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糜子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路
《作物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糜子在我国粮食生产中虽属小宗作物,但作为救灾和水土保持的优良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糜子产业和栽培的现状,提出促进糜子产业发展的思路,为发挥糜子地区优势和生产优势提供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条件下栗褐土磷素积累特征
《生态学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2012年研究了长期施肥条件下(1988-2012年)栗褐土速效磷、水溶性磷和生物有效磷积累量及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讨论了水溶性磷与土壤磷饱和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可显著增加栗褐土速效磷、水溶性磷和生物有效磷的含量且以高量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增加最为显著;P2O5用量为75kg·hm-2、有机肥用量为45000kg·hm-2的处理在2012年时,土壤磷饱和度大于25%,这显著增加了栗褐土磷素流失风险;速效磷、水溶性磷和生物有效磷的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速效磷与水溶性磷之间呈指数关系;磷饱和度与水溶性磷呈极显著指数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茄子新品种‘晋茄早1号’
《园艺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茄子新品种‘晋茄早1号’是以‘短把黑’多代自交系24-1-2-9-7为母本,以‘忻州小红茄’多代自交系10-4-8-8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一代杂种。植株直立,生长势强,首花节位在第7~8节,单果质量500 g左右。果实近圆形,果皮黑紫色,有光泽,果肉淡绿色,果肉紧实,口感好,品质优,商品性好。早熟,不易早衰。抗病性强,产量高。适合山西春夏季露地及类似气候地区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物肥料对铝矿废弃地复垦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土壤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山西省孝义市铝矿废弃地复垦区玉米种植地块,采用不同的生物活化剂及生物菌剂处理,研究铝矿废弃地复垦过程中微生物肥料对复垦区玉米种植地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测定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δ13C值、玉米籽粒和秸秆中δ13C值。结果显示,不同微生物肥料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土壤δ13C值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施加微生物肥料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使用微生物肥料后,玉米籽粒δ13C值显著高于秸秆,说明玉米籽粒比秸秆更容易富集13C,但玉米籽粒和秸秆的δ13C值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以上结果表明,在铝矿废弃地的复垦过程中,使用微生物肥料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小食心虫迷向液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应用昆虫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解决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迷向丝和迷向管在田间防治使用时悬挂数量多、人工费时等问题,并实现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在整个防治区域均匀释放。【方法】采用相分离法制备获得了稳定的梨小食心虫迷向液剂,并参考《农药田间使用准则》进行了田间应用技术研究。【结果】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使用两次梨小食心虫迷向液剂后,150 g/667m2和200 g/667m2处理区的平均蛀果率分别为0.17%和0.13%,对照处理的平均蛀果率为1.75%,而未施药果园的平均蛀果率为5.04%。梨小食心虫迷向液剂150 g/667m2和200 g/667m2处理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显著好于对照处理和未施药处理。【结论】相分离法可制备稳定的梨小食心虫迷向液剂。6月下旬至7月下旬,使用两次梨小食心虫迷向液剂150~200 g/667m2对梨小食心虫成虫进行防治,可获得良好的迷向和防治效果,梨小食心虫迷向液剂的成功制备对于生产无公害和有机水果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梨SSR-PCR体系
《生物技术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适宜梨树SSR-PCR的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采用正交设计L16(45)对影响梨树SSR-PCR反应体系的5个因素(Taq酶、Mg2+、模板DNA、dNTP、引物)在4个水平上进行优化,PCR结果用DPS数据处理软件分析,筛选出各反应因素的最佳水平,建立了适用于梨树的SSR反应体系.在10μL的反应体系中,模板DNA的用量为50.0 ng,TaqDNA聚合酶的用量为1.4 U,Mg2+的浓度为2.0 mmol/L,dNTPs浓度为0.1 mmol/L,引物的浓度为0.5μmol/L.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3 min;94℃变性1 min,57℃(依引物不同而改变)退火45 s,72℃1 min,35个循环;72℃延伸10 min.4℃保存.选用24个梨品种对该体系进行稳定性验证,结果证明该体系可用于梨树SSR标记的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探索人与自然的契合之“度”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改造是引发自然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而之所以"过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人不懂得应该如何合理地与自然界打交道。自然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超级物质系统,有其自我生成、自我发展、自我平衡和自我修复的时间和空间限度;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本身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也有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限度;而这两个巨系统之间的交往互动也同样有一系列时间和空间上的要求和限度。因此,深入探究人与自然之间相契合的时间和空间限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