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黔西南地区石斛资源现状及持续干旱对其影响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 2013 CSCD
摘要:【目的】调查黔西南地区石斛资源现状及2009年以来的持续干旱对石斛资源的影响,以期为石斛保育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实地踏勘、走访调查等方法,分析黔西南地区现有资源状况。定点跟踪监测,对比分析不同年份石斛的生长量。【结果】黔西南地区石斛属植物共20种,占贵州已知23种的87%;细叶石斛等3种数量相对较多,有少量蒴果;铁皮石斛等价值高的种极为稀少,野外已很难找到。经历2009年以来的严重干旱,石斛未受到直接损伤;干旱年份植株生长量明显小于正常年份。【结论】黔西南地区有适宜石斛生长的良好自然条件,人为因素是造成石斛物种濒危的直接原因。石斛有极强的耐干旱能力,回归保育是实现物种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2个新育成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开花习性以及育性转换研究
《种子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个新育成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885 S、886 S均由贵州省水稻研究所选育而成,于2011年经过贵州省技术鉴定。885 S、886 S开花习性良好,花时集中,开花高峰较为明显,柱头外露率高,包颈粒率较少,对赤霉素较为敏感。在贵阳生态条件下,885 S具有连续23 d的不育期,同时达到花粉败育度≥95%和套袋自交不结实率≥99.5%,886 S具有连续21 d的不育期,同时达到花粉败育度≥95%和套袋自交不结实率≥99.5%,不育下限临界温度≤23.5℃。


贵州马铃薯审定品种及区试材料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弄清贵州马铃薯审定品种和2012年区试材料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背景,利用10对SSR引物构建了38份参试材料的指纹图谱,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13个等位位点,其中64个为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率为57%。每对SSR引物扩增的多态性位点数为4~12个,平均6.4个,多态性信息量变化为0.1445~0.9370,平均0.5098;经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0.61处,所有参试材料可明显分为3个类群。贵州马铃薯不同品种间的遗传基础较狭窄,同一单位提供的品种遗传关系相近。


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YchF基因cDNA全长克隆及序列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抑制性差减杂交(SSH)文库中,筛选到一个子囊孢子时期差异表达的序列标签A0128.860,以其序列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及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该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eYchF。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基因包含一个1182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93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43.4669kD,预测的理论等电点为6.99,包括一个保守的G domain(guanine nucleotide-binding domain)和一个TGS(ThrRS,GTPase,Spo T)domain,为疏水蛋白。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基因与棒曲霉(Aspergillus clavatus NRRL1)的GTP结合蛋白YchF相似度为84%,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YchF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为YchF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贵州中药材半夏块茎腐烂病田间发生消长动态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摸清贵州中药材半夏块茎腐烂病的田间消长动态,为其防治提供参考,在大方县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半夏GAP示范基地,采用不同级别种茎播种处理,定时、定点作病情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半夏块茎腐烂发生从播种开始持续整个生长期,以4~5月为重;种茎质量是影响田间半夏块茎腐烂病发生轻重的主因子,2和3级种的块茎腐烂病发生率低,1和4级种的发生率高。结论:在生产中应注意加强种茎贮藏期的管理,选用2和3级种的优良种茎进行繁殖可有效防治半夏块茎腐烂病的发生。


贵州马铃薯种质资源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种子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计并构建了一个基于B/S结构模式、利用信息查询技术和C#面向对象编程开发技术设计开发的贵州马铃薯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以《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程马铃薯NY/1303-2007》作为马铃薯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指导构建数据库,通过本系统可以全面了解贵州种质资源数据库各个马铃薯种质的特征特性,为马铃薯种质资源共享构建基础的服务平台。


种植方式对黑麦草生育特性的影响研究
《种子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种植方式对黑麦草生育特性的影响,以钻石T和特高多花黑麦草为材料,采用稻底撒播、浅沟撒播、翻耕条播和翻耕撒播4种种植方式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方式对黑麦草出苗速度有较大影响,但对生育期影响不大,各播种方式生育期从抽穗期起开始接近,到成熟期基本一致;1月中旬后,黑麦草株高进入快速生长期,生物产量也快速提高,株高与产量增长呈正相关;黑麦草分蘖数存在1个高峰值,其分蘖减少是因田间覆盖度增大,部分分蘖由于光照不足成为分蘖无效甚至死亡,此时产草量的增加主要依靠植株增大和向上生长形成;翻耕条播产草量最高,土壤精细耕作是提高稻田轮作黑麦草产量的重要因素;2个品种产量在3月中旬都有一个峰值,此时黑麦草可为牲畜提供大量草料。种植方式对黑麦草生育特性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对根系和产草量影响最大,采用翻耕播种是提高黑麦草产草量的有效措施。


水稻RIL群体的几个产量相关性状研究
《种子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用水稻Ⅱ-32 B和特青构建的F7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后代群体,为后期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定位研究提供依据,调查了该群体的单株产量、千粒重、主穗粒数、主穗结实率、主穗长度、有效穗、株高和全生育期8个产量相关性状,对这8个性状在群体中的表现用DPS 7.05软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并构建了频次分布图。结果表明,调查的8个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在后代群体中表现为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8个性状均可进行QTL定位分析。


威宁芜菁甘蓝种子适宜收获期研究
《种子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威宁芜菁甘蓝种子的最适宜收获期,对3个不同成熟阶段(绿熟期、褐熟期和完熟期)威宁芜菁甘蓝种子的千粒重、发芽率、活力指数和老化发芽率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褐熟期种子千粒重、产量最高,分别为2.2 g/1 000和1 322.73 kg/hm2,但各成熟时期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白熟期种子活力尚无或最弱,绿熟期种子活力表现较弱,完熟期种子活力表现较强;在高温40℃胁迫条件下完熟期种子老化发芽率达64%,褐熟期为59%,绿熟期为35%,种子活力表现差异显著(p<0.05)。该研究认为,完熟期收获的种子活力最强,且产量较高,因此,威宁芜菁甘蓝种子的适宜收获期为完熟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