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人工养殖长鳍篮子鱼消化道指数及3种消化酶活性分布
《海洋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体质量58.51g±21.15g、体长13.08cm±1.856cm的长鳍篮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为实验材料,对其消化道指数和主要消化酶活性分布进行了研究。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长鳍篮子鱼的消化道指数,其比内脏重、比肝重、比胃重、比幽门盲囊重、比肠重、比肠长分别为0.1572±0.0230、0.0166±0.0060、0.0115±0.0070、0.0043±0.0021、0.0202±0.0102、2.595±0.457;体质量与体长的回归方程为Y=0.0806X2.5457(r=0.9777,P<0.01)。蛋白酶在各消化器官中的比活力顺序为幽门盲囊>肠>肝脏>胃;淀粉酶的比活力顺序为肠>幽门盲囊>胃>肝脏;脂肪酶比活力顺序为幽门盲囊>肝脏>肠>胃;肠的总蛋白酶活、总淀粉酶活、总脂肪酶活在各消化器官中都最高。肝脏、胃、肠、幽门盲囊的A/P值分别为2.15、22.65、3.81、1.96。研究表明,肠道是长鳍篮子鱼消化食物的最重要的消化器官;根据消化道指数、消化酶分布、A/P值,表明长鳍篮子鱼是偏植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关键词: 长鳍篮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 消化道指数 蛋白酶 淀粉酶 脂肪酶 酶活


基于MapX的水产物种地理分布图绘制方法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摘要:介绍了利用VB结合ActiveX组件MapX对水产物种地理分布图(水系分布图、省区分布图)的绘制方法。并以铜鱼为例,实现了铜鱼种质资源基本信息查询和地理分布图绘制。该方法对其他物种地理分布图绘制和宏观生态学研究有广泛的参考价值。


悬沙胁迫下菹草去除水体中营养物质效果的研究
《浙江农业科学 》 2009
摘要:采用室内培养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梯度的悬沙胁迫下,菹草对水体中N、P等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悬沙处理15 d后,各组水体的总磷(TP)含量均有减少,与悬沙处理浓度呈负相关(y=-0.000 9x2-0.017 9x+1.377 9,R2=0.982 2,x是悬沙浓度,以下同),而各组水体中的总氮(TN)、NH4+-N和NO3--N含量变化则不明显,各组水体中NO2--N含量均有所上升,与悬沙处理浓度呈正相关(y=0.002 1x+0.038 1,R2=0.964 2);菹草对水体TP去除率随着悬沙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y=0.063 3x2+1.266 5x+2.279 6,R2=0.982 2),菹草对水体NO2--N去除率随着悬沙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y=0.051 5x2-8.482 1x-46.01 6,R2=0.964 6);菹草对水体TP去除速率随着悬沙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y=0.000 06x2+0.001 2x+0.002 1,R2=0.982 2),菹草对水体NO2--N去除速率随着悬沙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y=-0.000 1x-0.000 8,R2=0.964 2);总的来说,一定浓度悬沙胁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菹草对水体TP的吸收,但是由于试验期间水温较低,菹草生长缓慢,在悬沙胁迫下菹草对水体TN和NO3--N等主要指标吸收影响不显著,同时也说明菹草对悬沙胁迫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可以用作含沙量较高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改良中的沉水植物。


长江上游中华沙鳅遗传多样性研究
《淡水渔业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采自3个地理位置(宜宾、江津、思南)共45尾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结果显示:在所有个体913 bp序列中检测到22个变异位点,45尾个体中发现26种单倍型。中华沙鳅的平均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较低(0.00365),而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较高(0.986)。中性检验Fu′sFs值为-9.49536(P<0.05)。3个群体内的Kimura 2-paramter遗传距离为0.00329~0.00417,群体间为0.00340~0.00379,群体间和群体内的遗传距离处于同一水平。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显示:Fst=0.0291(P<0.01),2.9%的变异来自群体间,97.1%的变异来自群体内;在NJ聚类树中,3个群体的个体并没有按相应的地理位置进行聚类。
关键词: 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 遗传多样性 线粒体DNA控制区 长江上游


利用超声波技术鉴定幼龄鲟鱼的性别
《动物学杂志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6年2月至2008年3月,利用超声波鉴定技术对20 553尾2龄或3龄鲟鱼的性别及成熟度进行了检测,同时对检测并确定性别的鲟鱼随机取样解剖,验证超声波检测结果的准确率,同时追踪检测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的性腺发育过程,获得不同发育时期性腺的超声波图像。超声波性别鉴定技术的准确率与养殖鲟鱼的种类、性腺发育阶段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2龄或3龄西伯利亚鲟的检测准确率为92.0%~100%,2龄俄罗斯鲟(A.gueldenstaedtii)准确率为83.0%,3龄史氏鲟(A.schrenckii)准确率为58.0%;同时,根据超声波图像可较好地了解性腺成熟度,本次检测发现养殖的2龄或3龄西伯利亚鲟性腺发育一般处于Ⅱ~Ⅲ期。超声波鉴定是一项能有效鉴定鲟鱼性别的技术,值得推广。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产品中的4种四环素类药物残留量
《海洋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水产品中四环素(Tetracycline)、土霉素(Oxytetracycline)、金霉素(Chlortetracyline)和强力霉素(Doxycycline)4种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方法。以MTC缓冲液提取水产品中的四环素类残留物,经HLB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LC-MS/MS选择反应监测(SRM)正离子模式测定,可一次对水产品中的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和强力霉素进行定性和定量。4种物质定量下限均可达到2.0μg/kg。适用于水产品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多残留的同时确证检测。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土霉素 四环素 金霉素 强力霉素 残留


草鱼幼鱼对饲料中钴的需要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水平钴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机体营养成分、组织钴含量和血液指标的影响,以确定草鱼幼鱼对饲料中钴的适宜需要量。【方法】选取初始体质量为(3.21±0.35)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幼鱼,随机分成6组,其饲料中钴含量分别为0.05(对照组),0.13,0.22,0.44,0.95和1.63mg/kg,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重复60尾,饲养试验周期为70d。【结果】饲料中添加钴显著提高了草鱼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P<0.05),但对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当饲料中钴含量为0.22mg/kg时,草鱼的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增重率最大,饲料系数最低,并与其他各试验组差异显著;饲料添加钴对草鱼全鱼水分、粗脂肪、粗蛋白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当饲料中钴含量为0.22mg/kg时,草鱼幼鱼肝脏、肾脏和肌肉中钴含量最大,且显著高于钴含量为0.05,0.13和1.63mg/kg试验组(P<0.05),而当饲料中钴含量在0.22~0.95mg/kg时,各试验组之间草鱼幼鱼肝脏、肾脏和肌肉中钴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添加钴可以增加草鱼幼鱼血红蛋白含量(HG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和红细胞计数(RBC),当饲料中钴含量为0.22mg/kg时,血液中血红蛋白质量浓度、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计数均达到最大值,与钴含量为0.05mg/kg试验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基于特定生长率和肾脏钴含量折线法分析,草鱼幼鱼获得最佳生长和组织钴累积水平时,对饲料中钴的需求量约为0.20mg/kg。
关键词: 草鱼 钴 饲料试验 生长性能 机体营养成分 血液指标


两种黄盖鲽线粒体DNA部分片段比较分析
《水产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分析了钝吻黄盖鲽和尖吻黄盖鲽线粒体基因组COI、Cytb基因以及D-loop片段总长度为1 373 bp的核苷酸序列,两种间共检测到107处核苷酸替换,蛋白质编码基因上的核苷酸替代主要是第三密码子位点上的同义替换。核苷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3个目的片段的鸟嘌呤(G)含量普遍较低,在两个蛋白编码基因第三密码子位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两种黄盖鲽在线粒体基因组不同片段上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核苷酸替代速率最快的是D-loop,COI和Cytb核苷酸替代速率基本一致。建议在进行黄盖鲽属鱼类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时,应该针对不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分子标记。基于Cytb基因片段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钝吻黄盖鲽和尖吻黄盖鲽两种的分岐时间约为200万年,两种间的分化事件发生在更新世(Pleistocene)。
关键词: 钝吻黄盖鲽 尖吻黄盖鲽 线粒体DNA 核苷酸组成 分歧时间


芙蓉鲫(芙蓉鲤♀×红鲫♂)及其原始亲本的形态学分析
《淡水渔业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随机采集芙蓉鲫及其原始亲本(芙蓉鲤、红鲫、散鳞镜鲤、兴国红鲤),测定了7项可数性状和12项可量性状,研究芙蓉鲫与其原始亲本之间的表型差异。结果表明:芙蓉鲫(Cyprinus capiofurong.♀×Carassiusauratusred var.♂)可数性状稳定,介于父母本之间,可量性状中芙蓉鲫有5项偏向父本,3项偏向母本、4项超父母本。聚类分析显示芙蓉鲫可量性状更接近于父本红鲫,而与另3种亲本差异较远。判别分析结果也显示芙蓉鲫与红鲫形态更为接近,各组判别准确率依次为芙蓉鲫100%,红鲫96%,兴国红鲤87%,散鳞镜鲤81.3%,芙蓉鲤73.1%。
关键词: 芙蓉鲫(Cyprinuscapio furong.♀×Carassiusauratus red var.♂) 形态学 原始亲本


长蛸Octopus variabilis自然群体生化遗传学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同工酶电泳技术,筛选了天冬氨酸转氨酶(AAT)、腺苷酸激酶(AK)、肌酸激酶(CK)、果糖二磷酸激酶(FBP)、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3PDH)、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GPI)、谷胱甘肽还原酶(GRS)、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甘露糖-6-磷酸异构酶(MPI)和核苷磷酸化酶(NP)等10种同工酶,并以短蛸Octopus ocellatus和目乌贼Sepia aculeata为外群,研究了长蛸Octopus variabilis大连(DLC)、烟台(YTC)和莱州(LZC)3个自然群体的遗传结构和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DLC、YTC、LZC 3个长蛸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较高,分别为20%,30%和30%(P0.99);群体平均杂合度观测值分别为0.014,0.153,0.09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2,1.4,1.3。烟台长蛸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对3个种5个群体构建UPGMA系统树,并进行聚类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