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荸荠杨梅的挥发油成分分析
《化学试剂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黔产荸荠杨梅果实(Myrica rubra Boqi)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荸荠杨梅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荸荠杨梅的挥发油成分进行研究。从荸荠杨梅挥发油中检出51个色谱峰,鉴定了32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4.64%,主要化合物为:石竹烯(20.29%)、棕榈酸乙酯(18.35%)、5-羟甲基-1,3,3-三甲基-2-(3-甲基-1,3-丁二烯基)-环戊醇(12.66%)、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9.38%)、邻苯二甲酸己烷-3-醇异丁醇酯(5.68%)、α-古巴烯(2.42%)、别香橙烯(2.36%)、β-谷甾醇(2.23%)、α-榄香烯(1.80%)和(1,4-二烷-2,5-二羟基)二甲醇(1.61%)。通过对其挥发油成分和含量的分析评价,为开发利用荸荠杨梅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长期施肥下黄壤性水稻土有机碳组分变化特征
《中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土壤有机碳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组分的有机碳由于化学性质和存在方式等不同,其生物有效性和肥力功能不同,并反映出不同的稳定机制,所以深入研究土壤有机碳的组分特征,对于更好地了解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和肥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黄壤性水稻土为对象,旨在研究揭示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的影响并探讨合理培肥模式。【方法】以中国黄壤性水稻土18年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为依托,通过田间取样和室内分析,采用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重点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分配比例的变化,并通过定量分析组分碳含量与年均碳投入量的关系,探讨土壤有机碳饱和现象。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无机肥配施低量有机肥(0.5MNPK)和无机肥配施高量有机肥(MNPK),碳投入梯度为0.87—6.02 t·hm-2·a-1。【结果】与不施肥(CK)相比,单施化肥(NPK)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游离态粗颗粒有机碳、化学保护粉粒组有机碳和生物化学保护粉粒组有机碳含量,总有机碳提升10%;有机肥处理(0.5MNPK、M、MNPK)显著增加了土壤游离态粗颗粒有机碳、物理保护有机碳、化学保护粉粒组、黏粒组有机碳和生物化学保护粉粒组、黏粒组有机碳,增加幅度高于化肥处理,总有机碳提升24%—46%,其中以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的提升幅度最大;与不施肥(CK)及单施化肥(NPK)处理相比,有机肥处理(0.5MNPK、M、MNPK)土壤物理保护有机碳的分配比例显著升高;模型分析发现,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游离态粗颗粒有机碳浓度与年均碳投入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而化学保护态有机碳浓度与生物化学保护态有机碳浓度以及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均与年均碳投入量呈显著的"饱和曲线效应"的对数函数关系。【结论】有机无机肥配施是提升黄壤性水稻土有机碳水平的最佳培肥措施,并以物理保护有机碳的提升幅度最大,强化了有机碳的物理稳定机制;黄壤性水稻土较稳定的有机碳组分(化学保护态、生物化学保护态)以及总有机碳存在饱和现象,在当前条件下出现饱和限制。
马铃薯引进品种及变异材料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鉴定马铃薯引进品种和变异材料的遗传背景和亲缘关系,利用9对SSR引物对12个引进品种、12个费乌瑞它自然和辐射变异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对24份马铃薯参试材料的DNA进行PCR扩增共获得178条扩增条带,其中167个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93.8%,平均每对引物扩增条带数为18.6条。多态性条带中有84.4%的条带大小为120~950bp。24份参试材料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479~1.000。聚类分析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5处,参试材料可明显分为4个类群,全部变异材料均聚在1个类群,品种间的多态性和遗传距离大于变异材料。


三个耐冻性不同的马铃薯野生种中FAD2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个耐冻性和冷驯化能力不同的马铃薯野生种Solanum commersonii、S.acaule和S.cardiophyllum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克隆出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ω-6脱氢酶基因(FAD2),分别命名为Cmm-FAD2(GenBank登录号为KF214782)、Aca-FAD2(KF214781)和Cph-FAD2(KF214783)。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在3个马铃薯野生种中核苷酸长度都为1326 bp,编码441个氨基酸残基。3个野生种FAD2基因核苷酸序列和蛋白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在18个位点的差异核苷酸中有8个位点的差异导致对应的氨基酸残基变化,其中第11和第44氨基酸残基处,耐冻且有冷驯化能力的S.commersonii和S.acaule有相同的氨基酸,而冷冻敏感S.cardiophyllum的氨基酸却不同。二级结构预测结果表明S.commersonii和S.acaule的FAD2蛋白与S.cardiophyllum FAD2蛋白的α-螺旋、延伸链和随机卷曲存在明显差异。蛋白多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表明,3个马铃薯野生种的FAD2基因与番茄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与马齿笕。qPCR分析表明,12 d冷驯化使FAD2基因在3个马铃薯野生种中都上调表达,S.commersonii和S.acaule的FAD2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S.cardiophyllum,且差异显著。
七星瓢虫的抗药性选育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七星瓢虫对吡虫啉的抗性发展动态,在室内选用吡虫啉逐代筛选,选育抗吡虫啉的七星瓢虫品系。发现七星瓢虫对吡虫啉的抗性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抗性不稳定,选育20代后抗性为63.1519倍。同时为了明确七星瓢虫对吡虫啉产生抗性后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将抗性选育13代的七星瓢虫品系与敏感七星瓢虫品系、野外七星瓢虫种群进行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结果表明,从幼虫的整个发育历期来观察,抗性品系幼虫的发育历期为12.36 d,野外种群为9.88 d,敏感品系为10.62 d,3者之间差异显著;蛹发育历期3者之间没有差异;4龄老熟幼虫、蛹、初羽化雌成虫、初羽化雄成虫平均体重3组间有一定的差异;七星瓢虫抗性品系、敏感品系、野外种群前期的卵孵化率分别为63.0%、62.4%和66.3%,中期的卵孵化率分别为64.8%、58.7%和75.6%,后期的卵孵化率分别为69.3%、57.4%和75.5%,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抗性品系雌成虫的平均产卵量为1043.3粒,敏感品系为1100.2粒,野外种群雌成虫为1250.1粒,3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综上所述,抗药性对七星瓢虫的生物适合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由于抗性倍数较低,影响尚不明显。


甘蓝型油菜DH群体抗裂角性的遗传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提高抗裂角性是培育适合机械化收获油菜品种的基本要求。为了明确油菜抗裂角性的遗传规律,本研究利用抗裂角性差异显著的两个甘蓝型油菜品系配制杂交组合,通过小孢子培养构建了一个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群体。采用随机碰撞法对该群体进行连续两年的抗裂角性鉴定,并利用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及偏度和峰度分析对抗裂角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的抗裂角性受3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涉及的基因数目为8~10对,存在基因的加性效应及基因间的互补作用;两年试验中抗裂角性的主基因遗传率均大于85.00%,主基因遗传率较高,表明该性状主要受主基因控制,受其它微效多基因及环境的影响有限。因此,在油菜抗裂角性遗传改良中,应通过杂交聚合不同抗性等级材料中的主效抗裂角基因,在早期世代加强对抗性的选择,并可以忽略环境因素的影响。
丁岙杨梅挥发油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丁岙杨梅果实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同时使用MTT法检测其对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的抑制活性。从丁岙杨梅果实挥发油中分离得到33个峰,鉴定出了其中的27个化合物,已鉴定的化合物占总组分的92.37%,其主要成分为:石竹烯(20.80%)、邻苯二甲酸己烷-3-醇异丁醇酯(9.73%)、棕榈酸(26.55%)、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6.55%)、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4.23%)、β-谷甾醇(3.23%)等。丁岙杨梅果实挥发油表现出了较好的抗肿瘤活性,浓度为200μg/m L时,对肿瘤细胞MGC-803、MCF-7和A549体外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57.3%、42.0%和42.4%。丁岙杨梅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复杂,含有大量的有机酸、酯、萜、酚、甾体、烷烃等,同时也对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表现了较好的抑制作用。


长期施肥对西南黄壤有机碳平衡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长期施肥对西南地区黄壤有机碳变化特征的影响,探讨土壤可持续利用培肥模式,从1995年起采用10种施肥模式(CK、1/4 M+3/4 NPK、1/2 M+1/2 NPK、M、NPKM、NPK、NK、N、NP、PK)对贵阳市小河区玉米地黄壤进行处理,分析了各施肥模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施有机肥年限延长,土壤有机碳总体呈增加趋势,而施化肥表现出下降趋势,无机肥配施对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作用明显。不同施肥模式有机碳平衡变化很大,施有机肥,土壤有机碳平衡量均为正值,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也会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不施肥和施用化肥处理的有机碳平衡量均为负值,各施氮处理(NPK、NK、N、NP)间有机碳平衡量差异不显著(p值为0.08),但与不施氮处理(PK)的有机碳平衡量存在差异显著(p<0.01)。黄壤有机碳平衡量与系统总碳投入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9995),维持黄壤有机碳平衡所需的最低碳投入量为每年2.57 t hm-2。施有机肥处理中,玉米产量与有机碳含量表现出较好的正相关关系(R2均大于0.6);而不施肥或施用化肥处理中,二者的相关性较差(R2均小于0.3)。以上结果说明,研究区黄壤中有机碳还没饱和,仍具一定的固碳潜力,施有机肥,尤其是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
杂交玉米新品种“宇丰玉3号”
《种子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育种目标贵州省玉米多在坡地种植,水源条件差,基本靠雨水灌溉。再加各地海拔差异大,立体气候明显,春旱、伏旱等灾害性气候多发,常造成玉米前期出苗生长不良和中后期早衰现象,导致减产。提高品种抗旱、抗倒伏及稳产性是保障玉米生产的有效措施。因此,把选育抗旱、抗倒伏、稳产作为主要育种目标,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力争提高品种的抗旱性、抗倒性及适应性,增强品种的稳产性,以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2选育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