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512条记录
网络时代影响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的制约因素

科技视界 2020

摘要:21世纪网络技术飞速发达,我国基本实现了信息的网络化传播。目前农业科技期刊仍是报道、传播农业科技信息的最重要、最可靠的知识载体。本文结合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从体制、人才、期刊出版特点等方面提出网络时影响代农业科技期刊存在的制约因素,以期探讨网络时代农业科技期刊发展路径。

关键词: 网络时代 农业科技期刊 制约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库尔勒香梨挥发性物质及初生代谢物的GC-MS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采用甲基叔丁基醚(MTBE)萃取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法提取成熟期(盛花后180 d)库尔勒香梨果实的挥发性物质,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筛选适宜的挥发性物质提取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果实不同组织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相较于MTBE萃取,HS-SPME对库尔勒香梨挥发性物质有更好的萃取效果。MTBE-GC-MS法在库尔勒香梨中共检测到15种挥发性物质,未检测到酯类、芳烃及酮类物质;HS-SPME-GC-MS法共检测到98种化合物,主要为醛类、酯类、醇类以及萜烯类,(E)-2-己烯醛、己醛、α-法尼烯、1-壬醇、乙酸己酯是其主要挥发性物质;果皮比果肉含有更丰富的挥发性物质,32种物质为果皮所特有。进一步利用GC-MS对果肉中初生代谢物质进行分析,共检测到果糖、葡萄糖、山梨醇等共17种糖以及苹果酸等共8种酸,糖酸比为71.49。

关键词: 库尔勒香梨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物质 初生代谢物 果实品质 果实风味 品质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喀什地区不同种植模式对机采棉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棉花科学 2020

摘要:为筛选适宜喀什地区的机采棉花种植模式,2019年在喀什地区疏勒县,开展了机采棉花不同种植模式对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除等行距模式(R2和R3)较宽窄行模式(R1和R4)的出苗期提前2天外,处理间的生育进程和生育期无差异;种植模式对棉花始果枝位及高度影响较小,对单铃重和衣分、脱叶率和吐絮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种植模式对棉花产量影响显著,R1模式(一膜六行宽窄行)的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均最高,其籽棉产量分别较R2、R3和R4模式高9.00%、12.67%和9.11%。结合生产实际,一膜六行宽窄行(64 cm+12 cm)机采种植模式更适宜喀什地区。

关键词: 喀什地区 种植模式 机采棉 农艺性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影响北方白菜型冬油菜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的气象因子分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影响北方冬油菜农艺性状的气象因子,以新疆自治区阿勒泰、乌鲁木齐和喀什为研究试点,选择陇油6号、陇油7号、陇油8号、天油2号、天油4号、天油7号共6个抗寒性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适定性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研究气象因子对冬油菜的株高、主花序角果数、单株角果数、角粒数等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纬度降低越冬率增加,农艺性状变劣,其中千粒重、株高和角粒数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5.86%、6.23%和12.63%,单株角果数的变异系数较大,为28.25%;参试品种间,强抗寒品种陇油6号和陇油7号的农艺性状变异系数较小,弱抗寒品种天油2号等变异系数较大;农艺性状与越冬率显著正相关(P<0.05),角粒数与各种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P<0.05);积雪天数、年降雨量和最大积雪厚度对农艺性状具有正效应,累积贡献率达到0.877,最冷月最低气温、地面极端低温、负积温和年均气温对农艺性状具有负效应,累积贡献率达到-0.871。因此,在北方寒区,选择强抗寒冬油菜品种有利于保持农艺性状稳定,获得较好产量与效益。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农艺性状 气象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9%噻虫·咯·精甲种衣剂对棉种低温萌发特性及安全性研究

种子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陆早74号和新陆早82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发芽试验,研究29%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不同包衣比例对低温处理下棉花种子萌发特性和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处理不同程度降低2个棉花品种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长、胚根鲜重和干重,温度越低,抑制作用越明显.与未包衣相比,不同温度处理下,29%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种衣剂不同包衣比例处理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长、胚根鲜重和干重分别显著提高3.18%~349.78%、1.40%~15.50%、8.07%~46.50%、9.40%~89.04%、0.45%~6.47%、0~7.84%和0.05%~4.20%,1∶(100~200)包衣处理对棉种萌发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推荐使用比例为1∶(300~400).

关键词: 棉花 种衣剂 包衣比例 低温处理 萌发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不同玉米品种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新疆不同玉米品种氨基酸含量的差异,评价玉米基于氨基酸构成的综合品质.利用氨基酸分析仪对22份玉米的氨基酸含量及组成进行测定,采用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必需氨基酸相对比值、氨基酸比值系数评分、营养指数等多种方法对玉米蛋白质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22种玉米中均含有16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65. 32~79. 50 g/100g,必需氨基酸含量为24. 79~30. 18 g/100g,比值系数评分为59. 76~66. 20.M753号的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和营养指数均最高,登海8883的EAARR值最高,新玉77号的SRCAA值最高.新疆不同品种玉米氨基酸营养价值的评价为玉米新品种的选育、玉米产品的开发及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玉米 氨基酸 营养价值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短波紫外线处理对鲜切果蔬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鲜切果蔬因具有营养、便利、新鲜、可食率达100%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鲜切果蔬由于受到机械损伤,其品质下降、易被微生物污染.短波紫外线作为一种非热力杀菌技术,近年来被研究者们用于鲜切果蔬保鲜,得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介绍了鲜切果蔬及短波紫外线技术的特点,综述了短波紫外线处理对鲜切果蔬安全品质、营养品质及感官品质的影响及短波紫外线处理对鲜切果蔬抗氧化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的作用,并讨论短波紫外线技术在鲜切果蔬中的应用前景,为短波紫外线处理鲜切果蔬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短波紫外线 鲜切果蔬 杀菌技术 营养品质 安全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哈密地区棉花品种生长发育特征及产量构成差异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文进一步明确机采模式下不同棉花品种的生长发育状况,筛选出适宜哈密棉区机采模式下的优良棉花品种.[方法]选用9个棉花品种为试验材,进行2年的对比试验,调查农艺性状、干物质变化动态、叶面积指数、品质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结果]各品种株高介于73.7~94.5 cm之间,第一果节位在5.14~6.80 cm,始节高度新陆中55最高,邯丰668次之.果枝台数邯丰668最多为9.67~10.21.最大单株干物质质量介于118.5~167.7 g,邯丰668增长速率最快,新陆中55次之;叶面积指数呈二次抛物线动态变化,在铃期到达峰值,为4.04~4.89.品质上马克隆值达到A级的有邯丰668和新陆中55号,分别为4.03和4.20;各处理纤维长度为26.73~30.57 mm.实收籽棉量邯丰668最高为538.7~548.0 kg/667m~2,其次为新陆中55,二者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综合考虑各因子,邯丰668和新陆中55号表现最优,适合哈密棉区机采模式下种植.

关键词: 棉花 农艺形状 品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陆地棉COR基因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及功能鉴定

新疆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低温胁迫条件下陆地棉中COR家族成员的表达特性,研究参与低温胁迫信号途径的COR基因。【方法】通过Real-time PCR分析低温胁迫条件下,陆地棉COR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情况,利用VIGS技术鉴定响应低温胁迫的COR基因功能。【结果】对8个COR基因家族成员在低温条件下的表达分析显示,基因序列号为Gh_D12G0215的COR基因受低温诱导表达水平不断上调,并在处理48 h后表达量较对照上调了近9倍;与之相反,基因序列号为Gh_D06G0147的COR基因在低温诱导3 h左右表达水平出现短暂的上调,但随后其表达受到显著抑制。其余COR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受低温胁迫表达水平发生改变,但是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转录水平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利用VIGS技术在棉花中沉默候选COR基因Gh_D12G0215,并将基因沉默后的棉苗与对照共同进行低温胁迫处理,在相同的处理条件下,Gh_D12G0215基因沉默后的植株与对照相比,对低温胁迫更为敏感,基因序列号为Gh_D12G0215的COR基因可能参与棉花耐低温的调控。【结论】在低温胁迫条件下,陆地棉中部分COR基因的表达受低温胁迫诱导,在陆地棉受到低温胁迫时发挥功能。

关键词: 陆地棉 低温胁迫 COR基因 VIG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多层感知机的温室内番茄茎直径变化预测模型

新疆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温室内番茄茎直径变化量动态预测模型,为番茄需水规律提供一定决策支持。【方法】采用多层感知机算法与植物生理生态信息相融合的方法,建立一个包含空气温湿度、土壤湿度、叶片温度、茎直径变化量及光合有效辐射的基于多层感知机算法的茎直径变化量预测模型。采用3层隐含层神经网络对经过正则化及归一化的6维训练集数据向量,进行全连接式训练后,得出预测模型,验证集数据输入预测模型后得出1维输出向量,对输出向量进行反归一化进而得出茎直径变化量预测值。【结果】建立的基于多层感知机短时番茄茎直径变化量动态预测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回归系数(R~2)为0.901,均方根误差(RMSE)为0.175。【结论】该模型适用于温室番茄短时茎直径变化量动态预测,具有较好的应用场景。

关键词: 多层感知机 动态调整 茎直径变化量 温室番茄 非线性回归预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