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灵芝孢子粉中核苷类成分分析
《菌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HPLC)同时对灵芝孢子粉中的15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Ultimate AQ-C18(4.6mm×250mm,5?m)色谱柱,以甲醇和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m L/min,检测波长259nm,柱温30℃,进样量10μL。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度高,稳定性、精密度、重现性好,适用于灵芝孢子粉中核苷类成分的测定分析。运用建立的方法对不同破壁时间、不同采收时期龙泉、奉化、大别山、黄山4个产区的灵芝孢子粉中的15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破壁处理对灵芝孢子粉中核苷类成分提取率的影响不大,不同产地的灵芝孢子粉中核苷类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具有显著差异,且孢子粉中的核苷含量随着产粉时间的延长有所增加。各待测样品中均含有胞嘧啶、尿苷、腺嘌呤、鸟苷、腺苷等成分,其中尿苷、鸟苷、腺苷3种核苷的含量占总量的比例在待测样品中均达到70%以上,为灵芝孢子粉中的主要核苷类成分。


超声波-内部沸腾法提取杏鲍菇多糖的工艺优化
《核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杏鲍菇多糖得率,推动杏鲍菇产业发展,利用响应面法对杏鲍菇多糖的超声波-内部沸腾法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建立了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超声波功率的五因素回归模型,并对模型的有效性与因子间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杏鲍菇多糖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47%、液料比23 m L·g-1、提取时间8min、提取温度90℃、超声波功率475W,在此条件下杏鲍菇多糖得率可达11.05%。该方法能有效提高杏鲍菇多糖得率、缩短提取时间、提高提取效率,为进一步开发杏鲍菇多糖功能营养食品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依据。


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颗粒人工模拟酶在快速检测二硝基甲苯中的研究及应用
《分析化学 》 2016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具有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的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颗粒(Fe_3O_4 MNPs)。研究表明,Fe_3O_4 MNP_s可以催化H_2O_2氧化2,2'-连氮基-双-(3-乙基苯并二氢噻唑啉-6-磺酸)(ABTS)二铵盐,生成有色的氧化态ABTS,同时也可催化H_2O_2氧化二硝基甲苯(DNT)的反应,消耗反应物H_2O_2。基于上述原理,构建了Fe_3O_4 MNP_s-ABTS-H_2O_2-DNT反应体系,用于检测DNT。结果表明,氧化态ABTS在417nm处的吸收值随着DNT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与DNT浓度在5×10~(-7)~2.0×10~(-5)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5×10~(-7)mol/L(S/N=3)。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Fe_3O_4 MNP_s-ABTS-H_2O_2-DNT体系的反应机理、反应条件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所建立的硝基苯类化合物含量的比色分析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可靠,对环境水样中硝基苯类化合物的在线监测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二硝基甲苯 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颗粒 过氧化物模拟酶 分光光度法


对甲氧基肉桂醛的抗真菌活性及田间药效分析
《植物保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植物香料产物对甲氧基肉桂醛的抗真菌活性研究,发现该化合物对鞭毛菌亚门卵菌纲、子囊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的8种植物病原真菌,番茄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IA)、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草莓褐色轮斑病菌(Phomopsis obscurans)、草莓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具有高效、广谱的特性;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其对黄瓜霜霉病和水稻纹枯病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这为其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以及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对甲氧基肉桂醛 植物香料产物 抗真菌活性 田间药效


pET-32a载体介导的生长抑制素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上海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构建pET-32a-2SS28-SS14和pET-32a-3SS28原核表达质粒并检测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将两种形式的生长抑制素SS14和SS28基因克隆到pET-32a载体中;酶切及测序鉴定后,采用不同终浓度的IPTG在37℃条件下进行诱导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两组分别诱导出分子量大小为28.4 kD和29.8 kD的目的蛋白,不同终浓度的IPTG诱导对目的蛋白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影响。目的蛋白主要为可溶性蛋白,少数以包涵体形式存在。本研究为生长抑制素基因工程疫苗生产应用奠定了基础。


施氮水平对水稻氮肥利用率和径流负荷的影响
《土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氮肥的过量施用导致显著的氮素损失,降低了环境质量。减少氮肥投入使其与作物需求相匹配对于保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评估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生产过程中的氮肥利用率和径流负荷的影响,利用长期实验基地开展了相关研究,实验共设置了4个施氮水平,即0、100、200和300 kg/hm~2。结果显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粮食产量显著提高,而农学效率和偏肥生产力却呈相反趋势。作物地上部氮肥回收率则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在200 kg/hm~2时达到峰值;氮素径流损失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猪流感病毒分离株A/swine/Shanghai/3/2014(H1N1)分子特性研究
《中国兽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套式PCR检测方法,结合鸡胚分离鉴定,从20份患呼吸道疾病猪的鼻咽拭子样品中分离到1株流感病毒。经亚型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证实该分离株为H1N1流感病毒,命名为A/swine/Shanghai/3/2014(H1N1)。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分离株与类禽猪流感病毒(Avian-Like H1N1)相似性最高。蛋白序列分析发现,该分离株具有低致病性流感病毒特征,即其HA蛋白的裂解位点为PSIQSR↓GLFGAI。此外,该基因中有7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受体结合位点为108(Y)、148~152(GVTAA)、167(W)、197(H)、204~212(DQQ SLYQNA)和238~243(RDQEGR);其中225~228EQAG显示该分离株具有结合SAα2,6Gal受体的能力,证明该分离株具有感染哺乳动物的能力。同时PB2蛋白的627E、701N及NS蛋白的92D位点均证明了该分离株的低致病性和感染哺乳动物的能力。


大麦‘花22’高产群体特征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大麦‘花22'品种在崇明东滩盐碱地高产群体特征,收集整理2012—2014年‘花22'品种试验资料,分析若干高产群体指标特征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崇明盐碱地区‘花22'品种高产(≥6 000 kg/hm~2)群体适宜基本苗和最高茎蘖数为预期有效穗数的36%—40%和1.60—1.90倍,大麦群体成穗率50%以上,齐穗期主茎绿叶数在(4.62±0.20)张,叶面积指数5左右,单株于物质控制在(4.01±0.25 g);不同产量类型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数>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高产大麦群体在稳定适宜穗数基础上,提高结实率,以争取粒数为主攻目标。对不同产量类型中产量与产量因素间统计分析表明:产量与产量因素间的相关性存在明显差异,这对调控产量构成因素以达到不同产量类型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利用杂交方法选育香菇耐高温菌株
《分子植物育种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香菇菌株808以及18N33和18N44为亲本,制备原生质体单核体和孢子单核体,并进行单单杂交和单双杂交,试验共设置杂交组合434对,通过显微镜镜检锁状联合及与亲本的拮抗试验获得235个杂交子。以47℃热激3 h后菌丝在PDA平板上的恢复情况作为初筛标准,71个杂交子表现出了较强的耐高温能力;以高温栽培出菇试验进行复筛,8个杂交子的综合农艺性状较优,是优良的耐高温杂交子。测定耐高温杂交子的纤维素酶活性和漆酶活性,并进行ISSR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子的纤维素酶活性与亲本具有显著性差异,大部分杂交子的漆酶活性与双亲或亲本之一具有显著性差异,杂交子与两亲本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遗传差异,是杂交子作为新菌株的有力证据。
关键词: 香菇杂交 耐高温菌株 出菇栽培 酶活性 ISSR分析


光诱导香菇菌丝转色阶段的转录因子表达分析
《菌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录因子在真菌环境响应及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利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研究光诱导香菇菌丝转色过程中的转录因子表达变化。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在光照条件下转色的菌丝(313C)与黑暗条件下未转色的菌丝(313W)相比,香菇菌丝中共有68个转录因子基因表达发生变化(48个转录因子上调表达,20个转录因子下调表达);转色的菌丝(313C)与初始未转色的菌丝(118)相比,香菇菌丝中有80个转录因子基因表达发生变化(49个转录因子上调表达,31个转录因子下调表达)。这些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包括WD40、MADS-box、MYB和GATA等家族。另外,样品的两两比较中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既存在部分重叠,也表现特异性。其中,313C/313W中有14个特异性差异表达转录因子,313C/118中有26个特异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重叠的转录因子有64个,其中有39个表达水平上调,15个表达水平下调。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几个转录因子进行了表达检测,其中部分转录因子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分析基本相同。这些数据为进一步研究香菇转色的转录调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