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英国实验室能力验证体系对我国实验室能力验证的借鉴作用
《中国标准化 》 2011
摘要:本文通过对英国实验室能力验证体系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和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综述,与我国现有的能力验证计划进行比较,对我国能力验证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提出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温对圆斑星鲽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渔业现代化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水温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摄食和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温对圆斑星鲽生长发育的影响明显,在适宜的水温条件下,圆斑星鲽的生长发育速度是不适宜水温条件下的5倍。圆斑星鲽的适宜摄食温度为15~24℃,最佳摄食温度为18~21℃,每天的平均摄食率为鱼体重的1%左右。水温<18℃或>21℃时,摄食量开始迅速下降,到了12℃时,摄食率比最高时下降了80%左右,6℃时几乎不摄食。2~26℃水温是圆斑星鲽养殖生产的安全上下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片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动力学模型
《南方水产科学 》 2011
摘要:研究不同温度贮藏条件下罗非鱼片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菌落总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其动力学特性,建立了TVB-N和菌落总数与贮藏温度和贮藏时间的动力学模型,以预测和控制罗非鱼片在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和货架期。贮藏过程中罗非鱼片的TVB-N和菌落总数增加,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鱼片品质劣化速度加快。TVB-N和菌落总数均符合一级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并且与Arrhenius方程有很高的拟合度。罗非鱼片的贮藏期可通过模型进行预测。
关键词: 罗非鱼片 挥发性盐基氮(TVB-N) 菌落总数 动力学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雷州乌石人工鱼礁渔业资源增殖效果初步评价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04年3月本底调查和2007年5月以及2010年8月跟踪调查的结果,对雷州乌石人工鱼礁渔业资源增殖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投礁后2007年和2010年礁区海域游泳生物种类数分别是投礁前的1.50倍和2.15倍;对比区海域游泳生物种类数分别是投礁前的1.27倍和2.00倍。投礁后礁区海域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分别是投礁前的2.13倍和3.00倍;对比区海域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分别是投礁前的0.46倍和1.96倍。投礁后,礁区和对比区海域的Pile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n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均明显高于投礁前。投礁后,礁区和对比区海域鱼类成为第一优势种类群,在礁区还新增了一些经济种类。表明人工鱼礁投放后,礁区生产力得到了提高,群落结构变得复杂而稳定,渔业资源增殖效果和生态经济效益提升已有良好的体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蟳4个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水产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0对微卫星引物对我国大连黑石礁(DL)、莱州湾(LZ)、青岛鳌山湾(QD)、海州湾(HZ)4个日本蟳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引物获得的等位基因数从11~17不等,10个位点其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3.600 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8.592 0;各位点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318 2~0.858 4,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846 6~0.923 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828 0~0.914 0,说明各位点在4个日本蟳野生群体内均表现出很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各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大,基因分化指数(FST)为0.032 74~0.088 03。群体间遗传相似性系数、遗传距离及UPGMA聚类分析表明,鳌山湾与海州湾群体亲缘关系最近,而海州湾和莱州湾群体亲缘关系最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鲻鱼和养殖鲻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观察
《海洋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野生与养殖鲻鱼(Mugil cephalus)的消化系统在形态和组织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1)形态方面:食道粗而短,胃呈球形,包括贲门部、盲囊部、胃体部和幽门部4个区域,胃与肠相接处有2个指状幽门盲囊,肠道在腹腔内盘旋5圈。肝脏黄褐色,右叶较左叶大,未发现独立的胰脏。养殖鲻鱼消化道周围包裹更多脂肪,胃较小但胃腔更大,肠道比野生鲻鱼长。野生鲻鱼和养殖鲻鱼的肠道系数分别为2.909和3.080。(2)组织学研究表明:食道分扁平上皮层区域和单层柱状上皮层区域,粘膜肌层较厚;野生鲻鱼食道粘膜层的表面可见角质化细胞,野生鲻鱼纵行的肌束更粗。胃粘膜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在贲门部和盲囊部有丰富的胃小凹和胃腺,养殖鲻鱼的粘膜褶及小粘膜褶高度大于野生鲻鱼。胃体部的粘膜层上皮中有较多的呈空泡状的杯状细胞,胃体部和幽门部肌层较厚,几乎为整个胃壁的厚度,野生鲻鱼胃壁肌层更厚。幽门盲囊组织学特征与前肠类似,上皮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丰富的微绒毛形成明显的纹状缘,上皮中杯状细胞的数目明显增多,前肠多于中肠,后肠的杯状细胞最多,且养殖鲻鱼多于野生鲻鱼。野生鲻鱼伸向腔内的粘膜褶,呈分支状,不规则,养殖鲻鱼无分支,呈长条状。肝脏中肝小叶不明显,肝细胞索明显。胰腺呈弥散状分布于胃、肠、总胆管等的周围系膜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16SrRNA序列探讨龟鳖类的遗传分化和系统发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PCR和测序的方法,获得13种龟鳖类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序列,结合NCBI收录的47种龟鳖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龟鳖类的遗传分化和系统发生。结果表明,对60条序列进行比对后得到480 bp的一致序列,其中,可变位点229个,总变异率为47.7%;简约信息位点186个,插入/缺失80个。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胞嘧啶(C)4种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3.6%、24.3%、18.5%、23.7%,转换与颠换比为1.95。7种闭壳龟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004~0.063,平均为0.03;潮龟科17个属间的遗传距离为0.053~0.120,平均为0.091;曲颈龟亚目8个科间(不包括平胸龟)的遗传距离为0.071~0.259,平均为0.169。龟科是陆龟科与潮龟科的姐妹群,潮龟科与陆龟科的亲缘关系比龟科与陆龟科的亲缘关系要近;应将乌龟重新归入拟水龟属,将锯缘龟纳入闭壳龟属;闭壳龟属不应拆分为闭壳龟属和盒龟属,即不将黄缘盒龟和黄额盒龟归入盒龟属。
关键词: 龟鳖类 16SrRNA基因 遗传分化 分子进化 系统发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淡水养殖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技术(一)
《科学养鱼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池塘养鱼历史最悠久的国家,3100多年前殷代卜辞中有"贞其雨、在圃渔"的纪录,说明在殷商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挖塘养鱼。在距今2400多年前的《养鱼经》中,范蠡详细地记载了齐国人凿池养鱼的历史,在汉代人们发明了在池塘边种植水生植物改善池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Ikaros基因研究进展
《水产养殖 》 2011
摘要:Ikaros基因为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转录因子,可调控许多免疫基因的表达,由于其重要的功能而在免疫学领域具有独特的地位。文章介绍了Ikaros基因的结构、功能、调控机制以及鱼类中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指出了Ikaros基因在淋巴系统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6年珠江八大入海口As含量调查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珠江河口水体中As的分布,2006年在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8大出海口进行水体监测。结果表明:八大口门水体中As含量均没超过地表水一类水质标准,As平均含量为0.0018 mg/L,最大值为0.0059 mg/L,最小值为0.0002 mg/L。从珠江河口空间动态看,As平均含量:虎门﹥蕉门﹥横门﹥磨刀门=洪奇沥门﹥虎跳门﹥鸡啼门﹥崖门;从季节上看:5月>8月>2月>11月,丰水期大于枯水期。单因子评价指数法结果表明,珠江河口污染指数均小于1,As在珠江口对污染贡献较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