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磷酸盐浓度下浮游虫黄藻的转录组比较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浮游虫黄藻可与共生虫黄藻一起维持珊瑚群落的健康.前期研究表明1株营浮游生活的虫黄藻(Symbiodiniumsp.ECSFRI081109)在不同磷酸盐浓度培养下的生长速率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所差异.为了解其对不同磷酸盐浓度的响应机制,本研究利用RNA-Seq技术对高磷酸盐初始浓度(35 μmol/L)和低磷酸盐初始浓度(0.15 μmol/L)下不同培养时间(第0天、第5天和第10天)的虫黄藻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做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测序组装后获得80955个Unigenes,其中在NR、GO、KEGG、eggNOG、SwissProt以及Pfam数据库中共同注释的有4407个.对5个实验组的转录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到23个与磷利用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有磷脂酶A2、磷脂酶B、磷脂酶C、磷脂酶D、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无机磷酸盐转运体、Na+依赖型磷酸盐转运体、线粒体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根据不同磷酸盐初始浓度培养下上述基因的表达量变化,推测在低磷环境下,虫黄藻可通过增强对无机磷酸盐的转运能力及利用磷酸酶分解有机磷以缓解磷胁迫,从而维持细胞生长.本研究旨为深入了解浮游虫黄藻响应不同磷酸盐浓度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营浮游生活 虫黄藻 无机磷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中国小孔蛸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海洋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小孔蛸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是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的头足类品种.本研究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检测相关标准,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对采集自宁德海域的中国小孔蛸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对其肌肉营养价值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中国小孔蛸肌肉中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灰分和总糖的含量分别占鲜样质量的比例为83.8%、13.5%、0.6%、1.5%和0.6%.在色氨酸未作单独检测情况下,在中国小孔蛸肌肉中共检测到常见氨基酸16种,总量占粗蛋白质干质量的80.15%,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有7种,占氨基酸总量的36.41%;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5.58,必需氨基酸组成符合FAO/WHO的理想模式;此外,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4种呈味氨基酸的总含量为308.89 mg/g,占氨基酸总量的38.54%.检测出5种多不饱和脂肪酸、4种单不饱和脂肪酸和4种饱和脂肪酸,它们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比例为29.31%、26.97%和43.64%;多不饱和脂肪酸中DHA、亚油酸、花生四烯酸以及EPA含量较高,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8.92%、7.62%、6.52%和5.12%.中国小孔蛸肌肉中矿物元素含量丰富,尤其是钙、镁和锌含量较高.分析认为,中国小孔蛸肌肉蛋白质含量高、必需氨基酸组成基本均衡、脂肪质量较好,富含矿物元素,是具有较好食用价值和保健作用的优质海产品,今后值得加强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 中国小孔蛸;营养成分;营养评价


水产动物缬氨酸营养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缬氨酸为支链氨基酸,是水产动物的必需氨基酸之一,对水产动物的营养生理作用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水产动物缬氨酸的需要量、缬氨酸与其他支链氨基酸的相互作用以及缬氨酸对蛋白质代谢、免疫性能、抗氧化功能、肠道健康的影响,并进行了水产动物对缬氨酸需要量的剂量响应分析,以期为缬氨酸在水产动物营养需求、功能机理与健康养殖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产动物;缬氨酸;需要量;功能;健康


饲料中添加肌醇对施氏鲟消化生理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饲料中肌醇的添加水平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将初始体重为(11.90±0.12)g的施氏鲟饲养于室内220 L玻璃钢水族箱中,试验分为6个处理组,每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肌醇含量为28.75、127.83、343.83、565.81、738.15 mg/kg和936.28 mg/kg的饲料,记为G1~G6组(G1组为对照组),试验时间为56 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肌醇含量的增加,肝胰腺和瓣肠蛋白酶水平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并分别在G4组和G3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G1组(P<0.05).中肠脂肪酶活性在G5组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中肠淀粉酶活性呈现先增加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并显著高于G1组(P<0.05),瓣肠和肝胰腺淀粉酶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并在G3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前肠、中肠、瓣肠的绒毛高度和皱襞厚度均得到了改善.饲料中添加501.36~729.72 mg/kg的肌醇,可促进施氏鲟肠道发育和消化酶分泌.


温度对多肋藻小孢子体生长及抗氧化生理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温度是影响藻类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探讨了6~22℃下,多肋藻(Costaria costata)小孢子体的生长情况及抗氧化生理特性,以探明其适温机制,为多肋藻海区栽培提供支撑。结果发现,培养初期(5 d内),多肋藻小孢子体在18℃下具有最大的相对生长速率(RGR),22℃下藻体梢部严重穿孔溃烂;随着培养时间延长(10d),10℃下藻体RGR最高。实验周期内,不同温度组间Fv/Fm无显著差异, 6~14℃下藻体均具有较高的总光合速率(Pt)和最大表观光合速率(Pnmax), Pnmax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10℃下最高。培养3 d时, 6℃下呼吸速率(Rd)最高; 22℃下,藻体Rd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显著上升,表明增强呼吸作用是多肋藻小孢子体对低温和高温胁迫的共同响应。22℃高温胁迫下,胡萝卜素(Car)和岩藻黄素(Fucox)、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升高; 6℃时, SOD酶活高于其他温度组。在6~18℃范围内,灰分、碳水化合物和粗纤维的积累与温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综上,多肋藻小孢子体可在6~18℃生长,其中以10℃左右为佳。
关键词: 多肋藻 温度 相对生长速率 光合作用 抗氧化系统 生化组成


饵料鱼和配合饲料两种模式下广东养殖鳜鱼成本与收益分析
《科学养鱼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翘嘴鳜是我国传统的名贵淡水鱼,俗称“桂花鱼”(以下简称鳜鱼),肉质丰腴细嫩,味道鲜美可口,无肌间刺,营养价值高。据《2021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2020年全国养殖鳜鱼产量37.7万吨,比2019年增长近4万吨,其中广东省产量14.3万吨,占比38%;2020年广东贡献了全国93%的鳜鱼增量。鳜鱼具摄食活饵的习性,


我国深远海网箱养殖工程与装备技术研究综述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远离大陆的深远海水域发展大型网箱养殖,已成为缓解近海养殖环境压力、突破资源受 限和空间制约问题的重要举措.深远海网箱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加速促进了养殖方式转型升级和海洋养殖空间大幅拓展,形成了海洋设施养殖新发展格局.本文立足我国网箱养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深远海网箱养殖产业发展需求、发展前景以及设施装备科技需求,详细介绍国内外深远海网箱养殖工程与有关装备技术的研究应用情况,分析我国深远海网箱养殖工程与装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科学规划、科技引领、规范建设和创新模式等方面,对深远海网箱养殖产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海藻提取物对水培生菜生长、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河北渔业 》 2022
摘要:为研究海藻提取液对水培生菜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用不同稀释倍数的海藻提取液(S-300、S-500、S-800)对水培生菜进行叶面喷施处理,以清水作为对照(CK),测定水培生菜的生长指标及品质指标.结果表明:S-500组水培生菜的株高、茎粗及最大根长均高于CK组(P>0.05),叶片数目显著高于CK组(P<0.05);根冠比显著高于CK组17.2%(P<0.05);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Vc含量及花青素含量分别比CK组高37.2%、27.3%、75.2%和131.1%(P<0.05),硝酸盐含量相比CK组降低19.5%;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酶活性分别提高29.3%、20.8%和91.8%;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增加136.6%和130.4%.综上,海藻提取液对水培生菜生长发育、品质特征及抗氧化酶活性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稀释500倍的海藻提取液对水培生菜促生长及品质提高效果较佳.


基于SCoT分子标记的黄河鲤抗嗜水气单胞菌不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基于SCoT分子标记探讨黄河鲤遗传多样性与其抗嗜水气单胞菌能力的关系,为黄河鲤的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腹腔注射对300尾黄河鲤进行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按死亡顺序分为最先死亡群体(FP)、最后死亡群体(LP)和存活群体(SP),每个群体选取30尾。从80条SCoT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好、重复性高、条带清晰的引物,对3个黄河鲤群体进行多态性扩增,采用PopGene32和Arlequin 3.5计算3个群体的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及Shannon’s信息指数(I)等遗传参数,基于Nei’s遗传距离(Ds)利用MEGA 7.0中的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并以Structure 2.3进行群体间的遗传结构分析。【结果】黄河鲤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死亡率为40.0%。从80条SCoT引物中筛选出18条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的引物,从3个黄河鲤群体中共扩增出103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7条,占94.17%。3个黄河鲤群体的Na范围为1.7961~1.8155,Ne范围为1.3828~1.4029,H范围为0.2258~0.2467,I范围为0.3453~0.3804;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Gst)为0.0972,即90.28%的遗传多样性分布在群体内部。3个黄河鲤群体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1299,属于轻度遗传分化;群体间的Ds分布在0.0248~0.0835,其中FP群体与SP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大。基于Ds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FP群体和LP群体聚为一支,SP群体单独聚为一支;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3个黄河鲤群体可分为2个亚群[抗病群体(SP)和易感群体(FP和LP)]。可见,通过黄河鲤死亡时间划分的群体与通过聚类分析及遗传结构分析得出的群体基本一致。【结论】黄河鲤抗嗜水气单胞菌的能力随着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增大而增强。因此,在黄河鲤抗病品种(系)选育过程中应保证足够的群体数量,在提高生长、营养等经济性状的同时保证一定的基因杂合度。
关键词: 黄河鲤 嗜水气单胞菌 ScoT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抗病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