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籽瓜花粉活力测定最适培养条件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籽瓜花粉的离体培养,比较不同浓度蔗糖、硼酸为基本的液体培养基、不同培养温度以及培养时间对花粉离体萌发的影响。【方法】选用最适培养基,对籽瓜花粉进行6个温度水平以及4个时间水平的离体培养。【结果】当培养温度在25~30℃时的花粉活力最高,籽瓜花粉的最优培养基配方是:15%蔗糖+0.01%硼酸+1%琼脂。【结论】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均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在温度上升到30℃以后,随着温度的上升,花粉的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均降低。在室温下花粉培养4 h时,花粉萌发趋于稳定而花粉管长度仍在增加;培养6 h,其花粉管长度不在增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调包装材料对厚皮甜瓜采后呼吸途径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聚乙烯醇(PVOH)、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丙烯(PP)3种包装材料在同一气调比例下对新疆厚皮甜瓜进行贮藏实验,每10 d使用液相氧电极仪测定不同呼吸途径:糖酵解(EMP)、三羧酸循环(TCA)、戊糖磷酸途径(PPP)、细胞色素系统途径(CP)、交替途径(AP)、总呼吸(Total)的呼吸速率;采后第70 d统计各处理组甜瓜的腐烂率、好果率情况。结果表明:在贮藏温度为(3±1)℃,相对湿度为75%~85%条件下,甜瓜装入三种包装材料膜内充入O_2、CO_2浓度分别约为5.59%、1.80%后与CK相比较,采后各处理组总呼吸途径速率均得到有效抑制,其中PP处理组采后各呼吸速率均小于其它三组,EMP路径呼吸速率受环境影响转移到以TCA路径为主。至贮期结束后,PP包装膜处理的甜瓜贮藏品质相对最好,可以有效降低呼吸速率、延缓甜瓜的成熟衰老、防止病害的发生;CK贮藏效果最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核桃‘温185’和‘新新2号’花芽分化特点与成花基因表达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疆叶城县种植的‘温185’和‘新新2号’核桃为试材,观察分析不同芽的发育特点、花芽分化过程以及相关成花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新新2号’结果母枝和当年一年生枝上的雌花芽和混合芽都大于‘温185’,尤其是混合芽的生长点明显大于‘温185’。同时花芽分化质量也优于‘温185’。说明‘新新2号’不仅雌花芽可以坐果还可以通过混合芽进一步发育成花芽进行开花坐果。对不同成花基因在芽中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与花芽分化有关的可能是JrFT和JrLFY基因,而JrFLC基因与核桃花芽分化关系不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产区红枣天然苯甲酸含量调查与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红枣中天然苯甲酸的含量分布及来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全国三个主产区共122批干制红枣采收成熟样品的苯甲酸进行检测分析,同时对红枣果实发育期及贮藏期苯甲酸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以干基计算的红枣果实苯甲酸含量普遍低于150 mg/kg,整体在40~50 mg/kg的范围分布较为集中。品种间苯甲酸含量差异较大,骏枣及赞皇大枣明显高于其他品种。骏枣果实成熟过程苯甲酸持续积累,在完熟期达到顶峰。红枣贮藏过程苯甲酸的变化因初始含量的不同有所差异,初始含量较高的贮藏过程变化较大。【结论】初步阐明了红枣果实中天然苯甲酸含量的分布范围,为制订或修订红枣苯甲酸含量的相关标准提供了重要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桃果实性状调查与评价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南疆地区不同类型新疆桃主要果实性状并进行品种筛选评价,为新疆桃资源利用及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取田间观察及取样测定等方法,调查新疆桃果实性状并进行分析及评价筛选。【结果】收集调查的25个新疆桃主要类型的果实成熟期差异较大,从7月上旬至10月下旬。果实性状各异,单果重在70.00~279.80 g,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0.48%~20.58%;可食率在91.81%~97.39%,果实形状、颜色、肉质、风味等特征表现多样化。【结论】从25个新疆桃主要类型中筛选出了早熟类型-阿克台开桃,中熟类型-阿克米昂沙丽桃、阔克米昂沙丽桃,晚熟类型-艾西夏普土丽桃,高固形物类型-疏附7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引进陆地棉种质材料纤维品质及农艺性状关联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引进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种质材料的性状-标记关联分析是发掘其优异基因并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使用的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199个SSR标记和42个In Del标记对94份国外陆地棉种质材料和27份新疆本地品种的纤维品质和农艺学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遗传结构和Neighbor-Join聚类分析将陆地棉种质群体划分为2个亚群,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有9.42%的位点组合存在LD(p<0.01,r2≥0.05);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能够同时在2个播期检测到的与6个纤维品质性状、4个产量性状和4个农艺性状显著关联的标记位点分别有18个、10个和5个,平均表型变异解释率分别为6.06%(1.17%~13.86%)、4.62%(1.18%~15.28%)和6.75%(1.87%~9.98%)。上述关联位点中共检测到188个等位变异,其中表型效应值大于0.6的优异等位变异有12个。研究结果可进一步用于分子辅助育种,并为基因精细定位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 陆地棉 分子标记 关联分析 优异等位变异 等位变异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的番茄雄性不育基因定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获得番茄雄性不育基因的候选基因,提高番茄雄性不育基因定位的准确性,为该雄性不育基因的克隆及功能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一个与苗期绿茎基因紧密连锁的花粉败育型材料为母本,以一个苗期紫茎可育系为父本,通过集群分离(BSA)法分别建立30个F2单株的不育和可育DNA池,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SLAF-Seq)技术检测足够量的简化基因组扩增片段,通过关联分析,获得目标雄性不育基因的候选区域,并利用GO数据库对关联区域内的基因进行功能注释。【结果】通过SLAF测序共获得20.27 Mb的序列量;共获得103 250个SLAF标签,标签整体平均深度达160.39倍;完成了2个混合池间SLAF标签标记的多态性分析,共获得多态性标记6 892个;利用2个混合池进行关联分析,共得到8个与目标雄性不育基因相关的候选区域,区域平均大小为0.29Mb,区域内共有27个差异标记,146个候选基因。【结论】利用SLAF测序技术对番茄雄性不育基因进行了初步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腐植酸水溶肥对棉秸秆基质栽培设施黄瓜生长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腐植酸水溶肥对棉秸秆基质栽培设施黄瓜的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并确定腐植酸水溶肥在基质栽培设施黄瓜上的最佳施加量.【方法】以黄瓜品种"德尔99"为试材,采用槽式棉秸秆基质栽培,分别施加22.5、30、37.5kg/hm2(T_1、T_2、T_3)腐植酸水溶肥共3次,以清水作为对照(CK),定期测定黄瓜的生长特性及产量性状.【结果】T_1、T_2、T_3处理的基质EC值、容重、总孔隙度、持水孔隙度均高于或者显著高于CK,而通气孔隙度显著低于CK;T_2处理显著提高了黄瓜的株高、茎粗、叶片数以及叶绿素含量;T_1、T_2、T_3均显著增加了黄瓜的产量;T_2处理显著提高了黄瓜单株结果数,施加腐植酸水溶肥的3个处理的黄瓜的第一开花坐果节位与CK无显著差异.【结论】T_2处理的腐植酸水溶肥能显著促进棉秸秆基质栽培设施黄瓜的生长及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株番茄早疫病拮抗菌的分离筛选与拮抗作用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新疆昌吉、焉耆、喀什、乌苏、吉木萨尔五地多年种植番茄的农田土壤样品,进行拮抗菌的筛选,选取对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有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菌株。【方法】采用平板分离培养法从加工番茄的根际土壤中分离拮抗菌,平板对峙培养实验进行初筛和复筛,根据培养特征、菌体形态及16S r DNA系统发育分析进行初步鉴定,显微观察法观察拮抗菌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拮抗作用,盆栽法测定相对防效。【结果】共分离得到90株细菌菌株,初筛得到对番茄早疫病菌有明显拮抗作用的细菌,复筛选取2株抑制作用显著的细菌(J2-2、J2-4),并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近似种;显微镜下观察到2株拮抗菌的发酵液对番茄早疫病菌丝有明显的致畸作用;在盆栽试验中,拮抗菌发酵液对番茄早疫病菌的相对防效可达到35%以上。【结论】筛选到的2株拮抗菌对番茄早疫病菌表现出较好的拮抗作用,对番茄早期病害的生物防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塔河油田T738井区顺层岩溶储层特征及成因
《地质科技情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塔河油田T738井区位于上奥陶统浅覆盖区,发育大型岩溶缝洞型储层。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岩心资料、成像测井资料、钻井资料,并结合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对该区储层的沉积特征和岩溶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储层发育的主要岩溶阶段及主控因素,并建立了岩溶发育模式。结果表明:岩溶储层主要发育在一间房组和鹰山组上部,储集空间主要有溶蚀孔洞、裂缝和大型洞穴,具有层状分布特征;加里东Ⅰ幕形成的溶蚀孔洞和裂缝以及颗粒灰岩中保留的原生孔隙整体规模较小;在岩溶水补给条件充足、先期裂缝和溶蚀孔洞提供优势运移路径以及以深切沟谷和断裂为排泄通道的水文地质背景下,形成了顺层岩溶发育模式,为下一步储层预测和勘探实践提供了理论借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