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茶多酚对嗜水气单胞菌致病力的抑制作用
《中国食品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嗜水气单胞菌污染水产品所致动物感染和消费者食源性疾病等问题,筛选能够抑制嗜水气单胞菌致病力的天然产物茶多酚.溶血试验表明茶多酚对气溶素溶血活性具有直接抑制作用,通过荧光热漂移和七聚体形成试验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茶多酚虽在128μg/mL以下不抑制嗜水气单胞菌的生长,但能在1~8μg/mL直接抑制其主要毒力蛋白气溶素的溶血活性.荧光热漂移和七聚体试验发现,茶多酚通过与气溶素直接结合,降低了气溶素七聚体的形成并抑制其活性.细胞试验结果表明,4~8μg/mL茶多酚能对气溶素导致的人肺癌上皮细胞死亡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此外,50 mg/kg茶多酚治疗可使斑点叉尾鮰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模型的存活率提高至60%.综上,茶多酚通过直接与气溶素结合,抑制气溶素形成功能性七聚体而降低其活性,从而显著降低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内、外致病力.研究结果提示茶多酚可作为抗生素替代或辅助药物用于治疗嗜水气单胞菌相关感染.


褐藻胶寡糖的酶法定向制备及其结构-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褐藻胶寡糖(alginate oligosaccharides,AOS)是由褐藻胶降解得到的含有2~10个单糖的线性低分子质量聚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在医药、食品、饲料和农业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AOS的生物活性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包括降解方式、聚合度、甘露糖醛酸与古罗糖醛酸比值、非还原端结构、分子修饰等.酶法降解褐藻胶可定向制备具有特定单体组成和聚合度的功能性AOS,且产物分布与酶的来源、性质、反应条件等有关.本文系统综述了酶法制备AOS的方法及影响因素,并讨论了褐藻胶寡糖结构-功能的关系,以期为AOS的定向制备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鱼类水产品中耐冷性摩根菌Morganela psychrotolerans污染情况与分离株组胺生成能力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市售水产品中耐冷性摩根菌Morganella psychrotolerans的污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其分离株组胺生成。实验共调查了广东省市售100个鱼类样本,研究结果表明,M. psychrotolerans广泛分布于广东省市售中水产品中,在样品中的污染率达34%,在青皮红肉鱼中的污染率为35.9%,在白肉鱼中的污染率为27.3%,其中鲭鱼样本的污染率在总阳性样品中占比38.24%,金枪鱼样本的污染率占比29.41%。在呈现阳性的样品中共分离到16株M. psychrotolerans,对分离的16株M. psychrotolerans进行组胺生成能力研究发现,在20℃培养48 h后分离株组胺生成量均大于1 000 mg/L,其中分离株1的组胺生成量大于模式菌株。将分离株1与模式菌株在不同温度(4、20℃)条件下对比研究发现,分离株1与模式菌株的生长并未呈现明显差异,但组胺生成量呈现不同。分离株1在4℃培养10 d后,其组胺生成量显著高于模式菌株;在20℃培养60 h后,模式菌株组胺生成量显著高于离株1。本研究为冷链物流水产品中可能存在的组胺积累问题提供了理论数据支撑。
关键词: 耐冷性摩根菌 组胺生成 鱼 最大可能数法-聚合酶链式反应 污染情况


苯并芘对鲤鱼胆囊的毒性效应及响应机制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苯并芘对鲤鱼胆囊的毒理机制,以鲤鱼(Cyprinus carpio)为试验材料,采用15 d慢性毒性试验(苯并芘质量浓度分别为0、0.025和0.25 mg/L),通过检测鲤鱼胆囊中苯并芘质量分数、抗氧化参数、转录应答及免疫基因表达。结果显示:胆囊组织中的苯并芘质量分数积累随着苯并芘胁迫质量浓度显著升高,侧面反映了胆囊在解毒和排毒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B[a]P暴露后胆囊抗氧化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丙二醛浓度均升高,表明机体可通过激活抗氧化酶系统以应对氧化应激;低质量浓度B[a]P暴露会引起鲤胆囊组织的免疫应答,激活Notch受体信号通路,进而引起细胞凋亡并消除自身组织中过多或异常的细胞;而高质量浓度B[a]P暴露会抑制RIG-I和Notch受体信号通路,引起胆囊免疫稳态失衡,细胞凋亡受到抑制,从而延长异常细胞的存活时间,并进一步激活免疫细胞,导致自身组织的损伤。本研究初步揭示了鲤胆囊细胞应对苯并芘暴露的可能自我保护机制,实现对水环境中多环芳烃污染的早期预警及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全方位数字宽带多波束渔用声呐研制
《农业工程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远洋渔业捕捞作业过程中对于高效、高精度探测扫海的需求,该研究结合全方位数字宽带多波束技术具有长距离、高分辨率目标探测的特点,采用宽带技术和多波束技术抑制界面混响、体积混响的干扰,及提升探测目标分辨率,提出一种基于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的分布式信号处理系统架构,实现多个扇区独立探测扫海,通过水声学理论仿真分析方法,确定影响系统性能的换能器阵尺寸、最大探测距离和最优工作频点 3个主要参数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并结合国内典型渔船现状确定渔用声呐关键参数,优选探测信号频段为 20~30 kHz.进一步分析噪声、界面混响、体积混响对探测性能的影响,采用基于FPGA的"并行+串行"宽带波束成形实现算法方案,使运算过程中片上存储资源使用量降低 90%;采用Delta-Sigma调制技术提升发射信号信噪比,将 20~30 kHz内的噪声调整到 50 kHz以上频段;提出基于两点递推插值一步预测的波束稳定改进算法,实现在渔船大幅度摇摆下实时波束稳定误差小于 1.6°(-0.8°~+0.8°).研制渔用声呐圆柱型换能器阵、高集成度接收机和发射机、256通道多通道信号处理机等核心部件,并进行系统集成,最终系统实现 256个独立的接收和发射通道,支持 20~30 kHz频段信号,具备水平360°全方位及垂直近 70°的扫描探测能力.选择远洋围网渔船进行海上试验,结果表明:系统性能稳定,环境目标探测结果清晰连续,对目标强度为 0dB鱼群的探测距离达到 1550m以上.所研制的全方位数字宽带多波束声呐关键指标满足海洋渔业捕捞场景需要,可大幅度提升渔业捕捞探测性能,为下一步大规模自主量产奠定基础.
关键词: 渔业 声呐 多波束宽带 Delta-Sigma调制


基于耳石微化学特征的鄱阳湖刀鲚永修群体的关键栖息地识别
《湖泊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长江禁渔国策的持续实施,长江干流和沿线通江湖泊中刀鲚资源及其关键栖息地将有可能得到恢复。为了确证长江禁渔后的2020年在鄱阳湖永修瓢头水域所采集到21尾刀鲚的洄游履历和资源类型,本研究采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对其耳石元素锶(Sr)和钙(Ca)的微化学特征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所有个体耳石的Sr/Ca值变化较为复杂。自耳石核心至边缘Sr/Ca值分别出现了对应淡水生境的低值(<3)和对应河口半咸水或海水生境的中高值(>3),最后边缘部分再次出现了对应洄游返回淡水生境的低Sr/Ca值(<3)。Sr含量面分析图中也呈现出了对应淡水—河口半咸水—海水—淡水的蓝色—黄绿色、红色—蓝色变化的图谱;证明上述个体均具有明显的江海洄游特征,为典型溯河洄游型刀鲚。鄱阳湖永修瓢头水域是一处尚未曾正式报道过的洄游型刀鲚分布区。根据性成熟度和摄食情况可将瓢头水域刀鲚分为产卵场群体和非产卵群体两类。通过与鄱阳湖其他水域刀鲚情况的比较分析可以推定,两类刀鲚可能起源于鄱阳湖内两个不同区域的产卵场。对于产卵场群体而言,瓢头水域可能更主要起到产卵场的作用;而对于非产卵群体来说,瓢头水域更多地起到洄游通道的作用。本研究可为了解长江禁渔对刀鲚资源和关键栖息地的恢复效果提供最新的基础信息。
关键词: 刀鲚 耳石微化学 鄱阳湖 永修水域 长江禁渔 溯河洄游


冰藏条件下不同贮存形式养殖大菱鲆品质对比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贮存形式对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品质的影响,测定其3种贮存形式(整鱼、去内脏和鱼片)在冰藏期间菌落总数、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K值、水分分布、微观结构及蛋白降解程度的变化,采用电子舌采集其滋味轮廓,通过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对不同处理大菱鲆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鱼片组在贮藏过程中菌落总数、TVB-N及TBA值较高,其中菌落总数在冰藏12 d时达7.05(lg(CFU/g)),超过贮藏终点.除此之外,鱼片组盐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在第19天时降至最低,为1.57%,同时肌纤维断裂和间隙增大的程度也更严重.与整鱼组相比,去内脏组第19天时菌落总数和TVB-N值均较高,分别为6.58(lg(CFU/g))和16.72 mg/100 g.贮藏末期整鱼组和去内脏组自由水含量占比分别为0.21%和0.28%,显著低于鱼片组(P<0.05),说明其肌肉组织结构也维持较好.最后根据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采集的指纹图谱,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及聚类热图分析可将不同冰藏时间下3种贮存形式大菱鲆区分开.综上所述,冰藏条件下鱼片组品质劣化速度最快,去内脏组次之,整鱼组最慢,研究结果可为替代大菱鲆传统"活品"流通方式提供参考.


水产养殖环境中农兽药物的污染暴露水平及其风险影响评价
《环境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水产养殖环境中农兽药物污染暴露水平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风险影响,以上海地区水产养殖环境为例,于2022年7~9月采集40家主要水产养殖场中水体、底泥以及投入品,采用超高压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离子阱质谱法分析其农兽药物的含量及种类,并通过风险商值(RQ)法对底泥和水体中的农兽药物污染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204份样品(水样72份、泥样72份和投入品60份)中共筛出13种药物,分别是扑草净、多菌灵、西草净、扑灭津、氟苯尼考、西玛津、金刚烷胺、地西泮、甲氧苄啶、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甲苯咪唑和恩诺沙星,其中水样中12种,浓度在0.016~2.084μg·L-1之间.泥样中7种,含量在0.018~23.101μg·kg-1之间.投入品中4种,含量在1.979~101.940μg·kg-1之间.水体与底泥同时发现的药物有7种.风险商值评价结果显示,农兽药残留在水产养殖场底泥和水体中均存在高中风险,其中生态风险最高的药物为多菌灵,RQ值分别为3.848和1.580,表现为高风险.建议加强养殖环境中农兽药物外源进入的控制与管理,以保护水产养殖环境的生态系统健康.


基于深度学习的鱼类养殖监测研究进展
《农业工程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养殖是通过人工方式在水中养殖各种鱼类的经济活动。鱼类养殖可以在淡水、海水或者盐碱水环境中进行,通过各种监测技术和设备来培育和管理鱼的生长和繁殖。传统的鱼类养殖监测方法存在效率低和准确性差等问题。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觉技术的发展为鱼类养殖监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该文阐述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觉技术在鱼类养殖监测中的应用,并从鱼体测量、鱼类计数、鱼类摄食、鱼类游泳行为和鱼病诊断5个方面分别对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鱼类养殖监测在数据采集与传输、建立鱼类养殖监测数据集、超规模参数模型、终端监测设备边缘计算、数字孪生、智能监测业务化应用不足等问题和展望,旨在为深度学习在鱼类养殖监测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深度学习 鱼类养殖 鱼体测量 鱼类计数 鱼类游泳行为 鱼类摄食 鱼病诊断


GI.5和GII.4诺如病毒P蛋白的克隆表达及与长牡蛎类HBGAs的结合特性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人诺如病毒(human norovirus,HuNoV)与长牡蛎类组织血型抗原(histo-blood group antigens,HBGAs)的结合特性,本实验运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克隆表达了基因簇I.5(genogroupI.5,GI.5)和GII.4HuNoVP蛋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研究HuNoVP蛋白与唾液HBGAs和长牡蛎类HBGAs的结合特性。结果表明,GII.4 HuNoV与唾液A型、B型、AB型和O型HBGAs均有较好的结合,而GI.5 HuNoV与B型HBGAs结合较弱,与O型HBGAs具有明显的结合优势。GI.5和GII.4 HuNoV在长牡蛎鳃、消化腺和外套膜中均可富集,其中在消化腺中富集最多,二者主要与类A型和H1型HBGAs结合,GII.4 HuNoV与类Lea型、Leb型、Lex型和Ley型HBGAs有不同程度的结合,而GI.5 HuNoV与类Leb型HBGAs仅微弱结合,与类H1型HBGAs具有明显结合优势。综上,不同型别HuNoV与HBGAs的结合特性不尽相同,GII.4 HuNoV具有广谱结合特性,GI.5 HuNoV具有选择结合特性。
关键词: 人诺如病毒 P蛋白 长牡蛎 组织血型抗原 结合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