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西瓜新品种‘福祺黑无籽3号’的选育
《北方园艺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福祺黑无籽3号’是由四倍体QWN-11作为母本与二倍体QWY-19为父本杂交,经过连续多年的栽培试验选育出的无籽西瓜新品种。‘福祺黑无籽3号’属于中熟品种,全生育期108 d,果实发育期32 d。平均单果质量约8 kg,普通栽培平均产量约69 000 kg·hm~(-2)。肉脆汁甜,无着色秕子,风味正,品质优,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2%以上。果实整齐度好,极耐贮运。生长势强,抗性好,易坐果,适用于各地区栽培,于2018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微波预处理对生鲜花生贮藏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花生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微波预处理对生鲜花生贮藏特性和品质的影响,采用不同功率强度微波(0.55、0.85、1.15 W/g)对鲜食花生处理120 s后置于(10±1)℃条件下进行贮藏.结果表明:适宜功率强度的微波处理可有效抑制生鲜花生的发芽率和霉变率,同时抑制生鲜花生的呼吸强度,降低失重率,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延缓生鲜花生的衰老和品质劣变;微波处理对生鲜花生还有一定杀菌作用,微波功率强度越大,杀菌效果越好.综合分析,0.85 W/g功率强度微波预处理组的生鲜花生贮藏品质最佳.


鸡减蛋综合征病毒中和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鉴定及在双抗体夹心ELISA中的应用
《河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制备针对鸡减蛋综合征病毒(EDSV)的中和性单克隆抗体,首先纯化得到重组EDSV纤维蛋白,经血凝试验(HA)鉴定纤维蛋白的血凝活性,HA效价为1∶2~7。之后将纤维蛋白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免疫4次后,小鼠血清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效价最高达到1∶409 600,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效价最高达到1∶12 800。取效价最高免疫小鼠脾细胞进行细胞融合制备杂交瘤细胞,结合iELISA和IFA检测,经过多轮亚克隆,最终成功获得了2株稳定分泌中和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9G12和10E11。iELISA结果显示,单克隆抗体9G12和10E11的腹水效价分别为1∶128 000和1∶1 020 000;IFA效价分别为1∶2 000和1∶8 000。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单克隆抗体9G12和10E11均不能识别变性的EDSV纤维蛋白,表明二者识别纤维蛋白的构象型表位。病毒中和试验结果表明,单克隆抗体9G12和10E11均具有中和活性,中和效价分别为1∶2~7和1∶2~4。亚型鉴定表明,这2种单克隆抗体的轻链均为Kappa型,重链均为IgG1亚型。将基于单克隆抗体9G12和10E11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应用于临床检测EDSV抗原,与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1.7%。综上,成功筛选出9G12和10E11杂交瘤细胞株,二者分泌抗EDSV特异性抗体,且这2种抗体具有中和EDSV感染活性,可应用于EDSV的临床检测。
关键词: 减蛋综合征病毒 纤维蛋白 中和性单克隆抗体 抗体中和效价 双抗体夹心ELISA


不同饮用水对香椿发酵茶茶汤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是茶汤品质呈现的介质,对茶性的发挥至关重要。选用自来水、矿泉水、纯净水冲泡香椿发酵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电子舌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3种水样茶汤的理化指标、生化成分、抗氧化活性及风味物质,以期阐明水质对香椿发酵茶茶汤品质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不同饮用水对香椿发酵茶茶汤品质和抗氧化活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pH呈弱酸性、电导率接近于1μS/cm的纯净水茶汤的茶多酚(669.45 mg/L)、总黄酮(645.83 mg/L)、可溶性糖(731.91 mg/L)和游离氨基酸(2738.96 mg/L)含量最高,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IC50为0.17 mg/mL)和总还原能力最强。自来水茶汤中咖啡碱含量最高(67.98 mg/L),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最强(IC50为12.27 mg/mL)。电子舌能够快速区分不同水样冲泡的香椿发酵茶茶汤,其中纯净水茶汤的味感最为丰富,与苦味、苦味回味、甜味及丰富度相关。利用GC-MS共鉴别出29种挥发性物质,含硫类和醛类是香椿发酵茶茶汤的主体挥发性成分,占50%以上。自来水、矿泉水、纯净水茶汤分别检出24种、17种和16种,其中自来水茶汤的香气组成最为丰富,纯净水茶汤花果香明显。综合分析纯净水最适宜冲泡香椿发酵茶,茶汤整体品质最优。本研究初步明确了水质对香椿发酵茶茶汤生化成分、抗氧化活性及风味物质的影响,为香椿发酵茶的科学冲泡及香椿发酵茶饮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饮用水 香椿发酵茶 生化成分 抗氧化活性 挥发性成分


瓜菜枯萎病及生防根际微生物组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枯萎病是顽固性土传病害,称为瓜菜中的“癌症”,已成为制约我国瓜菜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简要介绍瓜菜枯萎病危害,并从细胞壁降解酶、毒素、信号传导和致病基因等方面综述瓜菜枯萎病灾变机制,然后从根际微生物组自身与病原菌、土壤层面和植物层面等重点阐述了根际微生物组防治和抵御瓜菜枯萎病的机理,最后对枯萎病发生和抑制关键因子挖掘、核心微生物组构建及根际微生物组分子机制等进行了展望,期望生防微生物防治病害发生进入一个崭新且高效的阶段,为加快提升作物抗逆性机理研究提供一定思路。


河南省小麦品种(系)粒重相关基因等位变异的鉴定与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粒重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培育高粒重品种是小麦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本研究以395份河南省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结合2021-2023连续两年千粒重测定结果,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其粒重相关基因(TaCwi-A1、TaSus2-2B、TaGw8-B1、TaGS-D1)的等位变异进行了鉴定,分析4种粒重基因不同等位变异及其不同组合类型对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TaCwi-A1、TaSus2-2B、TaGw8-B1和TaGS-D1位点在供试材料中均存在2种等位变异,共具有15种不同粒重等位基因组合类型。综合分析不同粒重等位基因及其组合类型与千粒重关系,等位基因TaSus2-2Ba对粒重的正向作用效应显著,而等位基因TaCwi-A1a和TaGS-D1a分别对粒重的正向效应不显著。TaCwi-A1b+TaSus2-2Ba+TaGS-D1b+TaGw8-Bla、TaCwi-A1a+TaSus2-2Ba+TaGS-D1a+TaGw8-B1a、TaCwi-A1b+TaSus2-2Ba+TaGS-D1a+TaGw8-B1a这3种基因组合类型为小麦高粒重优势基因型。


玉米逆境胁迫响应基因ZmTPR1的表达和功能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前期干旱-复水处理玉米转录组测序基础上,发现了一个响应干旱胁迫的基因ZmTPR1(Tetratricopeptide repeat 1),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探究其在不同组织及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拟南芥中的同源基因AtTPR1,分析干旱胁迫条件下纯合突变体植株的表型和生理生化指标,初步探究该基因的功能,为培育抗旱玉米品种提供基因资源。结果表明,ZmTPR1基因位于玉米的第3号染色体,编码421个氨基酸,具有保守的卷曲螺旋结构域,可能参与玉米对植物激素、干旱等胁迫的响应。ZmTPR1基因在玉米各组织中均表达,在幼茎中的表达量最高;干旱、高温、盐和缺氮胁迫均可诱导ZmTPR1基因的表达,干旱胁迫后表达量上调最明显;干旱胁迫后ZmTPR1基因在抗旱玉米自交系郑36中的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敏旱玉米自交系B73。敲除AtTPR1基因后拟南芥抗旱能力下降,Attpr1突变体在干旱胁迫下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叶片萎蔫甚至干死,同时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极显著降低,丙二醛含量极显著升高。综合来看,ZmTPR1基因参与玉米对多种非生物胁迫的响应过程,并在响应干旱胁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聚脲甲醛缓释肥减量深施对小麦和玉米产量及氮肥吸收率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聚脲甲醛缓释肥(PF)减量深耕对小麦和玉米作物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以及矿质养分迁移的影响,设置对照(CK)、尿素+旋耕(OPTX)、尿素+深耕(OPTS)、PF+旋耕(PFX)和PF+深耕(PFS)5个处理,在豫南砂姜黑土小麦、玉米农田开展大区试验。结果表明,对比传统尿素(OPT)处理,PF处理小麦、玉米产量显著高于OPT处理,尤其PFS处理较OPTX处理小麦和玉米季产量分别高12%和6.4%,较OPTS处理分别高3.4%和1.8%;与产量不同,PFS处理仅显示玉米季氮肥利用率(NUE)高于OPTX和OPTS处理,而小麦季NUE甚至低于OPTS处理,这可能与PF在小麦季深耕条件下养分释放速度慢有关。对比两种耕作方式,发现PFS处理小麦季产量与PFX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别,而玉米季产量显著高于PFX处理;与产量不同,PFS处理小麦季NUE显著低于PFX处理,而玉米季无显著差别,这可能与玉米季更适宜的气象条件和小麦季PF养分的后续释放有关。对比土壤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残留量和总氮浓度,发现作物收获后,PFS处理0~30和30~60 cm土层NH4+-N残留量与PFX处理无显著差异,NO3--N残留量显著低于PFX处理,而总氮含量略高于PFX处理,这可能与PF处理在小麦季深耕条件下氮素未释放完全有关。总而言之,依据作物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聚脲甲醛缓释肥在深耕条件下显示出更高的产量效益和增产潜势,尤其玉米季作物吸氮量、产量和NUE有了显著提升,值得被推荐。
关键词: 聚脲甲醛缓释肥 小麦玉米轮作 深耕与旋耕 砂姜黑土 氮肥利用率


强光胁迫对转玉米C4型ZmPEPC+ZmPPDK基因小麦光合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转玉米C4型PEPC(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和PPDK(丙酮酸磷酸双激酶基因)双基因小麦对强光胁迫的光合和生理响应,以转ZmPEPC+ZmPPDK基因小麦株系PCK30和PCK60及其野生型对照材料(WT)为试验材料,鉴定了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的表达量,在抽穗期和灌浆期测定正常光强(NL)和强光胁迫(HL)处理下转基因小麦的光合酶活性、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活性氧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2个转基因株系在转录水平上高效表达了PEPC和PPDK基因.在不同时期NL和HL处理下,转基因小麦的PEPC、PPDK、NADP-ME和Rubisco的酶活均显著高于WT,且HL处理下高出WT的幅度更明显.与NL处理相比,转基因小麦和WT的叶绿素含量在HL处理下显著降低,但转基因株系的下降幅度更小,且HL处理下转基因株系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WT.两种水平处理下,转基因小麦PCK30、PCK60的净光合速率(Pn)均显著高于WT,且HL处理下高出幅度更明显,抽穗期增幅分别为15.26%和17.57%,灌浆期为13.41%和15.82%.气孔导度、Fv/Fm、qp的变化趋势与Pn一致,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趋势与Pn相反.转基因株系在HL处理下产生的活性氧物质和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WT,而抗氧化酶变化趋势与之相反.连续2年田间小区产量试验,转基因小麦PCK30和PCK60平均比WT高8.37%和10.16%.PEPC和PPDK在小麦中的过表达增强了小麦内源的光合酶、光化学效率和抗氧化酶活性,增强了强光下的叶片细胞膜的稳定性,保护了光合机构,维持了较高的光合效率,从而提高了转基因小麦的耐强光胁迫能力.
关键词: 小麦 玉米C_(4)光合基因 强光胁迫 光合 生理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