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养殖虾夷扇贝不同组织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
《海洋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6~7月在我国北方某海域,进行了底播养殖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不同组织中Pb、Cd、Cu、Zn 4种重金属的含量调查。重金属的含量测定采用原子吸收法进行。结果表明:闭壳肌中有害重金属Pb、Cd的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织;虾夷扇贝内脏团质量虽仅占整贝质量的8%~15%,但内脏团中有害重金属Cd占整贝中Cd的76%~85%,Pb占整贝中Pb的45%~54%;同时,研究表明虾夷扇贝对有害重金属的蓄积与养殖区域无直接相关性。
关键词: 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 重金属 组织


饲料脂肪水平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生长和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奥尼罗非鱼幼鱼的生长及血浆生化指标与不同脂肪含量饲料间的关系。饲料脂肪水平为0%、2%、4%、6%、8%5个梯度组。结果表明,5组不同脂肪水平的饲料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的成活率无显著性影响。随着饲料脂肪水平升高,奥尼罗非鱼幼鱼的增重率、肥满度和摄食量先上升后下降,而饲料系数则先下降后上升;肝脏重量、肝体比、肝脏与肌肉脂肪含量等4个指标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饲料脂肪水平与奥尼罗非鱼幼鱼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随着饲料中脂肪含量的增加,试验鱼血浆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等活性逐渐升高。本研究条件下饲料脂肪水平超过6%容易导致奥尼罗非鱼幼鱼形成脂肪肝,对其摄食、体形特征、生长指标、相关组织脂肪含量以及血清中酶的活性等都有明显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预测
《中国渔业经济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是William W.L.Cheung等发表于2009年出版的《鱼类与渔业》1-17页"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预测"一文的译文。译文作者阐述了通过气候变化可以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改变鱼类品种。但是,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目前在全球范围还寥寥无几。本文以1066个生物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分布范围为例,应用最新的生物气候分室模型,预测了截至2050年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预测表明,在近极地、热带半封闭海域,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大量土著品种消失。同时,外来品种侵入,尤其在南、北极海域侵入程度更大。这导致现有生物多样体中60%的品种发生戏剧性变化,这将意味着生态系统被潜在破坏而导致生态失调。这些预测可以成为未来分析研究的假设。
关键词: 生物气候分室 气候变化影响 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 生态位模型 品种变异


养殖大菱鲆细菌性红体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海洋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患有红体病的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肌肉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并记为H1。经人工注射感染证实H1即为引起养殖大菱鲆红体病的病原菌,其半致死量LD50为2.82×105CFU/mL,而低浓度(1.41×103CFU/mL)没有造成死亡,但注射部位有脓肿现象,注射相同体积1.5%无菌生理盐水的对照组没有明显的症状,注射部位也无异常。革兰氏染色显示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体呈杆状,周生鞭毛。综合该菌的形态、常规生理生化特征和API32E鉴定结果,发现H1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表性特征非常相似,相似率达到99.9%。在分子水平上对其16S RNA基因序列的测定、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H1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度达到99%。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将该菌株初步鉴定为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
关键词: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红体病 细菌鉴定 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


三个牙鲆育种群体亲本效应及遗传参数估计
《海洋学报(中文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养殖品种生长速度变慢、抗病力降低这一问题。近年来构建了牙鲆抗病群体(RS)、日本群体(JS)和黄海群体(YS)3个育种群体,开展牙鲆选择育种,建立了63个家系,收集了所有家系5 328尾鱼苗的体长和体重数据。借助线形混合模型(Linear mixedmodel)、"加性-显性"模型、约束极大似然法(REML)及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分别估计亲本效应值、体重和体长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父母本效应和杂交效应。预测结果显示,其中父本130,141,146,170,218,229,303和308随机效应达到了极显著效应水平(P<0.01),父本112,122,141,190,212达到显著水平(P<0.05),所有母本体重随机效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体长和体重两性状的加性、显性、表型和基因型相关分量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体长和体重的加性方差比率均大于显性方差比率,可见两性状的遗传效应主要取决于基因的加性效应。体长的总遗传效应率为31.20%,体重的总遗传效应率为33.58%,体长和体重的随机方差比率分别达到68.80%和66.41%,说明养殖环境等因素对牙鲆体长和体重的影响较大,同时说明在牙鲆选择育种中消除环境影响极为重要。体长和体重的狭义遗传率分别为0.199和0.256(P<0.01),广义遗传率分别为0.312和0.336(P<0.01),牙鲆在以上两性状上属于中等遗传力,通过选择育种可取得较大的遗传进展。对3个牙鲆育种群体杂交随机效应估计结果显示,抗病群体和黄海群体在体长和体重两性状上加性随机效应显著(P<0.05);抗病群体分别与日本群体、黄海群体杂交,其后代表现出显性随机效应达到0.10的水平(P<0.10),黄海群体自交、日本群体和黄海群体杂交随机效应不显著(P>0.05),因此在杂交组配中选择抗病群体与其他两个群体交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 随机效应 遗传相关 遗传力


蛭弧菌Bdh5221株理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蛭弧菌海水菌株Bdh5221于2005年8月从海南琼海对虾养殖场周边排水沟水样中分离所得,具有裂解多数革兰氏阴细菌的特性。在前期Bdh5221噬菌谱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其可利用热致死革兰氏阴细菌的生长特性,对其理化特性、药敏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该株蛭弧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呈杆状、弧状,一端有极长的极生鞭毛,细菌大小在(0.2—0.5)μm×(0.6—1.5)μm左右;生化实验表明:Bdh5221明胶穿刺试验和接触酶试验呈阳性,氧化酶反应呈阴性,对弧菌抑制剂O/129敏感;药敏实验表明:此菌对新霉素、卡那霉素、恩诺沙星敏感,对青霉素、磺胺嘧啶和万古霉素不敏感;对其16S rDNA序列的测定、分析表明,与其同源性最高的细菌是一株新发现的海洋新种细菌Kordiim onas gwangyangensis,同源性高达99%,而与其他蛭弧菌属细菌的同源性从90%到70%不等,并针对其基因序列做了相关进化分析。
关键词: 蛭弧菌Bdh5221 理化特性 药敏试验 16SrDNA 系统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