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QTL的上位性互作和环境互作分析
《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ZDD2315为父本杂交衍生的F2:15和F2:16的447个RIL家系为遗传群体,绘制SSR遗传图谱,采用混合线性模型方法,对2年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加性QTL、加性×加性上位互作及环境互作分析。结果检测到9个与小区产量、茎粗、有效分枝、主茎节数、株高、结荚高度相关的QTL,分别位于J_2、I、M连锁群上,其中小区产量、茎粗、株高、有效分枝和主茎节数QTL的加性效应为正值,说明增加这些性状的等位基因来源于母本晋豆23。同时,检测到7对影响小区产量、茎粗、株高和结荚高度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的QTL,共发现14个与环境存在互作的QTL。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对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影响较大。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既要考虑起主要作用的QTL,又要注重上位性QTL,才有利于性状的稳定表达和遗传。
关键词: 大豆 小区产量 农艺性状 QTL与环境互作效应 上位互作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硒对梨树叶片衰老和光合同化物积累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叶面喷施方式,研究不同浓度(0,5,10,20mg/L)Na2SeO3处理对7年生砀山酥梨叶片衰老及其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5mg/L硒可降低梨树叶片衰老进程中的质膜相对透性以及丙二醛(MDA)和脯氨酸含量,提高其净光合速率(Pn)以及谷胱甘肽(GSH)、抗坏血酸(AsA)和淀粉含量;至采样后期,5 mg/L硒使质膜相对透性以及MDA和脯氨酸含量分别较对照极显著降低18.05%,36.24%和39.42%,GSH含量显著提高25.43%,AsA含量极显著提高13.44%,从而使叶片衰老延缓,并使采样后期叶片Pn和淀粉含量分别较对照极显著提高59.98%和36.58%。随喷硒浓度增加,硒的过氧化作用逐渐显现和增强,至采样后期,20mg/L硒使质膜相对透性以及MDA和脯氨酸含量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14.34%,16.89%和8.97%,GSH和AsA含量分别极显著降低32.39%和15.68%,从而使叶片衰老加速,并使采样后期叶片Pn较对照极显著降低59.89%。硒对衰老叶片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影响不显著。因此,对梨树喷硒时,从延缓叶片衰老、提高叶片Pn和光合同化物积累等方面考虑,应以5mg/L为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γ射线辐射花粉对苹果受精及胚发育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辐射花粉法是诱导苹果孤雌生殖的重要手段,了解辐射后胚发育过程对提高单倍体诱导率很有必要。本研究利用500 Gyγ射线照射‘珊夏’苹果花粉后,分别授于‘富士’、‘王林’柱头,观察其受精及胚发育过程,同时以正常花粉授粉为对照。结果表明:500 Gyγ射线照射后降低了‘富士’、‘王林’的结果率,影响果实大小,且不能产生正常、饱满的种子。显微观察结果表明:γ射线照射后花粉能够萌发,花粉管能够正常伸长进入子房,可以形成胚细胞并能进行初期发育,但在20 d时停止发育,40 d时完全解体消失。因此,对γ射线处理后的‘富士’、‘王林’进行幼胚培养的最佳时期应是授粉后20 d左右。研究结果为‘富士’、‘王林’孤雌生殖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果树产业区划问题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山西栽种果树历史由来已久,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果树种植业迅猛发展。山西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条件是果树业发展的前提,研究果树区域分布时必须考虑立地条件和市场前景。在全面考察山西省果树主栽区的基础上,提出果树区划存在的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色单冠来航鸡肠黏膜发育的组织形态学研究
《中国家禽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运用常规组织学研究方法对鸡不同生长阶段肠道形态发育的特点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发现鸡的十二指肠和空肠肠壁中,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很不明显,致使黏膜和黏膜下层、黏膜下层和肌层分界均不明显,且黏膜肌层往往不连续成层;至回肠和盲肠,黏膜下层和肌层分界逐渐明显,可见黏膜肌连续成层;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无十二指肠腺分布,整段肠道的绒毛中轴也没有中央乳糜管。其中各段特点如下:随日龄增加,十二指肠绒毛的长度逐渐伸长,分支逐渐明显;空肠绒毛逐渐密集、呈锥形,分支逐渐明显,淋巴孤结出现并逐渐增多;回肠和盲肠绒毛多呈稀疏的粗段结构,分支少;各肠段的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和固有层内淋巴细胞数量也逐渐增多,淋巴集结出现并逐渐增多;在十二指肠、空肠和盲肠扁桃体中都出现程度不一的"腔排"现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光温室专用多曲面槽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热工性能试验研究
《建筑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受到建筑材料热物性能的限制,透射在被动式日光温室北墙的太阳能对墙体内部层温度影响范围较浅,墙体的显热蓄热功能得不到充分利用。为此,基于提出的日光温室太阳能主-被动式三重结构相变蓄热墙体构筑方法,项目组团队研发了一种可直接安装在日光温室后墙顶部、体积小、安装方便且不占用耕地的日光温室专用多曲面槽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将该集热器加热的空气通过小型风机输送到墙体内部以提高中间厚重墙体的显热蓄热能力。为了探究所研制的多曲面槽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热工性能,本研究搭建了关于该空气集热器热工性能试验台,重点研究了太阳辐照度、集热器内空气流速与进口温度、集热器保温性能及集热器长度等因素对其出口温度、集热量与集热效率等热工性能参数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多曲面槽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管内空气流速宜为1.6~1.8 m/s,集热器单元的串接长度宜为16~18 m;晴好天气时,空气集热器的最大瞬时集热效率可高达56.7%,单位面积日累积集热量可达6.2 MJ/(m2·d)。
关键词: 日光温室墙体 主动蓄热 多曲面槽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热工性能 试验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猪瘟野毒株E_2基因序列测定与遗传变异多样性分析
《中国兽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山西地区猪瘟病毒(CSFV)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情况,采用RT-PCR方法,2013年从山西部分地区分离出5株CSFV流行毒株,并进行了E2全基因扩增、克隆与序列测定,应用DNAStar分析软件对所测定的5株毒株与国内外参考毒株的相应序列进行了同源性分析,绘制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5株CSFV流行毒株之间E2基因核苷酸序列与所推导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1.4%~100%和87.9%~100%,与CSFV石门毒株(Shimen株)的核苷酸与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2.9%~94.8%和89.0%~94.9%,与CSFV兔化弱毒株(HCLV株)的核苷酸与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1.6%~99.6%和87.9%~99.5%,与17株来自各国不同地区的CSFV参考毒株的核苷酸与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1.5%~99.6%和86.3%~99.7%。经系统发育关系分析,4株属于基因2群,且705、713、725、729、734和738位氨基酸发生置换,另外1株属于基因1群。本研究揭示了山西猪瘟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多样性现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