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鲜食玉米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技术及变化规律研究进展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鲜食玉米作为一种全谷物食品,不仅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脂肪、淀粉、可溶性糖,还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调节肠道菌群、降血压、降血脂、预防癌症病变、保护视力等多种功效,开发前景广阔.鲜食玉米独特的挥发性风味是体现其食用和加工品质的重要指标,品种、加工工艺、贮藏方式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该文综述了鲜食玉米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阐述了鲜食玉米在加工、贮藏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规律,为鲜食玉米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评价及其全谷物食品的风味品质调控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油脂和盐分含量对黑水虻幼虫生长性能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利用调和油、氯化钠探究饲料中油脂及盐分含量对黑水虻幼虫生长性能的影响.在人工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调和油(3.0%~21.0%,W/W)和氯化钠(0~6.0%,W/W),对比分析黑水虻幼虫存活率、幼虫干重总增重、饲料转化率(ECD)、表观消化率(AD)、饲料利用率(ECI)和料重比(FCR)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当饲料油脂含量为3.0%~12.0%时,幼虫存活率(93.83%)、总增重(2.69 g)、ECD(0.34 g/g)、AD(0.54 g/g)、ECI(0.15 g/g)及FCR(1.77 g/g)最优.饲料氯化钠含量在3.0%以内对黑水虻幼虫存活率、增重及ECD的影响不显著;饲料氯化钠含量为2.0%时,幼虫存活率高至100.00%,增重高至2.52 g,ECD高至0.26 g/g,FCR低至1.42 g/g.因此,饲养黑水虻时,油脂含量不宜超过12.0%,氯化钠含量不宜超过3.0%.
关键词: 黑水虻;有机废弃物;油脂含量;盐分含量;生长性能;饲料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添加剂对91~115日龄清远麻鸡生长性能、抗氧化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3种不同添加剂对91~115日龄清远麻鸡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肌肉品质、肌肉感官评定及风味物质含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分组设计,选用1 200只91日龄清远麻鸡母鸡分为4个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饲养周期25 d。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CON),3个处理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纳米铜复配预混剂(NC)、灵芝孢子粉复配预混剂(GLS)和大豆异黄酮预混剂(SI)。试验结束后,采集试验鸡血浆、空肠黏膜及胸肌样品,测定血液与空肠的抗氧化能力、胸肌肉质性状及风味物质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3种添加剂对91~115日龄清远麻鸡的生长性能及胴体性状均无显著影响(P>0.05);(2)3种添加剂组试验鸡胸肌亮度(L*)值显著降低(P<0.05)、pH显著提高(P<0.05),GLS组胸肌滴水损失显著降低(P<0.05);(3)使用蒸的方式烹饪时,SI组肌肉的色泽与外形评分显著提高(P<0.05),GLS组肌肉在蒸和煮的烹饪方式下多汁度均显著提高(P<0.05);(4)NC与SI组试验鸡肌肉中肌苷酸与谷氨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SI组肌内脂肪含量也显著提高(P<0.05);(5)NC组试验鸡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GSH-Px)活性及SI组试验鸡空肠GSH-Px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GLS组试验鸡空肠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3种添加剂对91~115日龄清远麻鸡生长性能与胴体品质没有显著影响,但可提高肉鸡抗氧化能力,改善其肉品质,提高肌肉感官特性,其中NC与SI可增加肉中风味物质含量,效果更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G型产气荚膜梭菌NetB毒素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G型产气荚膜梭菌可引起鸡坏死性肠炎和肠毒血症,致病力强,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严重危害养鸡业的发展。坏死性肠炎B样毒素(necrotic enteritis B-like toxin, NetB)是近年来发现的是一种新的β-成孔毒素(β-pore-forming toxin,β-PFT),是G型产气荚膜梭菌的主要致病性毒素和保护性抗原,深入研究该毒素的结构功能及致病机理对于鸡坏死性肠炎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但至今尚无相关系统性综述报道。鉴于此,论文主要对国内外关于G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概况、NetB毒素的分子结构特征、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及其相关防治制剂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基于NetB毒素研制鸡坏死性肠炎的防治制剂提供参考。
关键词: G型产气荚膜梭菌 坏死性肠炎B样毒素 生物学特性 致病机理 防治制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A:L1 ST128型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耐药性及毒力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阐明贵州某规模化鸭场临床疑似鸭霍乱的病原菌耐药性及毒力特征,通过细菌的分离鉴定、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ERIC-PCR同源性分析、药敏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细菌全基因组测序以及基因组局部比较分析对分离株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分离得到5株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mCW1~5),均为A:L1 ST128型且同源性较高;分离株均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和林可霉素4种药物耐药,其中PmCW1还对环丙沙星低水平耐药;对强毒株PmCW1的全基因组数据分析显示,PmCW1中存在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多肽类等耐药基因,同时存在多药外排泵及多药耐药蛋白基因,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基本相符;PmCW1中存在的毒力基因总数为201个,主要是脂寡糖/脂多糖(LOS/LPS)、荚膜、黏附因子等编码基因;此外,还检测到IV型菌毛基因(ptfA、comE、hofB、hofC、vfr)、铁摄取相关蛋白基因(ccmABCEF、hgbBC、fur、hscB等)以及部分外膜蛋白基因(ompP5等)等;PmCW1具有典型的A:L1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特征。综上表明,本研究分离得到的ST128型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目前鲜有报道,对其耐药性及毒力的研究可为鸭霍乱的临床用药及疫苗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 分离鉴定 MLST 耐药性与毒力 基因组局部比较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荔枝龙眼卷叶蛾科害虫及其防控研究进展
《环境昆虫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荔枝龙眼卷叶蛾是荔枝龙眼生产中的重要害虫防控对象,该类害虫幼虫取食寄主植物的嫩梢、叶片、花穗和幼果,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危害严重.目前针对该虫的防治措施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是化学农药的滥用造成的问题众多,迫切需要研发推广绿色且高效的防控技术.目前荔枝龙眼卷叶蛾研究不够深入,而且关于危害较多且寡食性的圆角卷叶蛾Eboda cellerigera Meyrick和灰白卷叶蛾Argyroploce aprobola Meyrick的研究尚无报道.本文总结了荔枝龙眼卷叶蛾科害虫的种类和发生危害情况,论述了三角新小卷叶蛾Olethreutes leucaspis Meyrick和荔枝异形卷叶蛾Cryptophlebia ombrodelta Lower等6种主要优势种的研究概况.此外,本文还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四个方面对该类害虫防治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描述,对该类害虫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其相关的研究及综合防控新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卷叶蛾;荔枝;龙眼;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眼的健康功效及其健康食品开发的进展
《现代食品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龙眼是我国热带水果的典型代表,对支撑广东的农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龙眼具有"开胃健脾,补虚益智"等滋补功效,以龙眼为原料开发营养健康食品是促进龙眼产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本文围绕龙眼活性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以龙眼为主要原料的营养健康食品的开发进行了综述。多糖是龙眼研究最广泛的活性成分,已有研究对其结构特征、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究,但对龙眼中其他活性成分及相关功能的认知仍十分有限。目前,以龙眼为原料有133个获得批文的保健食品,但产品普遍为功能因子尚不明确的第二代保健食品。同时,以龙眼为原料的普通食品有待进一步向多元化和功能化方向拓展。创建与龙眼功能特性相适应的专用加工技术,指导其多元化加工利用是推动龙眼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荔枝蒂蛀虫卵5个化学感受蛋白的基因克隆及除虫脲对其表达的影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获得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5个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CSPs)基因CsinCSPs的全长序列,并解析除虫脲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提取荔枝蒂蛀虫卵总RNA,利用转录组测序结果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获得5个CsinCSPs基因的全长序列;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用Phyre2在线软件进行同源建模,用AutoDock软件对蛋白与农药分子进行分子对接预测;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在除虫脲处理荔枝蒂蛀虫卵后这5个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从荔枝蒂蛀虫卵中克隆了5个CsinCSPs基因的全长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5个基因的编码蛋白具有昆虫化学结合蛋白的典型特征,其保守半胱氨酸位点排布模式均为C1-X6-C2-X18-C3-X2-C4,并分为了包含5个α-螺旋和6个α-螺旋的2个类群。软件模板分析表明,5个CsinCSPs蛋白的三维结构均由α-螺旋、β-折叠和卷曲环组成,且与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 CSP2的三维结构相似度最高。分子对接数据表明,5个CsinCSPs与2个菊酯类药剂分子结合亲和力最强,与除虫脲的结合力最弱。亚致死剂量除虫脲处理荔枝蒂蛀虫卵后,CsinCSP3和CsinCSP5分别在处理后6、24 h表达上调超过40余倍,48 h则表达下降。【结论】化学感受蛋白CsinCSPs可能参与农药胁迫下荔枝蒂蛀虫卵的解毒过程。
关键词: 荔枝蒂蛀虫 化学结合蛋白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分子对接 除虫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稻Badh2基因单倍型及香气成分2-乙酰-1-吡咯啉代谢通路的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米因其具有独特的香味,长期以来深受国际市场青睐.我国香稻种植历史悠久,香稻资源丰富,但缺乏高端优质香米品牌.当前消费者对优质香米的需求不断加大,进而加快了我国优质香稻的育种进程.稻米香味主要由编码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Badh2控制,该基因功能突变能够导致稻米香气成分2-乙酰-1-吡咯啉(2AP)的积累.随着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香稻资源中Badh2基因单倍型得以深入挖掘,2AP生物合成通路被初步解析,它们将进一步加快香稻育种的进程.综述了目前在香稻资源中发现的19种Badh2基因单倍型,重点分析不同类型单倍型的地域分布特性,比较不同单倍型之间的2AP含量;同时阐述2AP生物合成通路涉及的谷氨酸-脯氨酸代谢途径和多胺代谢途径研究现状,总结香稻籽粒中2AP的分布特征,并对目前两种籽粒2AP积累的理论机制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利用多组学手段从籽粒动态发育过程研究2AP生物合成通路变化特性的策略,以期为香稻资源基因利用和籽粒2AP特异富集香稻品种的培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香稻;香味基因;单倍型;2-乙酰-1-吡咯啉;代谢通路;多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融安金桔不同生长期果实品质特性比较
《现代食品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广西融安特产油皮金桔和脆皮金桔果实为对象,研究金桔果实在不同生长时期的理化性状及其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9月到12月,金桔的单果重、出汁率、pH值、可溶性固形物和糖酸比等理化指标均上升,果籽率和可滴定酸含量下降;主要糖含量分别从39.04和32.38 mg/g上升至111.23和137.11 mg/g;主要有机酸为抗坏血酸、苹果酸和草酸,其中抗坏血酸含量先上升后下降,10月份为金桔抗坏血酸含量高峰期(分别为48.23和23.20mg/g),而苹果酸和草酸含量一直下降;与9月份相比,12月份的油皮和滑皮金桔总黄酮含量分别从3.45和2.14 mg RE/g下降至1.21和0.76 mg RE/g,其中特征性黄酮金柑苷含量显著上升;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均显著下降。两个品种之间,成熟单果重、可滴定酸、总黄酮和橙皮苷含量无显著差异,油皮金桔的果籽率、抗坏血酸、金桔苷和总酚含量以及总抗氧化能力均显著高于脆皮金桔,而其出汁率、p H值、可溶性固形物、糖酸比、果糖、葡萄糖、蔗糖、苹果酸、草酸和芦丁含量均显著低于后者。本研究明确了两种金桔不同生长期的果实品质特性,为金桔果实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