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579条记录
早稻氮磷钾施肥类别归属的贝叶斯判别方法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测土配方施肥中,"测土"是实现合理施肥微观指导的关键技术手段。本研究针对高度分散经营的耕地代表性土样采集难、测试费用高、花费时间长等"测土"难题,探讨早稻氮磷钾施肥类别归属的统计模式识别技术。【方法】利用闽东南80个早稻氮磷钾田间肥效试验资料作为样本,采用欧氏距离–离差平方和法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建立区域早稻施肥类别。在此基础上,根据田块氮磷钾施肥量及其产量结合地力信息等数量指标,应用贝叶斯判别准则探讨具体田块的施肥类别归属。【结果】在确保空白区产量和平衡施肥产量均值在两两施肥类别间具有统计显著差异的前提下,闽东南早稻最多可划分为6个氮磷钾施肥类别。多元统计检验表明,6个施肥类别的类内协方差矩阵差异不全相等,据此建立了各个施肥类别的贝叶斯判别函数。结果表明,原始试验数据标准化处理可大幅度提高判别准确性,监测样本的回代误判率和交叉误判率分别只有1.2%和1.3%,预留6个试验点的84个处理的氮、磷、钾施肥量和产量试验资料的施肥类别归属的判别正确率达到81.0%。【结论】统计模式识别原理及其贝叶斯判别准则可用于早稻氮磷钾施肥类别归属决策,判别准确性能够满足推荐施肥的精度要求。

关键词: 早稻 氮磷钾 施肥类别 贝叶斯判别 类别归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感光型杂交水稻新品种元优2105的选育

福建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元优2105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三系不育系元丰A与自育恢复系福恢2105配组而成的三系中稻感光型杂交水稻新品种,2016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16006)。该品种全生育期160d左右,比一般中稻品种生育期长20多d。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和特征特性。

关键词: 感光型 杂交水稻 元优2105 福恢2105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脾转移因子增强禽白血病病毒A/B亚群抗体阳性鸡群免疫水平的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猪脾转移因子(TF)对禽白血病病毒A/B亚群(ALV—A/B)抗体阳性鸡群免疫水平的影响,本研究以新城疫(ND)HI试验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分别检测ND HI抗体效价(log2x)和刺激指数(SI)作为指示参数,采集特佳、罗曼、海兰和伊莎共4个品种蛋鸡血样,并从中选出各60羽份(ALV-A/B抗体阳性、阴性鸡各半,ALV p27抗原均为阴性),将4个品种的ALV-A/B抗体阳性蛋鸡均分为实验组(联合接种TF 0.02 mL+NDV La Sota疫苗1羽份/羽,TF多肽含量为3.5 mg/mL,核糖含量为72.0μg/mL,脱E受体法效力检验活力为15%)和对照组(单独接种NDV La Sota疫苗1羽份/羽),于接种后21 d采血检测。结果显示,ALV-A/B抗体阳性鸡群(120羽份)的ND HI抗体效价均值(6.1±1.3)与阴性鸡群(120羽份)均值(6.2±1.3)差异不显著,但其SI均值(1.20±0.10)显著低于阴性鸡群(1.35±0.10)(p<0.05);实验组(60羽份)的ND HI抗体效价和SI均值(9.0±1.3,1.73±0.15)显著高于对照组(60羽份)均值(7.8±1.2,1.39±0.16)(p<0.05)。研究结果表明,ALV-A/B抗体阳性与鸡ND HI抗体效价相关性不大,而对SI具有抑制作用;TF具有增强ALV-A/B抗体阳性鸡群免疫水平的作用。

关键词: 猪脾转移因子 禽白血病病毒A/B亚群 免疫水平 ND HI抗体效价 淋巴细胞转化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DNA甲基化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与展望

家畜生态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可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调控基因表达甚至改变个体表型。目前,DNA甲基化的研究已延伸到家畜杂种优势利用、克隆优化和分子育种等领域,并开始探索DNA甲基化在家畜MAS育种的具体作用。文章以三种最重要的家畜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了DNA甲基化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

关键词: DNA甲基化 家畜 遗传育种 DNA甲基化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县域茶叶产业竞争力分析与优化布局

经济地理 2017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特色是地区农业产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潜力,但挖掘不够、引导不足和信息滞后等因素导致农业产业结构雷同、布局不合理、竞争过度和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突出。为研究如何更好优化县域产业结构,文章以福建茶产业为例,通过比较优势指数等方法,从县域竞争力测算、空间布局特征分析、茶产业县域选择、优势实力县与意愿选择县的比对和集聚效应分析等方面对福建省四大类别县域特色农业产业竞争力和空间结构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四大茶产业品种和区域分布广泛,但大部分县域竞争力不高,优势指数处于1以下,地区影响强品牌不多;同时,各茶产业县域空间布局重复,集聚程度化低,集聚效应弱。研究认为,农业属于弱势产业,在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财政扶持引导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为此从扶持前的计划和方向、扶持时的重点和主导、扶持后的效益和反馈等方面提出优化结构布局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县域 特色农业 产业竞争力 空间布局 财政扶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0株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药物敏感性与质粒多样性分析

中国家禽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否携带质粒与耐药性的关系,分别采用培养法、纸片法、碱裂解法等对10株病原菌(FC1701~FC1710)进行复苏培养、药物敏感性试验、质粒观察。结果发现:有5株携带有大小不同的质粒,其大小在1~20 kb之间,质粒数量为1~4个不等;10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均出现多重耐药,且所有菌株对氟苯尼考敏感,对克林霉素不敏感;携带有质粒的菌株耐药数量多于未携带质粒的菌株耐药数量,多黏菌素、利福平和左氧氟沙星这三种耐受药物只在携带质粒的菌株中出现。试验结果表明,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质粒的耐药可能与多黏菌素、利福平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有关。

关键词: 多杀性巴氏杆菌 质粒 耐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玻璃肥料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现代化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玻璃肥料的发展过程、生产工艺、品种类型、肥料特性以及在农业上的应用效果等方面内容。分析了玻璃肥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玻璃肥料 生产工艺 肥料特性 应用效果 发展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措施提高南方黄泥田供钾能力及钾素平衡的作用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基于连续30年南方低产黄泥田培肥定位试验,研究土壤全钾、速效钾、缓效钾含量与钾素盈亏特性,明确钾肥投入量与产量的关系,以期为黄泥田钾素肥力定向培育及水稻钾肥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定位监测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牛粪(NPKM)、化肥+全部稻草还田(NPKS)四种施肥处理代表性年份耕层土壤钾素含量动态变化,分析各形态钾素间及与有机碳含量的关系,并于相邻集中年份2010、2011、2013、2014年采集植株样品以评价土壤钾素水平、土壤钾素盈亏、植株养分对钾肥投入量的响应。【结果】30年施肥处理下,土壤全钾含量平均较CK增加2.2%~5.0%,且双季稻年份不同处理差异较单季稻年份大,速效钾含量历年平均较CK增加43.9%~102.4%,以NPKS增加最为明显,而不同处理的土壤缓效钾含量无明显差异。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全钾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全钾、速效钾含量与有机碳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各施肥处理提高了收获期植株钾含量与累积量。NPKS处理每年盈余钾素(K2O)101.1 kg/hm2,其余处理每年亏缺幅度为–89.4~–18.6 kg/hm2。钾肥用量、速效钾含量、土壤钾素盈亏量相互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可推算出外源钾肥(K2O)每年投入量达到161.8 kg/hm2时,土壤钾素处于持平状态,其对应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为95.3mg/kg。钾肥用量、速效钾含量、土壤钾素盈亏量及籽粒钾含量均与植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水稻增产效果与土壤钾肥投入量、速效钾含量及钾素盈亏量有关。黄泥田土壤速效钾较缓效钾、全钾更直接反映生产力水平。长期施肥提高了黄泥田土壤全钾与速效钾含量,NPK化肥加秸秆还田对增加土壤钾素盈余与提升速效钾效果要明显优于单施NPK化肥或NPK肥配合粪肥。

关键词: 黄泥田 供钾能力 钾素形态 速效钾 有机碳 钾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杀虫剂氟吡呋喃酮对柑橘木虱的田间防效

农药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评价氟吡呋喃酮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为生产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照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17%氟吡呋喃酮可溶性液剂50、66.7、100 mg a.i./kg在药后3、7、14 d的田间防效均高于88.5%,甚至高达100%,至药后21 d,防效依旧高达98.4%~100%,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与对照药剂21%噻虫嗪悬浮剂50.0 mg a.i./kg处理效果相当,对柑橘无药害。[结论]建议在柑橘新梢抽发期,柑橘木虱若虫初发生时,使用17%氟吡呋喃酮可溶性液剂50~100 mg a.i./kg喷雾为宜。

关键词: 氟吡呋喃酮 柑橘木虱 田间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分析生防菌抑菌机理模式的初步建立

热带作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9种杀菌剂来处理尖孢镰刀菌,通过HPLC/Q-TOF方法进行代谢轮廓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菌剂处理后的尖孢镰刀菌代谢组显著差异,PCA分析可将其分为6组。将6组杀菌剂作为训练样本集,建立杀菌剂对尖孢镰刀菌抑菌机理的PLS-DA模型。以枯萎病生防菌短短芽胞杆菌为测试样本,利用该模型对其活性物质进行了抑菌机理的分析判别,发现其作用方式与嘧菌酯、氰霜唑类似,即通过抑制病原菌的呼吸作用而发挥抑菌功能,说明利用该模型判别生防菌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机理是可行的。

关键词: 代谢组学 杀菌剂 PLS-DA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