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草鱼养殖池塘pH值生态适宜度评价基准和计分方法
《水产养殖 》 2022
摘要: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为鲤科(Cyprinidae)、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草鱼属(Ctenopharyngodon)鱼类,养殖产量目前位居我国“四大家鱼”之首,养殖区域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湖北、江苏等省份,发展潜力巨大~([1])。与诸多高等脊椎动物相比,草鱼对于生存的水环境依赖性更强,并且由于草鱼体中的调节和适应系统均不发达,水体中诸多元素的变化均会引起草鱼体中不同程度的生理变化。而在影响水环境水体生产力的诸多因子中,


浮萍在观赏鱼饲料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中国饲料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浮萍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小型漂浮水生植物,具有生长能力旺盛,富含赖氨酸与类胡萝卜素等优点.观赏鱼的营养需求全面,且需要着重于鱼体的健康与体色的增艳增色.本文归纳分析观赏鱼对于蛋白质营养需求、体色色素沉积影响因素,浮萍的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以及色素含量,对浮萍作为新型观赏鱼人工配合饲料原料进行展望,为浮萍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长江口盐沼湿地3种亚生境中国花鲈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基础食源差异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长江口九段沙盐沼湿地3种亚生境中基础食源对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的贡献,明确长江口中国花鲈碳(δ13C)、氮(δ15N)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基础食源差异,于2019年5—10月,在光滩、植被区和潮沟3种亚生境进行插网调查采样并采集各类潜在基础食源,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并结合多源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中国花鲈基础食源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种亚生境中国花鲈的δ13C无显著差异(P>0.05);植被区与光滩亚生境和潮沟亚生境中的δ15N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体长增大δ13C和δ15N值呈增加趋势;不同月份中国花鲈的δ13C和δ15N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月与其他月份(5、6、8、9、10月)的同位素值差异较大,其中δ13C值随月份递增逐渐增加,δ15N值7月骤减。利用多源线性混合模型(Iso Source)估算主要基础食源对中国花鲈的碳源贡献,结果显示3种亚生境各基础食源组成和贡献率相似,悬浮颗粒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和C4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碎屑是中国花鲈的主要碳源,其次为藻类,C3植物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碎屑的碳源贡献最小。随体长增大POM的贡献率逐渐减小,互花米草的贡献率逐渐增大,随着生长中国花鲈基础食源由POM为主(>70%)转变为以POM (50%~66%)和互花米草(32%~47%)为主。7月各碳源对中国花鲈的贡献率较其他月份差异较大,主要是由POM的贡献率骤增和藻类的贡献率减少引起的,其根本原因可能是由于受长江径流量影响。研究表明,3种亚生境中国花鲈的基础食源组成和贡献率无明显差异,但在不同亚生境所摄食饵料生物可能存在差异;在生长过程中3种亚生境中国花鲈的基础食源均由POM为主转变为以POM和互花米草为主,原因可能是中国花鲈在生长过程中食性发生转变。


复方中草药对杂交鲟抗氧化、非特异性免疫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复方中草药对杂交鲟抗氧化、非特异性免疫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450尾杂交鲟,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使用添加1%的复方中草药饲料连续投喂杂交鲟30 d.结果表明,试验第15、30 d的杂交鲟肝脏和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0 d(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0 d(P<0.05).试验第30 d杂交鲟肝脏和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0 d和第15 d(P<0.05).试验第15、30 d杂交鲟肝脏和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KP)和碱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0 d(P<0.05);谷丙转氨酶(ALP)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低于0 d(P<0.05).研究表明,在杂交鲟饵料中添加1%的复方中草药对杂交鲟抗氧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肝功能和消化酶活性均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复方中草药 杂交鲟 抗氧化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 消化酶活性


山口红树林保护区圆尾蝎鲎种群动态
《生态学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鲎是珍贵的海洋"活化石"生物.本研究于2014-2020年在广西北海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开展圆尾蝎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种群动态调查.总计观察到圆尾蝎鲎990只,种群数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中第6个调查年相比第1个调查年下降94.60%,表明圆尾蝎鲎资源保护已势在必行;雄鲎占80.28%,雌鲎占17.50%.圆尾蝎鲎种群动态呈现显著季节规律性,种群数量与温度及北风和南风风向状态值(0和4)呈显著正相关,显示出滨海风向标生物特征.本研究揭示了圆尾蝎鲎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素,为保护区鲎资源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改进Mask R-CNN的花白鲢去鳞率计算方法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去鳞是鱼类加工重要的环节之一,快速无损地计算去鳞率可实现对去鳞设备的评估或对其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针对中国现阶段鱼类去鳞率主要靠人工计算的现象,提出一种基于实例分割的花白鲢去鳞率计算方法,将去鳞后的鱼体分为无鱼鳞区域和有鱼鳞区域,通过改进Mask R-CNN进行分割,计算去鳞率.将注意力机制模块SENet加入以ResNet50为Backbone的特征提取网络中,并通过减层处理,使网络更注意有价值特征的同时减少运算时间,并通过改进Loss函数迫使网络优化方向偏向于掩膜分割.结果显示:以1950张花白鲢图像作为数据集,对改进的Mask R-CNN模型进行训练,精准率达到90.6%,召回率达到91.9%;经试验验证,去鳞率计算平均误差为4.7%.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检测鱼体去鳞率能力以及实时计算能力,可用于评估去鳞设备,也可用于实时监测.
关键词: 花白鲢 去鳞率 深度学习 Mask R-CNN 机器视觉 水产品加工


基于形态学和高通量测序的海水池塘生态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多样性比较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形态学鉴定方法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18年12月海水池塘生态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种方法共鉴定浮游植物8个门,绿藻门(Chlorophyta)和隐藻门(Cryptophyta)为主要优势类群。共鉴定浮游植物39个属,仅有5个属,包括裸藻属(Eutreptiella)、颤藻属(Oscillatoria)、拟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塔胞藻属(Pyramimonas)和全沟藻属(Teleaulax)为2种方法的共有鉴定结果。一些微微型(≤2μm)和较小的微型浮游植物(>2μm且≤10μm)仅在高通量测序结果中发现,其中,微微型浮游植物占总浮游植物序列丰度的25.24%,较小的微型浮游植物占60.42%。形态学方法调查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低于高通量测序方法。因此,利用形态学鉴定方法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更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养殖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关键词: 生态养殖 浮游植物 多样性 形态学分析 高通量测序


BDE-47在紫贻贝中的分布、蓄积、消除和毒性效应
《中国环境科学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为试验生物,研究了 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在贻贝组织中的分布、生物蓄积和消除动态,并探究BDE-47对贻贝的毒性作用.结果发现:紫贻贝对BDE-47有较强的生物蓄积能力和一定的消除能力,且蓄积具有组织特异性和浓度依赖性,消化腺和鳃是BDE-47蓄积的靶器官.蓄积和消除阶段各组织中BDE-47含量符合一阶非线性累积/衰减模型.0.01~1μg/L暴露浓度下,BDE-47在贻贝各组织中的半衰期为0.68~7.62d,生物富集系数(BCFs)为3217~140970L/Kg.BDE-47暴露引发消化腺和鳃抗氧化防御系统及组织损伤,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可作为BDE-47暴露的候选生物标志物.
关键词: 2,2’,4,4’-四溴联苯醚(BDE-47);紫贻贝;组织分布;生物蓄积;消除;毒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