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环丙氨嗪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江苏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拟通过抗原合成、多克隆抗体制备等途径建立快速的环丙氨嗪酶联免疫检测方法。主要采用戊二醛桥连法,偶联半抗原环丙氨嗪和载体牛血清白蛋白(BSA)或卵清白蛋白(OVA),制备酶联检测的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经紫外光谱和气相-傅里叶-红外光谱鉴定,在紫外265 nm波长处得到环丙氨嗪-BSA吸收峰;在红外3350~3300 cm-1、1660~1500 cm-1和1695~1665 cm-1波长处分别得到环丙氨嗪-BSA和环丙氨嗪-OVA特征性偶联吸收峰,证实本试验人工合成的2对抗原均偶联成功。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的偶联比分别达到25.9∶1、23.1∶1,为进一步制备抗血清和酶联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工作基础。
关键词: 环丙氨嗪 人工抗原 光谱鉴定 抗原偶联比 戊二醛桥连法


小麦禾谷镰孢菌茎基腐病抗源的筛选与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发掘我国小麦种质资源中具有禾谷镰孢菌茎基腐病(crown rot)抗性的材料,采用禾谷镰孢菌苗期接种试验的方法,研究了82份小麦种质对禾谷镰孢菌茎基腐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在鉴定的材料中没有发现高抗材料;中抗材料13份,占总数的15.8%,包括C I12633、红蚰子、FHB143、Tiszataj和紫秆子等;大多数材料为感病材料。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小麦材料对禾谷镰孢菌赤霉病和茎基腐病具有不同的抗性水平,两种病害没有正相关性,暗示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的抗性机制可能不同,因此,需要广泛挖掘具有茎基腐病抗性的小麦资源。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宁杂15号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
《江苏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宁杂15号是以MICM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宁A7为母本和双低恢复系N131为父本育成的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新品种。宁杂15号在2004—2005年度江苏省杂交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07.38kg/667m2,比对照宁杂一号增产11.06%,2005—2006年度省区试平均产量182.56kg/667m2,比对照宁杂一号增产8.07%,增产均达到极显显著水平,省区试两年平均产油量比宁杂一号增产9.31%。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81.45kg/667m2,比对照宁杂一号增产7.09%。宁杂15号高产、稳产,综合性状好,抗(耐)病性强,成熟期适中,双低品质符合国家双低标准,是江苏省审定的第一个可用于油蔬两用栽培的杂交油菜新品种。本文介绍宁杂15号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杂交油菜 宁杂15号 油蔬两用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甘蓝型油菜油体数量及面积之和与含油量的相关性
《植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荧光染料尼罗红染色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观察技术,建立了油菜油体观察或生物体内中性脂类物质定性鉴定的研究体系。对高油品种宁油14号、宁油18号、ZH-088和低油品种ZL-366、NjY008、Westar共6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子叶贮藏细胞内的油体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油体从着色不明显的小颗粒,逐渐发育形成着色清晰的球状大油体。种子成熟干燥后,油体间很少发生聚合。在成熟干燥的种子中,油体集中分布于子叶贮藏细胞中央,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较少为圆形。通过研究种子内油体与含油量的关系,发现高油品种组与低油品种组之间在单个子叶贮藏细胞内油体数量和截面积之和存在明显差异,而在高油品种组内或低油品种组内的差异不明显。结果显示,油菜种子细胞中油体的数量和总面积与含油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可作为高油分材料的选择依据。


硬粒小麦缺失4A蜡质蛋白对直链淀粉含量及淀粉品质特性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硬粒小麦缺失不同Wx蛋白对直链淀粉含量的效应和Wx-B1缺失型(缺失4A蜡质蛋白)的淀粉特性,利用SDS-PAGE电泳分析技术对1个硬粒小麦F2分离群体(来源于以硬粒小麦品系B413Wx-B1缺失型为母本、PI435045Wx-A1缺失型为父本的杂交组合)的102个单籽粒进行了Wx蛋白的筛选,并测定了其中72个单籽粒(其中Wx-B1缺失型21粒,Wx-A1缺失型10粒,正常型41粒)的直链淀粉含量;同时测定了11个Wx-B1缺失型和7个正常型硬粒小麦品系面粉的直链淀粉含量、膨胀势和RVA黏度。结果表明,硬粒小麦2对Wx基因的分离符合9∶3∶3∶1的分离模式,Wx-B1缺失型籽粒的直链淀粉含量比正常型低4.78%。Wx-B1缺失型的面粉直链淀粉含量比正常型低5.76%,RVA高峰黏度和膨胀势比正常型分别高116.02 RVU和3.69 g/g。相关分析表明,直链淀粉含量与RVA高峰黏度和膨胀势均呈极显著负相关。


外源添加物对小麦幼胚成苗质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小麦快速育种过程中幼胚成苗质量,以扬麦15号开花后8~16 d幼胚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外源添加物对小麦幼胚成苗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外源添加物对小麦幼胚成苗率、根系生长、茎粗等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1/2 MS培养基中添加0.5%的麦芽提取物(Malt extract)的幼胚苗生长质量最好,其中12~14d幼胚经培养14 d后幼苗根系长达到16.3 cm,而且侧根多,幼苗健壮,成苗率可达到99.2%;添加0.1 mg/L NAA的次之;添加0.1 mg/L 2,4-D的幼胚苗生长缓慢,生根量显著低于对照,侧根少,成苗率低;添加0.1 mmol/L硝普钠(SNP,Sodium nitroprusside)后,虽然幼胚能够萌发,但幼胚苗根系短、发育缓慢、无侧根发生,随着SNP浓度的升高(0.5~1.0 mmol/L),则表现出抑制幼胚萌发,但其抑制效应可以通过添加0.1 mg/L GA解除。因此,在小麦快速育种过程中,幼胚成苗培养宜选用花后12~14 d的幼胚,并给培养基中添加0.5%的麦芽提取物。


高含油量油菜种子和果皮油份积累及主要脂肪酸的动态变化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含油量油菜品系为材料,研究角果发育过程中种子和果皮油份积累与主要脂肪酸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高含油量品种在角果发育早期油份的合成与积累较为缓慢,开花后20d种子含油率仅占成熟种子油份含量的8.35%~12.32%,角果发育中期是油份含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开花后40d种子含油率占成熟种子油份含量的72.89%~94.73%,籽粒成熟时油份含量达到最大值。果皮的油份积累与种子相反,随角果发育油份含量依次下降,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5。种子和果皮的二十碳烯酸、芥酸合成规律明显不同。种子的7种主要脂肪酸组成中芥酸和二十碳烯酸与16碳、18碳脂肪酸含量均呈负相关,亚麻酸和亚油酸与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含量均呈正相关,与油酸含量H2和H27为正相关,H1和H28为负相关。而油酸与其它脂肪酸的相关关系较为复杂,与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亚麻酸的相关关系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可见油酸的合成与积累不仅与棕榈酸、硬脂酸有关,还会影响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这是创新油菜高油酸材料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