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凡纳滨对虾引进群体和2个养殖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海洋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引进的SPF凡纳滨对虾G0和两个养殖群体(G1,G2)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8个座位共获得64个等位基因,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在5~l3之间。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405 2~0.869 3之间,其中有6个位点为高度多态位点,适合于多态性分析。8个座位丢失的和新产生的等位基因共30个,占总数的47%。3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193 8、0.196 1、0.232 5,说明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对近交系数Fis分析显示3个群体中存在近交,通过对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显示所有座位均显著偏离平衡,存在杂合子缺失。通过配对Fst和Ne i遗传距离分析,显示3个群体之间有明显的遗传分化,说明种群结构发生了明显的遗传变异,变异可能来自于突变、随机漂变和选择的共同作用。实验结果能够很好地解释经过若干群体选育后,子代群体发生种质退化的现状,由此建议综合采用遗传育种的方法从引进的亲虾中筛选出性状优良稳定的仔虾作为虾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海多毛纲动物研究现状及展望
《海洋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广泛收集的文献资料,结合作者近年来从事多毛纲动物研究所积累经验,综述了中国海多毛纲动物研究现状,旨在分析和总结其中所存在问题,推动中国海此门类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海多毛纲动物研究多集中在分类学领域,在此基础上其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悬沙胁迫下日本囊对虾仔虾的生长和DNA损伤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仔虾为受试生物,研究不同悬沙浓度(0、10、50、100、500和1 000 mg/L)下仔虾的存活率、增重率、RNA/DNA比率变化和DNA损伤情况,探讨悬沙对仔虾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悬沙(<500 mg/L)对仔虾的存活率、增重率、RNA/DNA比率和DNA损伤指标无显著影响。高浓度悬沙(≥500 mg/L)为仔虾生长蜕皮提供隐蔽场所,减少自残,但在提高存活率的同时,影响仔虾摄食,表现为仔虾的增重率和RNA/DNA比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且增重率和RNA/DNA比率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在高浓度悬沙组(≥500 mg/L)中,作为DNA损伤指标,彗星细胞拖尾率、尾长和尾矩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但不同的指标灵敏度不同,尾长和尾矩灵敏度较拖尾率更高。结论认为,RNA/DNA比率和DNA损伤指标能够有效评估悬沙对仔虾生长的影响。
关键词: 悬沙 日本囊对虾仔虾 RNA/DNA比率 DNA损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校水产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产专业英语是水产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不可或缺的课程。针对目前水产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和不足,提出了稳步推进教材建设、加强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革新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提高水产专业英语教学的措施,有效促进水产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唇鱼的耳石形态和微结构特征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耳石的形态特征和参数。结果表明,黄唇鱼有矢耳石、星耳石和微耳石各1对,矢耳石最大,微耳石最小。矢耳石略呈长方形,前端圆形,后端呈截形,两侧近平行,叶形晶状突多于圆形晶状突和尖形晶状突;星耳石翼叶较基叶发达,中央突粗长,约成扇形,其长度约为星耳石长的0.50倍;微耳石略呈锥形。矢耳石、星耳石长度均大于高度,微耳石长度小于高度。矢耳石长高比平均为1.371,星耳石长高比平均为1.332,微耳石长高比平均为0.647。矢耳石长、高与体长的比值分别为0.0479和0.0350。矢耳石和星耳石各具有1个中心核,矢耳石中心核的直径平均为68.15μm,星耳石中心核的直径平均为46.72μm;矢耳石原基的直径平均为11.42μ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羔红点鲑和白斑红点鲑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淡水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花羔红点鲑(Salvelinusmalma)和白斑红点鲑(S.leucomaenis)的肌肉营养成分,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花羔红点鲑肌肉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白斑红点鲑(P<0.05),而其灰分含量值则低于白斑红点鲑,但其差异并不显著(P>0.05);(2)花羔红点鲑在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上显著高于白斑红点鲑(P<0.05),但两者在鲜味氨基酸含量上差异并不显著(P>0.05);(3)肌肉营养品质评价结果表明,花羔红点鲑肌肉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70.44)明显高于白斑红点鲑(63.67)。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土著品种的花羔红点鲑的肌肉营养价值要明显优于引进品种白斑红点鲑。
关键词: 花羔红点鲑(Salvelinusmalma) 白斑红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 肌肉营养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巨大芽胞杆菌培养条件的研究
《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11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巨大芽胞杆菌的芽胞形成率及芽胞数量,为巨大芽胞杆菌芽胞制剂的产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单因子试验及正交试验对巨大芽胞杆菌JD-2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最适培养基组成为:玉米淀粉10.0g/L,蛋白胨5.0g/L,酵母膏5.0g/L,NaCl5.0g/L,CaCO31.0g/L,MgSO4·7H2O0.5g/L。确定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后起始芽胞浓度控制在106CFU/mL,初始pH值为7.0,培养温度为30℃,200r/min摇瓶培养,250mL三角瓶中最适装液体积为25mL。在15L自动发酵罐中扩大培养,控制溶氧在30%以上,培养22h,菌体浓度可达3.50×109CFU/mL,芽胞数量可达3.40×109CFU/mL,芽胞率达97.2%。[结论]试验获得的最佳培养条件可进一步应用于生产实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方斑东风螺脱壳病防治方法探讨
《现代渔业信息 》 2011
摘要:肉壳分离病是近年来发生在方斑东风螺稚、幼螺中间培育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害。之前进行的相关研究表明:该病的主要诱因是由于混入养殖池内的捕食性桡足类对稚、幼螺的攻击,导致稚、幼螺受伤部位发生溃疡性病变。本文报道了不同浓度梯度90%晶体敌百虫对壳高0.09cm~0.20cm的稚、幼螺和桡足类的毒性试验结果,旨在寻求在方斑东风螺稚、幼螺培育池中杀灭桡足类的适宜浓度。结果表明:方斑东风螺稚、幼螺对敌百虫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6×10-6浓度下24h后仍能正常摄食,而培育池中的桡足类在1.5×10-6浓度条件下5h内基本被杀灭,两者对敌百虫毒性的适应呈显著差异,利用这一差异可有效杀灭培育池中的敌害生物桡足类,使方斑东风螺脱壳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10年鱼类细胞培养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
《海洋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细胞培养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广泛应用于病毒学、环境毒理学、细胞生物学、肿瘤学、基因组学、遗传学以及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研究。鱼类细胞作为实验对象,有着活体鱼无法比拟的优点:(1)成本低,细胞系的维护不需要大型的养殖设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