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草菇漆酶基因在子实体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食用菌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漆酶基因的功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11个漆酶编码基因(lac1-11)在子实体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草菇漆酶在针头期、纽扣期、蛋形期、伸长期和成熟期均发生转录;表达趋势分为三类:lac1、lac5、lac7和lac8表达量针头期最高;lac3、lac6和lac11从针头期至蛋形期逐渐升高,自伸长期表达量有明显下降;lac2、lac4、lac9和lac10在纽扣期最高,随后表达量逐渐降低,其中lac9与lac10在成熟期又有了小幅度的提高。这些结果说明草菇不同的漆酶在子实体发育中可能起到不同的作用。


沪农灵芝1号全基因组分析和演化比较
《食用菌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沪灵芝"(Ganoderma lucidum SH)等23个真菌物种进行全基因组系统发生分析,进一步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物种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全基因组系统发生分析和分子钟估计结果显示,沪灵芝分化时间(8.75百万年前)明显晚于灵芝属分化时间(180百万年前);基因家族尺寸和直系同源基因数目分析显示,与另外参试灵芝菌种相比沪灵芝基因家族具有一定的收缩趋势;进一步对基因家族数目进行比较的结果显示,沪灵芝逆转录酶家族发生了显著扩增。GO功能分析提示沪灵芝逆转录酶家族的功能富集主要为核酸结合功能和酶的催化活性。
关键词: 灵芝 全基因组分析 分子钟 基因扩增 GO功能分析


三种食用菌菌渣部分替代废棉栽培草菇
《食用菌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工厂化生产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菌渣(SP)、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菌渣(SH)和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菌渣(SA)替代部分废棉(CW)栽培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9715菌株,结果与对照培养料(97CW+3%石灰)相比,用60%的SP和SA分别替代CW可使草菇生产周期缩短1.6d、产量分别提高15%和17%;30%的SP和SA分别替代CW生产周期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产量皆提高7%;30%的SH替代CW进行草菇栽培时生产周期与产量和对照基本相同。


太湖缓冲带林下草坪的生长趋势研究
《湖泊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升太湖缓冲带林带的生态功能,减少入湖污染负荷,采用人工草坪替代林下杂草的方式,建立林草复合带.选取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马蹄金(Dichondra erpens)和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5种草坪,在典型缓冲带林地按间距25 cm统一移栽种植.采用定位监测的方法分析草坪的生长特征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011-2014年期间,除狗牙根无法形成稳定的种群被杂草取代外,其他4种草坪均能正常生长,并形成优势种群;4种草坪中,以麦冬和马蹄金生长状况最好,生物量、盖度、均一性和青绿期综合指标等级较高,其次是白三叶;红花酢浆草种群不稳定,受水热的影响大.


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稻麦轮作不同秸秆还田年限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及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及其响应机制,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考察不同秸秆还田年限(0,3,4,5,6,7,8,9a)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和团聚体稳定性指数(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的影响,并研究其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大团聚体数量R_(0.25)、MWD和GMD均显著提升,分形维数D则显著降低,随还田年限越长趋势越明显,但短期秸秆还田(5a以内)对土壤MWD和分形维数D的改善效果不显著;长期秸秆还田显著提升了土壤总有机碳TOC,但短期秸秆还田(5a以内)与不还田处理差异不显著,长期和短期秸秆还田均对活性有机碳AC的提升效果显著;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相比AC,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更能促进TOC的增长,GWD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拟合度最高,更适合用于揭示团聚体与有机碳组分之间的关系。


猪肉可追溯体系质量安全效应研究-基于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的视角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猪肉可追溯体系对保障猪肉质量安全的作用,构建政府契约激励模型和市场声誉机制模型进行理论探讨,利用北京市实地调查的2家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的典型案例展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猪肉可追溯体系通过质量安全监控力度的增强和声誉机制起到规范屠宰企业质量安全行为的作用;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带来的政府监管力度和监管效率的提高有助于遏制屠宰企业的道德风险活动和机会主义行为;声誉机制在解决猪肉质量安全问题上可以和显性激励机制一样起到激励约束屠宰企业质量安全行为的作用,但声誉机制作用的发挥受到猪肉溯源水平的影响.政府应适时对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进行绩效评估,在深化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大对猪肉质量安全违规行为的监控和惩治力度,并充分调动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参与猪肉可追溯体系的积极性.


分光光度法测定灵芝中总三萜含量方法探讨
《上海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运用分光光度法和HPLC法测定了灵芝子实体、菌丝体、孢子粉中三萜含量,发现不同方法所测得的含量差别较大。对不同的灵芝酸标准品及干扰物质油酸、麦角甾醇进行香草醛高氯酸的显色反应,发现不同的灵芝酸显色后最佳吸收波长在530—550 nm,在550 nm处的测定值相差很大,特别是灵芝中含量较高的灵芝酸A、B和C的测定值严重偏低,而干扰物质油酸和麦角甾醇对测定值具有严重的干扰。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灵芝中总三萜的含量不能如实反应灵芝中总三萜的实际情况,不建议作为测定灵芝及其相关产品中总三萜含量的方法。


芳香族化合物对斑玉蕈菌丝生物量、漆酶活性及其转录水平的影响
《菌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芳香族化合物适当时间适当浓度添加到培养基中,可提高真菌漆酶活性,有助于增强其对木质纤维素的利用效率。为了增强斑玉蕈漆酶活性,本文研究了8种芳香族化合物对其酶活的影响及其与菌丝生物量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在无诱导物条件下,斑玉蕈漆酶活性和菌丝生物量相关系数r为0.9956,说明它们呈正相关,但是整个培养过程漆酶活性相对较低;供试的芳香族化合物对漆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诱导作用,其中添加0.1mmol/L的愈创木酚对斑玉蕈漆酶活性诱导作用最大,达到3倍以上,同时提高了斑玉蕈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生物量;而随着添加时间的延长,部分化合物对漆酶活性和菌丝生物量都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这可能因为化合物对菌丝毒性的延长导致菌丝生长变慢或死亡;进一步研究发现,斑玉蕈3个漆酶同工酶基因lcc2、lcc3和lcc4在诱导剂愈创木酚的影响下转录水平都不同程度地上调。研究结果表明诱导漆酶活性可以提高斑玉蕈菌丝生长速度和生物量,暗示可能通过提高漆酶活性的方法,提高斑玉蕈的培养基利用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