相关研究十分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金针菇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目的】探索不同保藏因素对金针菇优良菌种中短期保藏的影响,为建立高效、低成本、易操作的保藏方法奠定基础。【方法】以温度、甘油、海藻糖、甘露醇以及保护剂体积5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经12个月保藏,考察金针菇菌种在木屑培养基中的菌丝生长速度,通过极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解析保藏因素的效应。【结果】温度、海藻糖、甘油和甘露醇对金针菇菌种的中短期保藏有极显著的影响,保护剂体积的影响不显著。温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与其它4个因素的互作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20°C是较好的短期保藏温度,-80°C为理想的中期保藏温度。渗透型与非渗透型保护剂间的互作效应对金针菇菌种的中短期保藏有极显著影响,海藻糖和甘露醇间的互作效应不显著。高浓度的海藻糖、甘油及甘露醇均不利于金针菇菌种的中短期保藏。保藏效果较佳的保护剂为10%甘油和0.3 mol/L甘露醇混合液。【结论】建立的菌种中短期保藏方法填补了金针菇产业发展的空白,研究结果可为其它大型真菌的中短期保藏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食用菌 菌种保藏 正交试验设计 菌丝生长速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