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牙鲆微卫星分子标记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利用30对牙鲆微卫星标记,对牙鲆雌核发育家系91个个体基因组DNA进行检测,在30对微卫星标记中,共检测到124个等位基因。其中,各座位的等位基因数3~8个,等位基因片段大小为80~170bp,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3.257。其中poli11座位的等位基因数目最多为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197,平均杂合度为0.6672。利用SAS8.2中的一般线性模型(GLM)对30个微卫星标记与牙鲆的生长性状进行连锁显著性检验。发现在30个微卫星座位中,有8个座位分别与体重、体长、体高显著相关。其中,poli6TUF位点与体重相关;poli30TUF、poli107TUF、poli108TUF、poli116TUF、poli123TUF、poli130TUF6个座位与体长显著相关;poli145TUF与体重、体长显著相关,而与体高相关性不显著。poli9-8TUF与体重、体长、体高3个性状均显著相关(P<0.05)。将基因型与生长性状进行Duncan多重比较,找到4种与生长性状相关的基因型。


两种常见外来入侵赤潮藻的PCR鉴定
《海洋渔业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米氏凯伦藻与环状异帽藻为日本海域流入我国的两种外来入侵赤潮藻。利用核糖体ITS区分别设计出针对该两种藻的特异性PCR引物。通过prmier5.0软件设计多对引物,经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以筛选目标藻的特异性引物,并以链状亚历山大藻、立玛原甲藻、牟氏角毛藻、赤潮异弯藻作为阴性对照,做进一步PCR验证。筛选到米氏凯伦藻最佳引物Ki1F3/Ki1B3和环状异帽藻最佳引物YiF3a/YiB3a。两对特异性引物成功鉴定了两种外来入侵藻,而对其它藻种则是阴性反应,可为赤潮的预测预报提供分子鉴定基础。
关键词: 米氏凯伦藻 环状异帽藻 核糖体ITS区 特异性引物 PCR鉴定


基于物质平衡的循环水养殖系统设计
《农业工程学报 》 200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快速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氨氮和增加溶解氧等系统设计的核心问题,采用物质平衡关系建立氨氮、溶解氧的平衡方程式,推导出系统设计的计算公式,并根据工程实践的经验对部分公式进行了修正,得到了一组较贴近实际情况的设计参数,如:系统补水量、供氧量、循环量、循环次数、生物过滤器有效体积等。同时构建了一个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以设计一套年产50 t鮰鱼(Ictalurus),养殖密度为50 kg/m3的高密度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为例,可以计算得到系统的补水量为30 m3/d,系统补水率为6%,系统供氧为11.0 kg/h,系统循环量740 m3/h,循环次数为36次/d,生物过滤器有效体积为44.2 m3。


耐高温酶制剂对奥尼罗非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水产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在初始体质量(64.35±1.75)g的奥尼罗非鱼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5%、0.10%、0.15%的耐高温酶制剂饲喂56 d,探讨耐高温酶制剂对奥尼罗非鱼生长以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耐高温酶制剂能促进奥尼罗非鱼的生长,提高质量增长率,降低饵料系数,提高奥尼罗非鱼消化酶活性。当耐高温酶制剂添加量为0.10%时,奥尼罗非鱼的质量增长率、前肠蛋白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以及肝胰脏淀粉酶活性最高,饵料系数最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大亚湾初级生产力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海湾初级生产力估算与预测难题,结合大亚湾近20 a的调查资料,基于MATLAB语言编程,将NH4-N、NO3-N、NO2-N、PO4-P、SiO3-Si、N/P作为输入,叶绿素a作为输出,建立大亚湾初级生产力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进行检验,其模拟值的平均相对误差0.932%;同时应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拟合预测,其拟合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38.970%。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优于传统的统计学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实用性,可进行海湾初级生产力动态的预测估算,并具有较高的精度。


智利外海竹笑鱼中心渔场时空变动的初步研究
《海洋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5年3~12月14艘中国渔船在智利外海的竹灸鱼生产统计数据和卫星遥感反演的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分析智利外海竹茭鱼中心渔场的时空变动以及渔场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南半球秋季转入冬季,竹茭鱼中心渔场相应地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推移,10月份渔场达到最北端,春末夏初开始南撤;智利外海竹荧鱼渔场的表层水温大致为12~16℃,中心渔场为14~15℃,月间略有差异;渔场的叶绿素质量浓度大致为0.06~0.12mg/m^3,当渔场的叶绿素质量浓度处于0.08~0.10mg/m^3时,渔船作业频次和竹笑鱼产量最高.
关键词: 智利竹荚鱼(Trachurus murphyi) 中心渔场 海表温度 叶绿素质量浓度


雌核发育与正常二倍体条斑星鲽胚胎发育比较研究
《水产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在用牙鲆精子诱导条斑星鲽雌核发育的同时,对条斑星鲽单倍体、雌核发育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并与普通胚胎发育作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1)单倍体胚胎,卵裂开始至64细胞期,发育速度较普通胚胎发育发育速度明显缓慢,至多细胞期发育速度相同,历时14 h;到达高囊胚期比普通二倍体慢1.5 h,到达低囊胚期发育速度相同,历时31 h;到达原肠末期、神经胚期、晶体形成期历时相同,其他发育时期一直处于缓慢状态;孵化仔鱼具有明显的单倍体综合症。(2)雌核发育与普通胚胎的发育的特征相比无明显区别,在卵裂期发育速度明显迟缓,但在囊胚期以后,所用时间基本相同;孵化时间比普通胚胎长约1 h。(3)与普通胚胎相比,雌核发育胚胎、单倍体胚胎孵化率较低,仔鱼畸形率高。


底质营养盐对菹草生长及养分分配的影响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野外池塘中,利用3种不同营养状况的底质研究底质营养盐对菹草生长及养分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沉水植物菹草面对底质营养盐的胁迫出现了急性的生理生化反应,在生长初期叶片总的可溶性糖含量在肥沃的底质上高于贫营养底质上;根、茎、叶和石芽各构件都具有异速生长现象,并且表现规律不一样;菹草的根冠比随底质营养盐的不同而变化;随着营养条件对菹草生长胁迫加重,根、冠的异速生长愈明显,同时石芽的N∶P和C∶N比率显著受底质营养盐的影响,而菹草叶片和茎N∶P和C∶N比率不受底质肥力的影响,这些响应将改变石芽第2年的命运和影响种群的维持;在胁迫生境下,菹草首先分配资源到无性繁殖体———石芽上以便维持种群的延续,以回避策略应对底质营养盐胁迫。


生物活性炭纤维载体的筛选及总磷和锌的去除
《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四种活性炭纤维(J-10,J-12,A-10,A-20)的比表面积情况、微孔结构及在挂膜后生物活性指数的变化情况。最大的比表面积A-20达到了1760m2/g,J-12为1225m2/g;四种活性炭纤维挂膜的生物活性指数分别达到了3.8、4.9、2.6、2.7mg/L,最佳的活性炭纤维载体材料为J-12。通过电镜扫描图观察了微生物在活性炭纤维(ACF)上的生长情况,发现不同时期微生物生长的状态、数量及物种是不同的,中期生物形态丰富,微生物种类繁多。将生物活性炭纤维法应用于原水中总磷和锌离子的去除,同生物活性炭法(BAC)的去除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生物活性炭纤维的去除效果最佳,对总磷和锌的最佳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2%和69%,使原水中总磷含量由《地表水质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标准提高到Ⅱ类标准,使原水中锌的含量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后期基本稳定在65%~70%和60%~70%之间;远远优于生物活性炭法。


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在海南黎安港的生长特征
《海洋与湖沼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海南黎安港的企鹅珍珠贝养殖群体的生长进行了20个月的观察,每月测量其壳高(SH)、最大对角线长(MDL)、绞合线长(HL)和总重(TW)四个生长指标,并用模型y=y∞/(1+e-k(t-a)+d sin (2п/365.25)(t-b))分别拟合这四个指标的生长曲线。结果表明,三个长度指标中MDL生长速度最快,其理论最大值约为112mm;HL的生长在初期快于SH,但到养殖实验结束时两者接近,理论最大值都在85mm左右;总重的增长在实验的前半段非常缓慢,但到后半段呈加速增长趋势,其理论最大值约为115g。企鹅珍珠贝的生长特征表现为初期长度增长迅速,经过大约一年左右,长度的增长减缓,而重量的增长开始加快,符合双壳贝一般的增长模式。研究也表明,在海南黎安港,降雨季节与快速生长季节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暗示了降雨可能是导致生长出现季节性特征的诱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