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桑沟湾六种大型海藻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水下饱和脉冲荧光仪(Diving PAM)对桑沟湾6种常见海藻的光合荧光特性进行了原位测定。结果显示:表征植物PSⅡ潜在光能转化效率的指标:Fv/Fm在孔石莼(Ulva pertusa)、羽藻(Bryopsis plumosa)、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扇形拟伊藻(Ahnfeltiopsis flabelliformis)、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和鸭毛藻(Symphyocladia latiusula)中差异显著(P<0.001),表明各藻类PSⅡ潜在光能转化效率的不同,其中以羽藻最高,鸭毛藻最低。有效量子产量(Yield)与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可反映藻类光合效率的不同,其日变化的测定结果中以羽藻的Yield和rETR较高,表明其较高的光合效率,其次为孔石莼,扇形拟伊藻与蜈蚣藻最低。快速光曲线中羽藻和孔石莼的潜在相对电子传递速率Pm和初始斜率α较高,证明其有较强的光合能力和捕光能力;扇形拟伊藻较高的α和较低的Ik显示其对弱光环境的耐受最强;蜈蚣藻、鸭毛藻与石花菜的光合捕光能力较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透明鲫—一个适合活体研究的鱼类模型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 2011 CSCD
摘要:目的了解鲫成体透明的原因,探讨该性状的应用特性,为透明鲫作为水生实验动物材料系统开发提供基础。方法对透明鲫进行繁殖,并观察其后代性状,了解透明性状的遗传规律;体视镜观察透明鲫色素细胞的种类与分布,并与鲫比较;组织切片和压片确认微孢子虫对透明鲫的感染,并观察感染症状的变化。结果鲫的透明性状可以遗传,大部分后代表现为通体透明,心、肝、肾、肠、鳔、鳃、脊椎等组织器官肉眼清晰可见。与正常鲫比较,透明鲫的主要色素细胞为黄色素细胞,并未发现虹彩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的数量也大为减少。微孢子虫对鱼体的感染过程可直观观察,病原的扩散和空间分布能实时获得,具普通鱼类无法比拟的应用优势。结论虹彩色素细胞的缺失是鲫透明突变的结构基础。由于透明鲫内部器官可直接观测,无需依靠解剖或复杂仪器系统,在同一动物身上可能获得一系列的动态试验数据,或可作为模型材料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不同领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照组和雌核发育牙鲆血清中睾酮与雌二醇水平的比较
《海洋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放射性免疫方法测定和比较了人工诱导的雌核发育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与对照组牙鲆血清中睾酮(T)和雌二醇(E2)水平。研究发现,雌核发育牙鲆个体中的T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牙鲆个体(P<0.05),而其E2含量则略低于对照组个体;在雌核发育牙鲆中,卵巢发育不正常的个体比发育正常的个体中的T含量稍高,而E2含量则显著低于正常雌核发育牙鲆个体和对照组牙鲆个体(P<0.05)。可以推测,雌核发育牙鲆和对照组牙鲆体内T和E2水平存在差异,且雌核发育牙鲆中卵巢发育正常与不正常的个体之间T和E2也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导致了雌核发育牙鲆部分个体卵巢发育异常。本研究将为正常二倍体及雌核发育牙鲆性腺发育和内分泌学研究提供信息支持。
关键词: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雌核发育 卵巢 T E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型海藻发酵生产甲烷技术研究
《中外能源 》 2011
摘要:大型海藻发酵生产甲烷属生物质能,是一种碳中性的清洁能源,是重要的海洋生物碳汇。不同种类的藻类发酵产甲烷的潜力是不一样的,其中巨藻含有丰富的甲烷成分,但其自然资源量有限,而人工养殖依然是一个难题,如何持续不断地提供原材料是巨藻生物质能源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海藻发酵产甲烷是多种微生物联合作用的结果,从整体上可划分为产甲烷菌群和不产甲烷菌群,它们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产甲烷菌利用不产甲烷菌的代谢产物H2、CO2等最终合成甲烷。海藻发酵过程的微生物要求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大体可以利用沼气发酵微生物经过定向培养和筛选而获得。多数人支持将沼气发酵过程分为水解液化、酸化和甲烷化三个阶段的理论,而甲烷形成途径包括菌种间H2的转移和由乙酸产生甲烷。甲烷发酵的影响因素包括原料的预处理、原料的成分和颗粒大小以及接种物、发酵温度、发酵料液pH值、接种率及接种物中对发酵菌活性有影响的物质等,甲烷产率最大化的最主要前提是反应条件要达到最优化。我国在海藻大规模养殖方面具有先天的自然条件及技术和人力优势,为海藻生物质能源开发提供了巨大的潜力,但在技术上还有待突破,特别是在接种物培养、甲烷产率控制等一些特定环节上还需加强研究。
关键词: 大型海藻 发酵 甲烷 微生物筛选 原料 接种物 人工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鳜鱼TCRα基因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GeneBank上鳜鱼TCRα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以鳜鱼β-actin基因为内参,采用RT-PCR方法从鳜鱼的胸腺总RNA中扩增得到鳜鱼TCRα和β-actin基因,将目的片段纯化后克隆到PMD18-T载体上,测序鉴定。以阳性质粒为标准品,采用SYBR GreenⅡ染料法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构建标准曲线并进行溶解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鳜鱼TCRα基因的Ct值与标准品稀释度在102~108拷贝/μL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达0.99以上,溶解曲线分析表明产物为特异的单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基因组中1个新Tc1类转座子的发现与鉴定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鲤(Cyprinus carpio)基因组中鉴别出一个新的具有潜在转座活性的Tc1类转座子,并命名为CCTN转座子(Cyprinus carpio Transposon,CCTN)。CCTN转座子全长1 611 bp,由两端约214 bp的反向重复序列(Inverted Repeat,IR)和中间不间断的996 bp的转座酶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组成。CCTN转座子推测的转座酶序列中存在完整的DD(34)E结构域,此结构域是Tc1类转座酶作用的必需位点之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评估CCTN转座子在鲤基因组中的拷贝数约为2.28×103,占全基因组的0.21%。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CCTN转座子是一个新的鱼类Tc1类转座子,其与斑马鱼(Danio rerio)Tzf-28、大西洋鲑(Salmo salar)SALT1和鲽(Pleuronectes platessa)PPTN2等Tc1类转座子亲缘关系较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壳聚糖/聚乙烯醇微球固定化酯酶的研究
《中国酿造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吸附、交联的原理,以壳聚糖、聚乙烯醇(PVA)、戊二醛等为材料,通过冻干技术制备了冻干-PVA-壳聚糖固定化酯酶。并通过单因素优化实验,确定了固定化酶生产的适宜条件:壳聚糖浓度3%、PVA浓度3g/L、酶液固定化载体体积质量比5∶2(mL∶g),戊二醛浓度0.4%,交联时间30min,此时固定化酶活力回收率为73.8%。固定化酶在60℃,pH值为7.0的反应体系中活性最大,使用5次后,固定化酶载体形状基本没变化,活性保留了71%,表明冻干-PVA-壳聚糖固定化酶具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养殖的哲罗鱼、白点鲑和美洲红点鲑血液指标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哲罗鱼、白点鲑和美洲红点鲑血液学原始数据,测定了哲罗鱼、白点鲑和美洲红点鲑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在5.75/S,9.6/S、11.5/S、23.0/S、46.0/S、115.0/S、230.0/S7个切变率(γ)全血粘度和230/S切变率血浆粘度;将3种鱼在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拟合成逆函数回归曲线,其全血质量分数都呈典型幂函数变化,其曲线回归方程分别为:哲罗鱼y=12.328x-0.1353,R2=0.9917;白点鲑y=7.8942x-0.1046,R2=0.9979;y=7.5059x-0.1062,R2=0.9931。统计分析表明:3种鱼Fb值呈显著性差异P<0.05;Tp差异不显著(P>0.05),但存在大小关系:白点鲑>美洲红点鲑>哲罗鱼;红细胞聚集性指数(A1、A2)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白点鲑与美洲红点鲑之间红细胞刚性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均与哲罗鱼呈显著性差异(P<0.05)。
关键词: 哲罗鱼 白点鲑 美洲红点鲑 生理生化常值 血液流变学常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