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我国抗性淀粉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高分子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抗性淀粉是指肠胃中不能被消化的那部分淀粉及其产物。由于抗性淀粉在预防Ⅱ型糖尿病、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直结肠癌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效,现已成为国际食品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我国对抗性淀粉制备工艺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本文综述了抗性淀粉主要制备工艺的技术原理以及我国抗性淀粉制备工艺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抗性淀粉在食品化学工业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抗性淀粉制备工艺改良提供参考。


抗线大豆生育期结构与农艺性状及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大豆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50份抗线大豆品种(系)进行生育期结构与农艺性状及产量关系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供试的抗线品种(品系),生育前期天数主要集中在33~35 d,占供试材料的80%;生育后期天数主要集中在77~85 d,占供试材料的76%;全生育期天数在102~123 d之间,其中112~120 d的占供试材料的80%;(2)生育后期、全生育期R8与百粒重、小区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3)单株粒数与百粒重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236。


猪HNF-4α基因多态性与肌纤维组织学特性及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是肝细胞核因子(hepatocyte nuclearfactor,HNF)家族成员之一,可在肝脏内高表达,该家族基因对肝细胞的分化调控起关键作用,同时参与肝脏糖、脂代谢相关基因特异性表达的调控。HNF-4α基因参与调节生命代谢活动的诸多方面,并且对动物生长发育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此研究采用PCR-SSCP的方法分析HNF-4α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发现SH1多态位点的BB基因型对法系长白猪个体的出生体长的效应值最大。SH2多态位点的AB基因型对法系长白猪个体的初生重的效应值最大。同时,该位点与大民猪肌纤维组织学特性也存在显著相关。AB型个体的肌纤维直径和肌纤维横截面积显著低于AA和BB型(P<0.05)。


大豆子叶节再生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及基因型筛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黑农35为实验材料,对大豆子叶节再生过程中种子的灭菌方法、萌发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丛生芽分化、生根培养与驯化等过程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进行研究,确定了大豆组培过程中最适合的种子灭菌方法是氯气灭菌法,确定了萌发培养基中的6-BA浓度为2mg/L,丛生芽分化培养基中6-BA浓度为1.70mg/L,GA3浓度为0.5mg/L时,分化率最高(78.1%)。生根培养基中添加0.37mg/L NAA更适合根的生长。采用此方法对北方37个主要栽培大豆品种进行了基因型筛选,确定了合丰25、黑农35、合丰35、绥农10、绥农14等5个比较适合的大豆基因型。


行距对两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冠层结构与产量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寒地粳稻龙粳20(多蘖-弯穗型)和龙粳21(少蘖-半直立穗型)为试材,研究了行距对两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冠层结构、形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与两种类型水稻成穗率呈先降后升的二次回归关系,与分蘖末期叶面积指数和单位面积最大茎蘖数呈先升后降的二次回归关系。行距对龙粳20一次枝梗的影响大于二次枝梗,而龙粳21则相反;行距与参试品种的二次枝梗结实率和穗结实率均呈负相关,其中与龙粳20二次枝梗结实率呈极显著负相关。行距与龙粳20产量呈正相关,但相关不显著,与龙粳21的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多蘖-弯穗型品种的株型性状更易受到行距的影响,其中行距与龙粳20的剑叶长、剑叶宽、倒1节间长、倒2节间长和穗长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龙粳21的各株型性状相关均不显著。较宽行距有利于多蘖-弯穗型品种穗、茎、叶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形成,龙粳20的最佳行距处理为30cm,而少蘖-半直立穗型品种龙粳21,窄行距更佳,最佳行距为21cm。分析认为宽行距移栽有利于改善多蘖-弯穗型品种的群体生态环境,窄行距有利于提高少蘖-半直立穗型品种的空间利用。
关键词: 行距 多蘖-弯穗型 少蘖-半直立穗型 冠层结构 形态性状 产量


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抗灰斑病鉴定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大豆种质对大豆灰斑病的抗性,是大豆抗病育种的前提条件。2009年在大豆灰斑病病圃,对黑龙江省大豆育种单位近期新育成的大豆新品系进行抗大豆灰斑病鉴定筛选研究,为抗病亲本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在大豆R3~R4阶段,采用孢子悬浮液人工喷雾接种鉴定方法,鉴定出10份高抗大豆灰斑病的新品种,宝交04-4036、钢0027-3、九三H07-11、垦03-944、垦06-792、牡05-742、农大15414、农大15751、农大5416和菽锦05-SH023,占供试材料的4%;鉴定出抗病材料31份,占供试材料的14%;鉴定出中抗材料126份,占供试材料的57%;其他是感病或高感材料。


栽培方式对寒地玉米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寒地玉米"II1465"栽培方式与传统垄作栽培方式下,玉米根际微生态的变化。结果表明:"II1465"栽培与传统垄作相比,在0~10cm、10~20cm、20~30cm耕层的土壤容重分别比传统垄作降低了2.4%、3.1%、1.39%;孔隙度增加了5.9%、8.33%、2.08%;10~20cm耕层土壤增温快;在10~20cm耕层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土壤中的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时期内均高于传统垄作处理。


春大豆植株磷素积累与转运动态的研究
《土壤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磷是大豆植株的重要组成元素,对大豆的产量形成有重要作用。试验以绥农14、小金黄和秣食豆为试验材料,对大豆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的磷素含量动态变化和磷素积累分配与转运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豆叶片、叶柄、茎、根中的磷素含量随生育进程而下降,荚果中磷素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动态;(2)大豆植株磷素积累量随着生育进程而增加,叶片、叶柄、茎、根的磷素积累量呈单峰曲线变化,荚果的磷素积累量一直增加;(3)出苗至初花期(R1)、初花期(R1)至鼓粒初期(R5)、鼓粒初期(R5)至成熟期(R8)的磷素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比例3个供试品种平均为27.83%±12.57%、38.47%±3.87%、33.70%±8.93%;(4)在大豆生育前期叶片为磷素积累中心,其次为茎部,而到生育后期积累中心转移至荚果;(5)荚果中的磷素40.04%来自营养器官的转入,其中,来自叶片、叶柄、茎、根转移的比例分别为9.64%±3.95%、6.89%±3.16%、19.97%±3.97%、3.53%±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