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春大白菜新品种‘晋春2号’
《园艺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晋春 2 号’为早中熟春大白菜一代杂交种。生育期 70~75 d,叶球合抱,中桩,炮弹形,商品性好,品质佳,单株质量 2.0~2.5 kg,净菜产量 72000~78000 kg · hm-2,抗病毒病、霜霉病和软腐病,在山西省中南部及全国同生态类型地区均可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树山楂叶螨和金纹细蛾的药剂防治试验
《中国植保导刊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山楂叶螨和金纹细蛾是为害苹果树叶片的主要害虫,多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在山西太谷苹果园进行了防治上述两种害虫的田间施药试验。结果表明,110 g/L乙螨唑SC、240 g/L螺螨酯SC和5%唑螨酯SC对山楂叶螨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期长,是防治山楂叶螨的理想药剂。推荐有效使用剂量分别为18.3、22.0 mg/L,20.0、25.0 mg/L,40.0、48.0 mg/L。害螨为害初期施用乙螨唑、螺螨酯,害螨发生初盛期施用唑螨酯。同时,35%氯虫苯甲酰胺WG和30%阿维·灭幼脲SC对金纹细蛾的防治效果良好,用药后5d的防效达85%以上,用药后20 d的防效仍维持在83%以上。推荐有效使用剂量分别为17.5、20.0 mg/L,100.0、150.0 mg/L。在成虫羽化盛期施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山西分离株ORF5基因的序列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RT-PCR方法对2009—2011年山西省疑似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阳性病料进行克隆和测序,获得5个ORF5基因片段,并对其基因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国内外毒株进行了同源性分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5个ORF5基因序列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7.7%~98.5%,与欧洲型代表株LV、美洲型代表株VR-2332、2006—2007年国内分离的PRRSV变异株(JXA1、HuN、HUN4、HUB1)、2006年以前中国分离毒株(CH-1a、HB-1(sh)、HB-2(sh))和2个疫苗株(RespPRRS MLV、MLV RespPRRS/Repro)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63.5%~64.0%、88.7%~89.2%、97.7%~99.3%、88.1%~96.7%和88.6%~89.1%;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56.1%~56.6%、87.8%~88.8%、96.6%~98.5%、85.9%~93.2%、86.8%~87.9%。结果表明山西地区的PRRSV流行毒株均属于美洲型,且毒株同源性很高,亲缘关系紧密。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ORF5基因 变异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梨小食心虫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应用昆虫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北方果树栽培种类日益增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重要果树害虫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为害大幅回升、危害逐年增加。针对这一情况,在西北、东北和华北3个北方果树生产代表区域建立50余个监测示范点,开展了梨小食心虫的生物生态学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集成与示范。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和种植结构对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有显著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梨小食心虫年发生世代呈增加趋势;在果树混栽区域,晚熟桃为梨小食心虫的主要越冬场所。防治技术方面,在对梨小食心虫常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技术组装配套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高效节水诱捕器、国产迷向产品研发及标准化应用技术、优势天敌饲养及释放技术、专用农药研发及农药减量化技术等研究工作。前瞻性地研发了植物源诱捕剂及迷向新剂型等贮备技术。最后针对当前梨小食心虫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确定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1)全球气候变暖对梨小食心虫发生动态的影响;(2)梨小食心虫成虫不同寄主间的转移规律;(3)梨小食心虫的抗性监测技术和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制;(4)梨小食心虫的抗性分子机理与抗性治理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不同矮生型西葫芦品种冠层源库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国内西葫芦品种有矮生和半矮生两类,半矮生品种是目前保护地主要栽培类型。试验分别以2个半矮生"东葫4号"和"冬玉"及2个矮生品种"长青王3号"和"早青"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大棚西葫芦群体冠层、源库特征的影响,以揭示大棚西葫芦高产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从低密度到高密度,半矮生西葫芦品种冠层指标的变化高于矮生品种,叶面积指数(LAI)、源供应能力、库容量的变化呈二次曲线,透光率的变化与LAI趋势相反,源库比随密度由低到高呈线性变化,最适源库比下产量最高。低密度下,LAI较低,漏光损失大,源供应能力、库容量、源库比都较低,库容量小是其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中密度下,不同生育期LAI较高,半矮生品种最大为4.4,矮生品种最大为3.3,冠层底部的透光率较小,半矮生品种平均为12.4%,矮生品种为13.2%,源足、库大且接近最大值,半矮生品种与矮生品种最大源供应能力分别为1 169.8 g.m 2、736.9g.m 2,最大库容量分别为422.4 g.m 2、333.0 g.m 2,源库比接近最适值(半矮生与矮生品种分别为2.62、1.96)是其产量高的主要原因;高密度下,结果前期LAI上升最快,达到峰值后群体底部透光率更低,结果后期下部叶片早衰,LAI下降较快,漏光损失大,源的供应能力成为高密度下限制产量的主导因素。半矮生品种较矮生品种产量高,其冠层有较高较稳的源供应能力是主要因素(半矮生品种的最大源供应能力是矮生品种的1.6倍),保护地生产应选用半矮生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乙醇萃取米糠油脱酸脱蜡工艺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高酸值米糠油的脱酸、脱蜡方法,以食用乙醇为萃取剂,对米糠油采用萃取的方法达到脱酸、脱蜡的目的。研究表明其优化工艺是:用95%的乙醇与米糠毛油按2.5∶1体积质量比、连续萃取2次,结果是:米糠油得率为87.59%,产品的酸值为1.21 mgKOH/g,谷维素保留率为87.10%,得到米糠毛油重8.93%的游离脂肪酸和3.48%的蜡,乙醇回收率为90.05%,溶耗酸值比为0.56。用乙醇萃取米糠油脱酸脱蜡工艺相比化学脱酸和物理脱酸工艺,设备投资少,谷维素保留率高,米糠油得率较高,回收了副产品游离脂肪酸和蜡。不足之处是消耗的乙醇较多,产品的酸值达不到一级油标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萎蔫综合症田间消长规律观察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棉花萎蔫综合症是山西省棉区近年棉花产生的新病害,迄今只有粗浅的调查报告和病原菌分离报告,对其发生消长及其影响因素缺乏基本了解。为了提出棉花萎蔫综合症的综合治理方略和措施,采用相邻对比种植方法,观察同一品系或材料前一年发病株种子与正常株种子当年发病轻重和早晚。结果显示,发病株种子后代并不比其同源正常种子发病时间早和发病株率高,表明该病害不是通过发病株的种子遗传发病的;通过相邻对比种植转基因品种及其非转基因亲本品种,再种植大量其他非转基因材料观察,结果显示转基因品种发病较多,而其亲本品种发病极少,某些品种的差异达到极显著,非转基因材料均未看到发病。表明该病害发生可能与棉花转基因材料有关;通过对棉花萎蔫综合症的发生观察资料与当地气象观测资料拟合分析,结果显示该病害发生可能与降雨量较小、大气相对湿度较低、蒸发量较大有关;同时通过与试验田间小气候观测资料比对分析,可能还与棉田塑膜下地面≥40℃的天数较多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