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密度对10个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给温带血缘玉米自交系和热带种质玉米自交系作为耐密植育种资源利用提供参考,以5个美国温带血缘玉米自交系为母本和5个生产上应用较好的热带种质玉米自交系为父本,按NCⅡ设计组配25个杂交组合,研究不同密度对其配合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3种种植密度条件下,10个玉米自交系中S273和QB193的一般配合力效应随密度增加而增加,J106和449随密度增加而下降,QB1148在3种密度条件下均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在中密度条件下,一般配合力效应较高的自交系有3个,较低的自交系也有3个。②25个组合中,有3个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有5个组合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在中密度条件下,特殊配合力效应较大的组合有7个,较小的组合有10个;在高、中、低3种密度条件下,25个组合中均以QB1148×S273的产量最高,分别为901.46、854.64、785.91 kg/667 m2,但其特殊配合力效应较低,分别为1.430、0.025、2.336;QB506×S273组合的产量居第二位,分别为861.20、811.35、752.23 kg/667m2,其特殊配合力效应也较高,分别为5.573、5.718、3.36。


果蔗新品系黔蔗06/126的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黔蔗06/126是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选育的果蔗新品系,为了鉴定该品系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于2010-2011年以黔蔗06/126和黔糖3号(CK)为材料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黔蔗06/126新植蔗的出苗率、宿根发株率和单茎重分别较CK增加12.9%、16.6%和19.7%,综合农艺性状表现优良,新植蔗产量158.75 t/hm2,宿根蔗130.83 t/hm2,平均144.80t/hm2,分别比CK增产21.5%、19.1%和20.4%;2年3点生产示范中,新植蔗和宿根蔗的平均产量为117.23 t/hm2,较CK增产18.8%,且该品系的抗病虫能力较CK强,抗旱能力相当。


稻水象甲幼虫在水稻根部的空间分布型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弄清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幼虫在水稻田间的分布情况,采用全田调查和平行跳跃式取样法,运用Iwao回归模型和Taylor幂法则,研究了稻水象甲幼虫在水稻根部空间的分布型。结果表明:稻水象甲幼虫在秧田返栽田虫口密度显著高于移栽田,幼虫在秧田返栽田和移栽田水稻植株根部均呈聚集分布,主要分布在田块的中部区域,但个体间相互排斥,聚集原因系环境因素造成,秧田返栽田密度较高田块的聚集原因除与环境因素有关外,还与稻水象甲幼虫的习性有关。


建植第1年刈割对黑麦草+白三叶草地杂草空间格局的影响
《草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栽培草地稳定性是近年来草地建植与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其中草地抗杂草入侵是其稳定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本研究应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了刈割处理下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混播草地杂草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不同刈割强度下,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混播草地入侵杂草地上生物量空间格局异质化程度及其相关范围变化比较明显。变异函数的基台值(C0+C)在不同刈割强度下的变化表明,在重度刈割条件下,杂草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异质性最高(12.530),对照条件下次之(4.751),轻度刈割条件下较低(4.557),中度刈割条件下最低(3.149)。变异函数的相关范围(A0)表明,在重度刈割条件下空间相关范围最大(1 004.1 cm),中度刈割条件下最小(122.1 cm),轻度刈割(161.9 cm)和对照(219.1 cm)条件下居中。空间变异比分析表明,由空间自相关因素引起的空间异质性占主要部分(50.3%~93.5%)。空间分布格局图(Kriging map)分析进一步显示,不同刈割强度下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混播草地杂草地上生物量格局变化显著。
关键词: 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混播草地 刈割强度 杂草 空间异质性


茶树无菌播种建立植株再生体系
《河南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茶树的繁殖速率,用近成熟的茶树种子以无菌播种方式获得试管苗,再以其茎段为外植体,建立了茶树高效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剥除内外种皮的茶树种子发芽率为90%,较保留种皮的完全种子增加了13个百分点;茶树种子胚龄与发芽势、发芽率呈正相关,与萌发时间呈负相关;诱导茶树种子萌发适宜培养基为MS+6-BA 3.0mg/L+IBA 2.0mg/L+YE 200mg/L或改良ER+6-BA 2.5mg/L+NAA 0.2mg/L;在改良ER+6-BA 1.5mg/L+NAA 0.2mg/L继代增殖培养基中培养,带芽组织切块的适宜增殖周期为39d,增殖倍数5.4;壮苗、诱导根形成的适宜培养基为1/2改良ER+IBA 0.10mg/L,发根率达80%。


高温胁迫下百脉根生理生化响应及耐热性评价
《草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8个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在不同高温胁迫下,测定分析了各种质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值、丙二醛(MDA)含量、游离脯氨酸(Pr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6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与隶属函数相结合的方法对种质间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高温胁迫增强,百脉根各种质的相对电导率、MDA和Pro含量增加,CAT和POD酶活性(除B01种质外)呈升高趋势,SOD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从测定的6个单项指标中抽取出两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累积贡献率达85.41%。综合3个温度梯度下8个百脉根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D)值,可以推测出各种质耐热性顺序为B08>B04>B05>B18>B03>B12>B02>B01。
关键词: 百脉根 生理生化指标 主成分分析 隶属函数分析 耐热性


高产氮高效型粳稻品种的叶片光合及衰老特性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6个具代表性的低产氮低效型、高产氮中效型和高产氮高效型粳稻品种,在各自最适氮素水平下,研究了叶片光合、衰老特性的差异及其与氮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高产类型群体叶面积指数(LAI)、高效叶面积率及有效叶面积率、剑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以及剑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低产类型品种,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低产类型。高产品种间比较,随着氮效率提升,生育前中期(够苗、拔节、齐穗期)群体叶面积指数下降,成熟期上升;灌浆前期(齐穗后0d~10d)剑叶净光合速率并未明显变化,灌浆中后期(齐穗后20d~40d)显著增高,主要原因如下:叶绿素分解少,保证了叶片对CO2的高同化能力;SOD活性高,保证了植株更强的抗氧化能力,MDA含量少,膜脂破坏程度低。说明抽穗前合理控制无效及低效叶面积生长以适当减小群体叶面积规模,抽穗后有效延缓植株衰老,以保证叶片持续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是促进水稻高产品种进一步提升氮效率的重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