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三维激光点云的靶标叶面积密度计算方法
《农业机械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向变量喷雾系统施药量的计算提供数据基础,提出了靶标喷施区域叶面积密度参数的计算方法。靶标三维点云数据由二维激光雷达传感器沿果树行直线运动间接获取。在假设各喷施子区域内叶片面积变化相对较小的条件下,基于Matlab曲线拟合工具箱cftool分析并验证了点云数与叶片数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曲线拟合结果表明,利用高斯函数、多项式函数与指数函数拟合点云数与叶片数,决定系数分别为0.925 7、0.931 0与0.936 4,指数函数拟合效果最好。相对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基于3种拟合函数,枝叶茂密区域相对误差最小为11.46%,枝叶中等茂密区域相对误差最小为11.05%,枝叶稀疏区域相对误差最小为35.50%。基于确定的点云数与叶片数间的函数方程,经系数变换后可计算出叶面积密度参数。
关键词: 变量喷雾 激光雷达扫描 三维点云 点云密度 叶面积密度


6-BA处理对采后西兰花呼吸途径及能量水平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 2017 EI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6-苄氨基嘌呤(6-BA)处理对采后西兰花呼吸途径及其能荷水平的影响,本试验以清水浸泡为对照,以30 mg/L6-BA浸泡为处理,在(15±1)℃,相对湿度90%~95%的条件下,研究了6-BA处理对采后西兰花外观品质,总呼吸强度,呼吸途径如三羧酸循环途径(TCA)、磷酸戊糖途径(PPP)、细胞色素(CP)途径和交替途径(AP)的改变,超氧阴离子(O_2~-·)的积累,一磷酸腺苷(AMP)、二磷酸腺苷(ADP)、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及能荷的影响。结果表明,6-BA处理延缓了西兰花褪绿黄化,可显著降低采后西兰花的总呼吸强度、CP和PPP的活性,提高了AP的表达量。另外,在贮藏后期(6~10 d),6-BA处理降低了西兰花组织TCA运行比例,促进了采后西兰花组织内ATP含量的积累及延缓能荷值的下降,从而抑制了组织内O_2~-·的积累。因此,6-BA处理对采后西兰花衰老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对组织呼吸途径的调控及能量平衡的维持有关。


江苏富士苹果的理化及感官特性分析
《现代食品科技 》 2017 EI 北大核心
摘要:江苏省苹果以丰县为集中产地,富士为主栽品种,隶属于黄河故道产区,为明确其鲜食特性的地域特点,对丰县富士糖酸含量、色泽和质构等理化指标和硬性、易碎性、多汁性、酸甜度等感官属性进行了测定,并与陕西富士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丰县苹果蔗糖和苹果酸含量偏低,分别为陕西苹果的75.88%和58.90%。江苏苹果果皮L*为64.37,a*值为11.19,b*值为32.12,a*值低而L*、b*值高于陕西苹果,说明果皮红色弱而偏黄色;果肉L*值为81.19,b*值为29.00,L*值低而b*值高于陕西苹果,说明果肉色泽偏黄。质构仪测得江苏苹果的脆度显著高于陕西苹果。感官评价结果显示江苏苹果具有硬性低、易碎、易嚼、酸度低的特点,而多汁性和甜度差异不显著。在偏爱性比较中,73.7%的评价人员偏爱陕西苹果的色泽,而对滋味和质地的偏爱程度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将为江苏富士品质评价提供借鉴。


原位土培秸秆育苗容器的降解特性光谱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17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新型可降解育苗容器降解行为,以改性大豆胶为基体树脂,秸秆为增强材料热压制备的秸秆育苗容器为研究对象,利用原位土培降解秸秆育苗容器,采用纤维素测定仪、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spectra)、扫描电镜-X能谱(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SEM-EDS)以及热重(thermo-gravimetry,TG)等分析手段,对秸秆育苗容器土培降解前后物理、化学组分和结构变化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与土培前秸秆育苗容器相比,土培降解秸秆容器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相对含量从29.03%,30.44%和12.52%降低至21.43%,21.41%和9.54%;FTIR分析表明土培降解后秸秆育苗容器中酯键和脂肪键发生断裂,且芳香族特征峰明显减弱;SEM-EDS谱图结果证明秸秆容器中微纤丝链段、基体树脂溶解,材料表面发生氧化降解;TGA结果分析表明土培秸秆容器内部存在大量小分子物质,分解后残余物耐热性提高。
关键词: 秸秆育苗容器 原位土培 降解特性 FTIR SEM-EDS


桑葚提取物体外抗炎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现代食品科技 》 2017 EI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采用脂多糖(LPS)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细胞体外的炎症模型,研究桑葚提取物对LPS诱导巨噬细胞RAW264.7分泌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验用1μg/mL LPS刺激RAW264.7细胞,在不同浓度样品的干预下,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样品对RAW264.7细胞的作用;用Griess法检测细胞液中NO的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液中PGE2含量;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桑葚提取物对细胞iNOS和COX-2表达的影响;用HPLC法检测桑葚提取物中白藜芦醇的含量。结果表明桑葚提取物浓度在0.5~2 mg/mL范围内对细胞生长无明显影响;在1~2 mg/mL范围内能有效抑制NO和PGE2的分泌并能有效抑制iNOS和COX-2的表达;桑葚提取物中白藜芦醇的含量为107.44±0.48μg/g。这表明桑葚提取物抑制炎症相关因子表达量,从而减弱促炎症反应,发挥抗炎功效,其抗炎活性可能与桑葚中含有较高的白藜芦醇相关。


羊肉屠宰加工场主要污染菌的分布及其对熟制羊肉的致腐能力
《食品科学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江苏省苏州市具有代表性的某羊屠宰场的屠宰环境及熟制品加工车间进行微生物检测,重点对熟制品加工过程进行检测,包括煮制车间的接触面、各加工车间的空气以及清洗前后的生肉与煮制后的熟肉,以确定熟制品加工过程中污染菌群的分布。结果表明,熟制品加工过程中各加工车间空气细菌数均低于10 CFU/皿,表明空气质量合格。而煮制车间的接触面污染较严重致使交叉污染造成熟制羊肉的菌落总数达到3.23(lg(CFU/cm~2))。结合形态观察和16S rDNA菌种鉴定,所污染的菌主要为芽孢杆菌、腐生葡萄球菌、变形杆菌、金黄杆菌和微杆菌等。随后选取3个污染菌芽孢杆菌(Bacillus sp.M1、Bacillus sp.M9)和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 M7),通过对熟制羊肉的感官评分、pH值、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值和腐败代谢产物产量因子的测定评定它们对熟制羊肉的致腐能力。结果显示,Bacillus sp.M1的致腐能力最强且明显高于S.saprophyticus M7和Bacillus sp.M9,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熟制羊肉的微生物污染提供依据。
关键词: 羊肉屠宰场 腐败菌 芽孢杆菌 腐生葡萄球菌 致腐能力


纳米SiO_2/氨基淀粉黏合剂秸秆炭的结构及除磷特性
《农业工程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秸秆粉用氨基淀粉黏合剂均相包覆,并掺杂纳米二氧化硅(nano SiO_2),采用原位发泡、炭化处理技术制备成纳米SiO_2/氨基淀粉黏合剂秸秆炭(掺杂纳米SiO_2秸秆多孔颗粒炭,nano SiO_2/AR-biochar)。通过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热稳定性(thermogravimetry,TG)、扫描电镜-能谱扫描(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SEM-EDS)、比表面积与孔分析(Brunauer,Emmett and Teller,BET)、氮气吸附和压缩测试等技术手段对nano SiO_2/AR-biochar的孔结构特征、比表面积、微观形貌及压应力进行系统表征,并研究了nano SiO_2/AR-biochar对磷酸根吸附过程等温线及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掺杂nano SiO_2/AR-biochar孔结构分布匀称、比表面积大幅改善;TEM和SEM发现,掺杂nano SiO_2秸秆多孔颗粒炭材料的表面可形成类似海绵絮状结构,为炭材料提供较高的吸附位点;掺杂nano SiO_2可显著提高炭材料的机械压缩性能,当掺杂量为秸秆粉质量的6%时,压缩强度由3.89 MPa增加到7.96 MPa,增幅达104.6%。由于纳米SiO_2的掺杂,nano SiO_2/AR-biochar具有了更强除磷效果,且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短时间内(5 min)其吸附率可高达18.42 mg/g,体现了该掺杂纳米二氧化硅秸秆多孔颗粒炭具有良好的除磷特性。


内生真菌绿色生态法合成纳米银的研究
《现代食品科技 》 2017 EI 北大核心
摘要:从石斛中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DO-1,该菌株经鉴定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其菌体在去离子水中浸泡后分泌的代谢产物与硝酸银作用后,能还原银离子产生具有抗菌作用的纳米银粒子。以440~450 nm范围内纳米银的特征性等离子吸收峰以及产物抑菌活性为指标,研究光照条件、温度以及p H条件对制备纳米银粒子的影响。黑暗条件和适当高温有助于纳米银粒子的生成及其抑菌活性的增强。随着p H的增加,纳米银特征性吸收峰不断增强,但抑菌活性呈现先增强再减弱的趋势,p H 7~8范围内得到的纳米银粒子的抑菌活性较高。调节F.graminearum DO-1菌体浸泡液的p H为7,与终浓度为1 m M的Ag NO3溶液于80℃、黑暗条件下反应3 h,获得纳米银粒子,透射电镜分析显示制备的纳米银粒子为球形,直径范围2~50 nm。应用该内生真菌代谢产物制备具有抑菌功能的纳米银粒子,方法简单,条件温和,复合绿色生态的发展趋势。


PBAT全生物降解地膜在玉米田中的降解特性
《农业工程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研究了以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为主要原料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在玉米农田覆盖过程中组成、结构、形态和性能的演变。通过测定PBAT降解过程中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变化,并采用傅里叶红外、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探究了PBAT地膜在降解过程中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PBAT地膜的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同步下降,在前4周时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下降了59.3%和68.8%,后期下降缓慢。从傅里叶红外谱图中可以看出,在光氧化、水解、酶解等的作用下,PBAT分子链中酯键的发生了断裂。从X射线光电子能谱中可以看出,碳与氧的原子个数比,从降解前的4.07降低为降解后的1.06,降解后PBAT中的氧元素含量增多,说明PBAT降解也是一个氧化过程,并且C和O元素的结合能均下降。降解过程中,PBAT的结晶区逐渐被破坏,无定形区相对增多。扫描电镜图中,PBAT降解过程不均一。由于PBAT在降解初期水解不是主要作用,因此,在中国的南方雨水多的地方也可以使用,在使用初期也具有良好的保温保墒效果。
关键词: 地膜 降解 化学特性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玉米田


缓控释肥侧深施对稻田氨挥发排放的控制效果
《环境科学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减少氨挥发损失为目的,以无机化肥分次施用为对照,选用树脂包膜尿素(RCU)、硫包衣尿素(SCU)和掺混控释肥(RBB)3种不同类型缓控释肥料,采用一次性施肥(B)和一基一穗(BF)2种施肥方式,研究了插秧施肥一体化条件下不同类型缓控释肥侧深施及施用方式对稻田田面水氮浓度及氨挥发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除SCU处理基肥期田面水总氮和铵态氮质量浓度均高于常规分次施肥处理CN,RCU和RBB处理均低于CN处理.不同缓控释肥料稻田氨挥发损失差异较大,损失量占施肥量的3.84%~28.17%.与CN处理相比,不同类型缓控释肥料均有减少稻田氨挥发损失的效应,处理间氨挥发损失量表现为:CN、B-SCU>BF-SCU、BF-RBB、BF-RCU、B-RBB、B-RCU.一次性基施下,B-SCU处理的氨挥发总量显著高于B-RCU和B-RBB处理,一基一穗下3种处理间氨挥发总量差异不显著.不同肥料在2种施肥方式下氨挥发损失量差异不显著,但表现不一致.BF-SCU处理的氨挥发损失量低于B-SCU处理,BF-RCU和BF-RBB处理的氨挥发损失量分别高于B-RCU和B-RBB处理.阶段氨挥发损失来看,施用SCU处理的基肥-蘖肥(7.54%)和蘖肥-穗肥阶段(16.04%)的损失较高,RBB处理的基肥-蘖肥阶段氨挥发损失(2.91%)明显增加,而RCU处理的穗肥后阶段(2.75%)是氨挥发损失的集中时期.追施穗肥尿素增加了穗肥后阶段的氨挥发排放损失,穗肥后阶段氨挥发量与田面水铵态氮质量浓度在不同类型肥料间无明显相关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