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053条记录
壶瓶枣果实发育过程中果柄导管形态变化与裂果关系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阐明壶瓶枣果实发育过程中果柄导管形态及运输效率的变化,明确果实通过维管束系统吸水与其裂果的关系,完善枣裂果机理。[方法]以壶瓶枣(Ziziphus jujube Mill.cv.Huping)为试材,于白熟期(8月19日)开始对选定枣树进行定量灌溉处理,每7 d测定、灌溉一次,使处理组土壤含水量维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5)%,对照组的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20±5)%。于果实发育后期分别调查降雨前(9月18日)、降雨后(9月22日)枣果的裂果率;分别在幼果期(7月28日)、白熟期(8月15日)、半红期(9月5日)和全红期(9月17日)进行采样,跟踪枣果实发育进程。品红示踪试验中采用二次枝浸泡和枣吊浸泡两种形式,观察不同时期二次枝、枣吊和果柄维管束系统运输效率的变化;取健康枣果的果柄进行石蜡切片,经FAA液固定、常规方法包埋、制作切片、番红-固绿复染,观察枣果果柄导管形态随果实发育的变化规律。[结果]裂果率调查结果显示,枣果发育后期灌溉和对照两种处理的裂果率分别为2.60%和2.58%,二者间差异不显著,表明充足灌溉并未引起裂果;降雨后,灌溉组和对照组处理的裂果率与降雨前相比均显著升高,分别达到42.90%和40.80%,且两组间差异并不显著,表明降雨会明显导致裂果率上升。品红示踪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果实发育期,品红溶液均能通过二次枝顺畅运送至枣吊,但能否运送至枣果与果实发育期密切相关。幼果期,品红溶液在5 min之内便可顺利输送至枣果,且输送数量和范围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随着果实发育,品红运输至枣果的难度逐渐增大,白熟期时处理40 min后仅有少许品红输送至枣果;至半红期和全红期,品红溶液几乎不能输送至枣果,这表明果柄可能是品红不能顺利运输至枣果的主要障碍。石蜡切片结果表明,幼果期正常导管所占比例为97.22%,白熟期时正常导管的比例下降至34.95%,且开始出现断裂、退化和畸形,半红期和全红期正常导管的比例仅剩13%左右,导管断裂、退化和畸形进一步加剧,并且开始出现导管堵塞现象,且全红期导管堵塞的数量和程度均高于半红期。[结论]壶瓶枣果实发育后期,果柄导管出现断裂、畸形、退化、堵塞等现象,其运输能力受损或丧失,导致根系吸收的水分难以通过"根系-枝干-二次枝-枣吊-果柄-果实"维管束系统大量进入果实,从而不会引发大量裂果。

关键词: 壶瓶枣 裂果 果柄 导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棉花中的异源合成

作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球等鞭金藻、眼虫、高山被孢霉和拟南芥中分别克隆到Δ9链延长酶、Δ8去饱和酶、Δ5去饱和酶和Δ15去饱和酶基因,利用我们的多基因聚合方法,将这4个基因聚合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2300上,其中每个基因都含有独立的CaMV35S启动子和Tnos终止子。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该表达载体转入棉花,通过卡纳霉素和PCR筛选获得转基因阳性植株,提取转基因阳性植株叶片总脂肪酸,用气相色谱分析法检测到花生四烯酸(AA,20:4Δ5,8,11,14)和二十碳五烯酸(EPA,20:5Δ5,8,11,14,17)含量分别达1.0%和5.0%。表明通过基因代谢工程在棉花中异源合成EPA是可行的,为进一步在棉籽中生产VLCPUFAs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去饱和酶 链延长酶 转基因 EPA 棉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β-淀粉酶活性对其种子在干旱胁迫下萌发影响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鉴选出抗旱性较强的大麦品种,并以期找出β-淀粉酶活性对大麦抗旱性的影响,对β-淀粉酶活性不同的9个啤酒大麦品(系)种进行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通过对种子发芽率及发芽势的测定来评价参试品种的抗旱性,并对β-淀粉酶活性与不同PEG浓度下的发芽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麦β-淀粉酶活性与大麦抗旱性在PEG浓度为15%时,在0.01水平上达显著正相关。大麦种子发芽率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而降低。5%浓度的PEG对大麦种子的萌发影响较小,10%、15%浓度显著抑制大麦种子萌发,20%浓度下,大麦个别品种发芽停止。处理样品间,‘沪麦16’综合表现出较好的抗旱性,其次A7-30,而‘邯98-58’、‘盐95137’为最差。由此得出,10%的PEG干旱胁迫剂浓度可作为大麦发芽期判断大麦抗旱性的适宜胁迫浓度,β-淀粉酶活性可作为大麦抗旱性早期筛选的指标之一。

关键词: 大麦 β-淀粉酶活性 聚乙二醇(PEG-6000) 干旱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尺寸排阻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研究比格犬血浆中米铂及铂代谢物形态

分析化学 2014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基于尺寸排阻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SEC-ICP-MS)分析比格犬血浆中米铂及其铂代谢物形态的方法。半定量测得的血浆中总铂的含量与传统ICP-MS直接测定方法基本相同。采用BioSep-s2000型色谱柱在25 mmol/L磷酸盐缓冲液(pH 7.2)的色谱条件下与ICP-MS联用检测同位素Pt-195发现,血浆中有米铂原型和4种铂代谢物;将不同时间点采集的血浆进行铂形态分析发现,与蛋白结合的铂代谢物m2含量最高;米铂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对比米铂与m2的相对含量发现,米铂原型与m2的比例在给药初期迅速下降,后缓慢上升,再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缓慢下降。

关键词: 米铂 铂代谢产物 形态分析 药代动力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植密度对早熟玉米‘晋单84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条件对早熟玉米‘晋单84号’生长性状及品质的影响,以玉米品种‘晋单84号’为试验材料,在4.5万株/hm2、5.25万株/hm2、6万株/hm2、6.75万株/hm2、7.5万株/hm25个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晋单84号’的农艺性状表现、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晋单84号’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密度6.75万株/hm2时最高,为12825.8 kg/hm2;籽粒品质蛋白质含量随密度增大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粗脂肪含量表现为与密度负相关的变化趋势;粗淀粉含量在6.75万株/hm2密度下达到最高73.4%。以上试验研究为确定‘晋单84号’在山西中部地区最适宜密度及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玉米 种植密度 籽粒品质 产量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类真菌多糖对小麦黄矮病的防治效果

麦类作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小麦黄矮病的真菌多糖防治药剂及其适宜浓度,将云芝、灵芝、虫草等13种真菌多糖稀释成0.1、0.5、1.0、2.0g·L-1溶液,以清水为对照,比较分析了叶面喷施真菌多糖对小麦黄矮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同时对防效好的1.1%云芝葡聚糖(多糖)与常规植物抗病毒药剂的田间防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3种真菌多糖对小麦黄矮病的预防作用都显著高于治疗作用,且真菌多糖间和浓度间差异均显著,其中云芝多糖1.0g·L-1、云芝多糖2.0g·L-1、蜜环菌多糖2.0g·L-1、灰树花多糖2.0g·L-1、猪苓多糖2.0g·L-1的预防效果分别为86.88%、86.58%、86.33%、86.04%和85.97%。1.1%云芝葡聚糖800倍液为适宜喷施浓度,其防效64.27%,保产22.70%,说明云芝多糖是一种有前途的新型小麦黄矮病免疫抑制剂。

关键词: 真菌多糖 小麦黄矮病 防治效果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纹细蛾在苹果·梨·桃上的种群动态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明确金纹细蛾种群在山西省晋中地区苹果、梨、桃3种果园中的发生规律。[方法]采取性信息素监测的调查方法,分析其种群变化。[结果]3种果园金纹细蛾发生动态一致,第1代高峰始于5月底;6月种群呈世代交替,7月受降雨影响种群数量下降,一直到9月底10月初蛰伏越冬;在种群数量上苹果园>梨园>桃园,且差异显著,日诱捕量分别为149.4、137.2、90.4头/d。[结论]明确了金纹细蛾在3种果园中的发生规律,为对其进行测报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及时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金纹细蛾 性信息素 种群动态 苹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大白菜新品种‘晋白5号’

园艺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晋白5号’是用Q-50与Z-55杂交育成的早熟大白菜新品种。生育期55~60 d,矮桩叠抱,株高33~35 cm,开展度60 cm左右。叶球纵径26~28 cm,横径23~25 cm,球形指数为1.1。单株净菜2.0~2.5 kg,净菜率81.7%,净菜产量78 000~98 000 kg·hm-2。抗霜霉病、软腐病和病毒病。适宜与山西太原生态类型相似地区露地秋早熟栽培。

关键词: 大白菜 早熟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黍稷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创新与共享利用”项目通过成果鉴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年3月2日,由山西省科技厅组织,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先生任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对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主持完成的"中国黍稷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创新与共享利用"成果进行了鉴定。该项成果实施12年。在实施过程中抢救了一批濒临灭绝的黍稷种质资源,并经鉴定评价向国家种质库提供了1025份,使我国累计保存黍稷种质资源数量达9045份,数量和质量均居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matK基因序列的核桃种间亲缘关系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atK基因是陆地植物核心条码候选片段之一,文章通过克隆获得22个核桃品种matK基因近3'端长度为726 bp EST序列,运用序列分析技术探索matK在核桃种间关系研究中的价值。结果表明,在所测的matK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中发生变异的核桃品种均属早实核桃类群,而晚实核桃类群无变异发生;推导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薄壳香由于发生突变,提前终止翻译而只编码173个氨基酸,而其他品种均编码234个氨基酸;采用近邻接树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22个品种核桃分为5个组,其中扎343与其他21个品种有明显差异,8个新选育的品种中金薄丰1号较为突出;而辽核1号与西扶1号亲缘关系最近。对matK基因深入研究将为核桃种质资源保护、杂交育种及开发运用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关键词: 核桃 matK序列 早实类群 进化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