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LBL法评价桑黄菌株活性
《食用菌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色度培养基(liquid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bromothymol blue and lactose,LBL)对10株桑黄菌株进行脱色能力评价及可见光谱分析,探究了菌株LBL法脱色率与液体发酵菌丝体生物量、菌丝体黄酮含量及菌丝体醇提物清除自由基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脱色率较低的菌株,在液体传代发酵过程中生物量呈下降的趋势;脱色率与菌丝体生物量(第一代)、菌丝体黄酮含量、醇提物清除超氧阴离子IC_(50)值、醇提物清除过氧化氢IC_(50)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44,0.73,-0.83和-0.55。数据说明可以通过LBL法快速评价桑黄菌株活性并筛选出衰退菌株。


育成期朗德鹅体重生长曲线及其与体尺的相关性研究
《畜牧与兽医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加强肥肝用朗德鹅的选育,利用其体重与表型性状的相关分析进行早期选育,选取同批同条件养殖的4周龄朗德鹅200只(公母各半),测定其育成期第4、6、8、10周体重,以及10周龄体尺,进行体重与体尺间的相关分析,试验期6周。结果表明:育成期朗德鹅公、母鹅体重生长曲线不同;10周龄体尺与体重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且不同性别的相关密切程度存在差异。公鹅体重与颈长、胸宽、胸围和胸骨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45、0.545、0.529和0.627,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胫围的相关系数为0.404,显著正相关(P<0.05)。母鹅体重与胸宽和胫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26和0.646,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半潜水长和颈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395和0.395。结果提示:育成期朗德鹅公母鹅生长发育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饲养管理;胸宽和颈长等指标是影响公母鹅的主要体尺指标,在选育过程中要重点关注。


蛹虫草固体发酵生产虫草素的条件优化
《食用菌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直径6cm,高10cm聚乙烯培养罐固体发酵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以固体发酵产物中虫草素含量为指标,从16个蛹虫草菌株中筛选出虫草素含量最高的菌株,考察固体发酵该菌株的培养基组成、培养时间、培养基装量、料液比、培养温度、接种量和添加物对虫草素含量的影响,得到了有利于蛹虫草固体发酵产虫草素的培养条件:培养罐装20g小麦,按小麦干重6%的量分别加入玉米粉和黄豆粉,按料液比1∶1.4(w∶v,以小麦干重为基准)加入营养液(g/L:2.0K_2HPO_4·3H_2O,0.5 MgSO_4·7H_2O,16甘氨酸),培养温度为26℃,时间46d,接种量10%。


草莓中吡虫啉和氟硅唑残留的膳食暴露风险
《农药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吡虫啉和氟硅唑在草莓上施用后可能产生的膳食暴露风险,进行了规范的田间残留试验及对不同人群的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保护地栽培条件下,吡虫啉、氟硅唑在草莓上的消解速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6.3 d和9.9~11.5 d。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WP)分别按有效成分37.5和56.25 g/hm2剂量于草莓果实为成熟个体一半大小时开始施药,共施2~3次,每次间隔7 d,于末次施药后3、5、7、10 d时分别采样测定,草莓中吡虫啉的残留量在0.022~0.16 mg/kg之间;400 g/L的氟硅唑乳油(EC)分别按有效成分45和67.5 g/hm2剂量于草莓果实为成熟个体一半大小时开始施药,共施2~3次,每次间隔7 d,于末次施药后3、5、7、10 d时分别采样测定,氟硅唑在草莓中的残留量为0.079~0.30 mg/kg。基于此残留试验数据、各类食物的日平均膳食摄入量及每日允许摄入量(ADI),计算得到中国各类人群中吡虫啉和氟硅唑暴露的风险商(RQ)。结果表明:草莓中吡虫啉和氟硅唑的急性风险商(ARQ)分别为其急性参考剂量(ARf D)的0.18%~1.0%和10%~37.7%,不存在不可接受的急性膳食暴露风险;草莓中吡虫啉和氟硅唑的慢性风险商(CRQ)分别为其ADI值的18.6%~85.3%和68.3%~316.4%,其中氟硅唑对2~4岁幼童的暴露风险超过100%,存在明显风险,但草莓中的氟硅唑对其全膳食暴露风险的贡献率不超过3.2%,并非其主要风险源;两种农药对其他暴露人群均不存在明显膳食风险。中国尚未制定草莓中吡虫啉和氟硅唑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值,本研究推荐的吡虫啉和氟硅唑的MRL值对消费者长期慢性暴露风险的保护水平(CPLc)分别为18~109倍和2~13倍,短期急性暴露风险的保护水平(CPLa)分别为121~725倍及6~36倍,对消费者的保护水平均较高。建议:草莓中吡虫啉和氟硅唑的MRL值均可定为0.5 mg/kg,安全间隔期可分别为3 d和5 d;但对于2~4岁幼童,应充分关注氟硅唑对其的慢性膳食暴露风险。
关键词: 草莓 吡虫啉 氟硅唑 农药残留 膳食暴露 风险评估


鲍姆桑黄孔菌化合物对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菌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模型筛选具有降血糖活性的鲍姆桑黄孔菌菌丝体化合物,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从鲍姆桑黄孔菌大米发酵菌丝体中分离出的原儿茶醛、柚皮素和黄芩素3种化合物对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原儿茶醛对SOCS-3因子mRNA表达抑制效果最好,而黄苓素对TNF-α因子mRNA表达抑制效果最佳。原儿茶醛和黄芩素为鲍姆桑黄孔菌中有降血糖活性的化合物。
关键词: 鲍姆桑黄孔菌 HepG2细胞 胰岛素抵抗 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3 肿瘤坏死因子-α


香菇工厂化栽培中常见霉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剂筛选
《上海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香菇工厂化栽培中污染霉菌的优势种,对分离的49株常见霉菌进行鉴定,并针对优势种进行抑菌剂试验,筛选出绿色高效的抑菌剂。显微形态鉴定和ITS序列分析的鉴定结果表明:香菇工厂化栽培培养料中的霉菌优势种有:哈茨木霉、侧耳木霉、深绿木霉、短密青霉和总状毛霉,其分离频率分别为57%、25%、4%、6%和8%。H_2O_2、中生菌素和克霉灵对除短密青霉外的4种霉菌的菌丝抑制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H_2O_2、中生菌素和克霉灵,对5种霉菌的孢子萌发抑制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H_2O_2、中生菌素和克霉灵;这些抑菌剂中,H_2O_2的安全性最高,中生菌素次之。为制定香菇工厂化污染霉菌优势种的控制方案提供参考。


不结球白菜抽薹开花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核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结球白菜抽薹开花性状的遗传规律,并对其耐抽薹品种进行鉴定筛选,以不结球白菜易抽薹纯系M10-1和耐抽薹纯系M10-2杂交获得的6世代(P1、P2、F1、B1、B2和F2)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不结球白菜抽薹性状(现蕾期)和开花性状(开花期)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控制抽薹性状的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并存在明显的加性、显性和上位性效应。其中,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均为正,显性效应值hb大于ha,且以第2对主基因的正向显性效应为主;抽薹性状存在较大的主基因加性×加性和显性×显性互作效应,以呈负向的多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B1、B2和F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3.83%、87.82%和88.31%,多基因遗传率均为0,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平均为86.65%,环境变异占表型变异平均为13.35%,说明抽薹性状主要受主基因控制,在育种上可以应用抽薹性状(现蕾期)作为不结球白菜耐抽薹性的鉴定标准,并可在早期世代对其耐抽薹性进行选择,且要注意一定的环境因素。开花性状与抽薹性状遗传相似,均受到2对主基因控制,但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平均为9.57%,而环境变异平均为90.43%,对开花的影响显著,说明开花性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非常明显,不适宜作为耐抽薹性的鉴定指标。利用本研究获得的抽薹性状作为不结球白菜耐抽薹性的鉴定指标,并应用于育种实践,对选育不结球白菜耐抽薹新品种,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不结球白菜 抽薹性状 开花性状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模型分析


不同采摘期的双孢蘑菇子实体蛋白质营养评价
《上海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模糊识别法和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对不同采摘期双孢蘑菇A15和SB295子实体的蛋白质进行综合营养评价。结果表明:A15与SB295在采摘期Ⅴ和Ⅳ时的单菇最重,分别为24.27 g与17.32 g。各采摘期的A15与SB295子实体蛋白中的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质量比分别为38.58%—43.00%与43.20%—47.73%。随着采摘期的延迟,A15与SB295的单菇中必需氨基酸总量先增加再减少,在采摘期Ⅳ时达最大值,分别为244.07 mg与153.76 mg。不同采摘期的A15与SB295子实体蛋白与鸡蛋蛋白较为接近,贴近度均在0.80以上。各采摘期的A15与SB295子实体蛋白中的第一限制氨基酸为缬氨酸。A15与SB295子实体蛋白的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均随采摘期的延迟而不断变小。从生物学产量考虑,A1与SB295应分别在采摘期Ⅴ与Ⅳ进行采收。而在采摘期Ⅰ和Ⅱ时,A15与SB295子实体中的氨基酸营养构成最为均衡。


人工栽培黑柄炭角菌子实体的生物活性
《食用菌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野外采集的黑耳(Exidia sp.)上分离到一株黑柄炭角菌(Xylaria nigripes),通过人工栽培获得子实体,对子实体水提粗多糖的体外免疫活性及有机溶剂萃取物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黑柄炭角菌子实体粗多糖体外刺激RAW 264.7巨噬细胞分泌NO的效果不明显;石油醚萃取物具有O~-_2·清除能力,氯仿萃取物具有H_2O_2清除能力;乙酸乙酯萃取物可抑制SPCA-1增殖,促进其释放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并引起早期凋亡。


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相关性状的动态QTL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化动态及遗传机制,以籼稻品种Dasanbye、粳稻品种TR22183及其杂交衍生的166个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材料,对控制水稻氮素利用效率主要性状基因位点(QTL)变化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水稻4个生育时期检测到10个非条件QTL和6个条件QTL,分布在除第1、4、5、6、9号染色体以外的7条染色体上,但没有1个性状能在分析的4个时期都被检测到;氮素吸收总量在最高分蘖期检测到2个非条件QTL,联合变异解释率为15.61%;氮素含量分别在抽穗后15 d和成熟期检测到2个非条件QTLs,变异解释率分别为10.50%、7.93%;干物质产量只在抽穗后15 d检测到1个非条件QTL,变异解释率为6.58%;氮素干物质生理利用效率分别在抽穗后15 d和成熟期检测到5个非条件QTLs,联合变异解释率分别为26.87%、14.73%;控制最高分蘖期至抽穗期后15 d氮素吸收总量的条件QTL有1个;控制抽穗期后25 d至成熟期氮素含量的条件QTL有1个,氮素吸收总量的条件QTLs有2个,氮素干物质生理利用效率的条件QTLs有2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