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江江豚保护进展与工作展望
《水生生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小型齿鲸,具有重要的保护地位和研究价值,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大型通江湖泊(洞庭湖和鄱阳湖)及其支流尾闾,是长江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重要指示物种。自原农业部发布《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16—2025年)》以来,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深入推进和长江“十年禁渔”的全面实施,


热带中西太平洋大眼金枪鱼的繁殖生物学特性
《水产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漂流金枪鱼延绳钓作业方式,于2018年5月—2019年3月对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WCPO,2°03′~11°17′S,163°14′~173°35′E)的大眼金枪鱼进行了取样,对其中886尾进行了繁殖生物学测定。使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圆形统计方法,分析个体叉长等生物因素、渔获水深和月度等时空因素对繁殖生物学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雄性和雌性平均叉长分别为(132.2±19.1) cm和(125.4±16.8) cm。取样群体中,雌雄比为0.54±0.74,且叉长与雌雄比具有负相关(r=-0.263,P=0.016),叉长大于140 cm后,雄性占主导。GLM模型结果显示,性腺指数(GSI)与叉长之间存在显著的二次方关系,即个体GSI随着叉长增加,当雄性和雌性叉长分别达到130~140 cm和140~150 cm后,GSI随叉长下降。基于圆形统计发现,月度对个体GSI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雄性GSI上半年较下半年高(正弦显著,P<0.001),而雌性GSI年末和年初高于年中(余弦显著,P=0.021)。有序多元Logistic模型结果显示,性腺成熟度随叉长显著增加(P<0.001),雄性性腺成熟度在5—7月较高(余弦显著,P=0.004)。此外,栖息水层对雄性个体的性腺成熟度具有显著的影响(正相关,P<0.001)。雄性和雌性个体50%性成熟叉长分别为(96.13±1.24) cm和(104.93±2.60) cm。研究结果可为更好地了解热带WCPO大眼金枪鱼的繁殖生物学特征、科学养护热带WCPO大眼金枪鱼资源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繁殖生物学 圆形统计 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 热带中西太平洋


四川泡菜母水的微生物群落与理化特性分析
《中国食品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泡菜母水中的优势微生物与理化特性的相关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母水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泡菜母水的总酸含量为3.00~18.90 g/kg,pH值为3.27~4.71,盐含量为11.00~15.50 g/100 g,检出草酸、苹果酸、琥珀酸和乳酸等7种有机酸.微生物主要群落包括厚壁菌门和子囊菌门2个门,占比均超过99.00%.优势细菌是乳杆菌属、片球菌属,优势真菌是毕赤酵母属、哈克斯坦酵母属、德巴利酵母属.相关性分析表明,乳酸杆菌属与乳酸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乙酸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片球菌属与苹果酸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乳酸杆菌和片球菌是泡菜母水的优势微生物,研究结果为泡菜母水高效发酵菌株的选育和泡菜工业化生产提供试验参考.
关键词: 泡菜母水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多样性 理化特性 相关性


夏季高温期三倍体和二倍体长牡蛎生理能量学及碳收支的比较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夏季高温期三倍体与二倍体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摄食和代谢生理以及能量/碳分配策略的差异,于2022年8月,以三倍体和二倍体长牡蛎为研究对象,在山东荣成桑沟湾采用现场流水法测定滤水率、吸收效率、耗氧率、排氨率等摄食和代谢相关生理参数,并基于能量收支方程估算能量分配与碳分配情况。结果显示,三倍体长牡蛎的滤水率、同化效率均高于二倍体长牡蛎,但无显著差异(P>0.05);三倍体与二倍体长牡蛎的耗氧率、排氨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三倍体长牡蛎的耗氧率显著低于二倍体长牡蛎(P<0.05),但排氨率显著高于二倍体长牡蛎(P<0.01)。能量收支与碳收支的结果显示,三倍体长牡蛎的摄食能/碳、同化能/碳均高于二倍体长牡蛎,但无显著差异(P>0.05);三倍体与二倍体长牡蛎的呼吸能/碳、排泄能/碳、生长余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三倍体长牡蛎的呼吸能/碳显著低于二倍体长牡蛎(P<0.05),但排泄能/碳、生长余力显著高于二倍体长牡蛎(P<0.05)。三倍体和二倍体长牡蛎的氧氮比波动范围分别为7.91~14.11和59.81~94.19,因此,三倍体长牡蛎的主要供能物质为蛋白质,二倍体长牡蛎的主要供能物质为糖类和脂肪。研究结果为揭示夏季高温期长牡蛎倍性效应关联的能量分配方式差异提供了数据支撑。


孵化温度对乌龟性别及质量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不同孵化温度对乌龟(Chinemys reevesii)性别及质量的影响,探求更好的稚龟孵化条件,本研究将乌龟受精卵置于25、27、29、31、33℃、转温温度(33℃转29℃)条件下孵化,统计孵化率、测量稚龟形态特征以及运动性能和生理生化指标等。结果显示:27℃孵化率最高,为42.67%,且稚龟的尾长、背甲长、背甲宽、体高、腹甲长最大;27℃孵出的稚龟翻身速度最快,与31、33℃存在显著性差异;29℃孵出的稚龟游泳速度最快,与25、33℃呈现显著性差异;33℃孵化,孵化期最短和雌性比例最高,与25、27、29℃孵化差异显著,而33℃孵化的雌性比例与转温温度孵化没有显著性差异;33℃转29℃孵化温度下腹甲宽、体重最大,乌龟生理生化指标中仅总抗氧化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33℃的总抗氧化能力最低,与29℃有显著性差异,转温温度组处于两者之间,与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综上所述,27℃、29℃与转温温度处理能产生高质量的稚龟,而转温温度与恒定的27℃、29℃相比,其孵化周期更短,稚龟雌性比率更高,与31、33℃相比,则稚龟质量更好。综上结果表明本研究的转温温度方式可用来做为规模化扩繁全雌乌龟苗种的生产方式。
关键词: 乌龟(Chinemys reevesii) 孵化温度 性别 质量


养殖工船高压增氧锥外形优选及配件开发
《南方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优质的海水是深远海集约化养殖成功的前提,提升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对于高密度养殖至关重要。增氧锥是养殖水体最高效的增氧设备之一。针对深远海养殖工船空间紧凑的现状,对增氧锥外形进行优选,并开发相关配件,以达到高效增氧和节约空间的目的。采用流体仿真技术,利用其文丘里结构产生的射流、偏流、回流现象获得增氧效果;通过设计开发微孔曝气射流装置,借助微气泡原理和二次射流效果,进一步提升了增氧锥中氧气溶于水的效率。流体仿真软件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增氧锥截面角度为28°时,液速峰值最高,产生的溶解氧效果最佳;有无曝气管射流的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加装曝气管的增氧锥增氧速度较快,该配件对于增氧锥的作业有良好的辅助功能,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嗜酸乳杆菌对3种弧菌的拮抗效果及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使用益生菌是预防和控制水产养殖细菌感染的非抗生素方法之一。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可在机体内分泌抗菌物质,具有抑制有害菌生长、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和增强抗毒抗病能力等功能。研究了不同氧环境和不同培养基条件下嗜酸乳杆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哈维氏弧菌(V. harveyi)、溶珊瑚弧菌(V. coralliilyticus)的生长情况,并通过牛津杯法和液体培养法结合PCR荧光定量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评价了嗜酸乳杆菌对上述弧菌的拮抗效果及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厌氧条件下,哈维氏弧菌的菌量显著高于在好氧环境培养后的菌量(P<0.05)。不同培养基配比对4种细菌的生长均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嗜酸乳杆菌对3种弧菌的生长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在对虾肠道菌群背景下,嗜酸乳杆菌对副溶血弧菌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处理组的弧菌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减少,高菌量组的有益菌属均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嗜酸乳杆菌对上述3种弧菌的生长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在对虾肠道菌群背景下对副溶血弧菌的生长也有良好的抑制效果,且能够优化菌群结构。


基于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法的渔港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渔港是近海污染物的重要汇集地之一,其中重金属污染尤为突出,但往往缺乏充分的环境监测数据和科学研究。本研究采集了广东和广西4个渔港的表层海水和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样品,测定海水和贻贝软组织中的重金属(Cu、Zn、Pb、Cd、As和Cr)含量,同时分析贻贝肝胰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力以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等与抗氧化防御系统有关的生物标志物水平,并利用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ntegrated biomarker response,IBR)指数法对不同渔港重金属污染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海水和贻贝软组织中重金属含量均为较低水平,海水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PI)由高至低依次为蛇口渔港>南澫渔港>达濠渔港>渔万渔港,处于自然本底状态。贻贝体内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Pin)由高至低依次为渔万渔港>蛇口渔港>南澫渔港>达濠渔港,处于无污染水平。另外,蛇口渔港海水与贻贝组织中Cu浓度在4个渔港中均表现为最高。IBR指数评价结果表现为蛇口渔港>渔万渔港>达濠渔港>南澫渔港,蛇口渔港的IBR值最高,这与海水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结果相一致。相关性分析表明,IBR指数与海水和贻贝体内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无显著相关性,但与海水和贻贝组织中Cu的浓度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综上,蛇口渔港重金属污染风险相对较高,渔港环境中Cu污染可能需要重点关注,IBR指数综合评价与化学分析相结合在渔港环境污染评价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温度对大菱鲆三倍体能量收支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温度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三倍体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本研究设定13℃、16℃、19℃、22℃和25℃5个温度梯度,以人工配合饲料为饵料采用饱食投喂的方式,测定了大规格三倍体幼鱼[平均体质量为(120.24±17.20) g]生长和能量收支各组分。结果表明,三倍体幼鱼摄食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转化率(FCE)均随温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湿重、干重、蛋白和能量计算的SGR、FCE与温度的关系符合二次方程,最佳生长温度分别为18.4℃、18.7℃、18.9℃和18.5℃,最大饲料转化率对应温度分别为18.1℃、18.6℃、18.9℃和18.2℃;排泄率、排粪率随温度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25℃时干物质、蛋白和能量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温度组;摄食能、生长能占比随温度升高呈倒“U”形变化趋势,19℃时达最高值,生长能和代谢能主导大菱鲆三倍体的能量分配,代谢能占摄食能的比例随温度升高呈“U”形趋势;19℃大菱鲆三倍体幼鱼的能量收支方程为100.00 C(摄食能)=34.58 G(生长能)+4.12 F (粪便能)+6.61 U(排泄能)+54.69 R(代谢能)或100.00A(同化能)=38.74 G+61.26 R,大菱鲆三倍体属于高生长效率、低代谢消耗类型的能量分配模式。本结果可为大菱鲆三倍体养殖管理和养殖规范的制定提供基础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