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桑葚籽黄酮超声酶解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菌、抗氧化活性
《食品工业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复合酶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葚籽黄酮,并分析其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通过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考察不同生物酶比例、复合酶酶添加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和超声时间对黄酮得率的影响,检测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并通过牛津杯法检测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最佳酶为2∶1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组合的复合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复合酶添加量0.3 mg/mL、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80 min、超声时间20 min。此条件下桑葚籽黄酮的提取得率为5.32 mg/g。提取所得黄酮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且抗氧化活性与黄酮质量浓度呈一定效量关系。桑葚籽黄酮对羟自由基的清除效果最强,当黄酮质量浓度为1.00 mg/m L时,其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83.90%和87.27%,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力为165.51 U/L。桑葚籽黄酮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酵母菌均具有抑制作用,且最低抑制浓度分别为0.75、1.50、1.00和2.00 mg/m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移栽期下毯苗油菜的饲草产量与营养特性
《草业科学 》 2019 CSCD
摘要:2016至2017年开展了饲用毯苗移栽油菜(Brassica napus)田间试验,设5个移栽期(10月10日至30日,每5 d移栽),分析了生育性状、饲草产量和主要营养含量,旨在明确稻茬毯苗油菜的饲用特性及其适宜的移栽期和收获期。结果表明,油菜苗期至终花期饲草产量迅速增加,青角期产量趋于平稳而粗蛋白含量下降。移栽期推迟明显抑制了苗期叶龄、根颈粗和花期株高。与最晚移栽(10月25和30日)相比,10月10日、15日和20日移栽可提高终花期和青角期饲草产量和花期粗蛋白含量,但10月10日下青角期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高于其余移栽处理(P <0.05)。青角期饲草产量与二次分枝数、根颈粗、一次分枝数和冬前有效叶片数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兼顾油菜饲草产量、营养价值及后期贮藏等,长江三角洲带饲用毯苗油菜适宜栽期为10月15至20日,适宜收获期为终花期至青角期前。
关键词: 饲用油菜 毯状苗移栽 移栽期 收获期 生长特征 地上部产量 饲草营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结构主动蓄热墙体日光温室传热特性
《农业工程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主动蓄热墙体日光温室具有良好的蓄能效果,对改善日光温室内的热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对其如何有效地提高了温室的储能效率的特性和机理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以及如何进一步优化其性能,明确设计指标需要深入研究。该文在深入研究日光温室热量散失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了传统主动蓄热墙体日光温室(G1)、回填装配式主动蓄热墙体日光温室(G2),并试验测试了G1和G2主动蓄热循环系统的进出口温湿度、墙体表面热流密度、室内气温等参数,详细分析其传热规律和特性。结果表明:典型晴天(2017年12月31日)蓄热时段G1、G2主动蓄热循环系统的进、出口平均温差分别为10.2、11.6℃,平均蓄热热流密度分别为90.21、141.94 W/m2;典型阴天(2018年1月14日)放热时段G1、G2的进、出口平均温差分别为1.8、2.3℃,平均放热热流密度分别为7.48、5.66 W/m2。对墙体内主动蓄热循环系统的传热特性进行分析,G2的主动蓄热循环系统的蓄、放热量均较G1多。对后墙除主动蓄热系统以外的墙体外壁面被动传热特性进行分析,典型晴天蓄热阶段G1、G2整日的蓄热量分别比放热量多142.01、281.55 MJ;典型阴天放热阶段G1、G2的蓄热量分别比放热量少51.36、29.05 MJ,G2白天蓄热量较多、夜间放热量较少,表明G2墙体的长期储热能力较G1更高,更有利于温室在长时间低温寡照天气条件保持更稳定的室内温湿度环境。该文可为主动蓄热日光温室结构优化及热负荷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并为主动蓄热日光温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研究基础。
关键词: 墙体 温室 温度 主动蓄热 主动蓄热循环系统 传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海青对土壤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富集及毒性响应特征
《江苏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上海青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分析土壤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在上海青可食部位的富集情况及其对上海青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以揭示土壤DBP对上海青的食品安全风险及生态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上海青可食部位DBP含量随土壤DBP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其富集系数为3.47~5. 48,对DBP具有较强的生物富集作用;根据美国国家环保局规定的人体经口摄入DBP的参考剂量,当土壤DBP质量浓度高于1. 22 mg/kg时,种植的上海青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此外,DBP胁迫导致上海青的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不同程度地升高。其中,上海青的POD活性受DBP影响最大,其10%效应质量浓度值(EC10)和50%效应质量浓度值(EC50)值分别为0. 32 mg/kg和0. 71 m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真空冷冻干燥不同品种水蜜桃片品质评价
《食品工业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不同品种冻干桃片的品质,本文选用11个水蜜桃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冻干桃片产出率、复水比、硬度、脆度等16项品质指标,采用显著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影响冻干桃片品质的核心因子,根据品质模型和综合得分评价冻干桃片的综合品质。结果表明:维生素C、总酚、果糖、硬度的变异系数较大;半纤维素、可溶性蛋白、产出率和蔗糖的变异系数较小,均小于15%,其它的指标差异不明显,各指标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对指标进行简化和分类,桃片16项品质指标可用硬度、维生素C、总果胶、蔗糖、纤维素、色差(ΔE)这6个主成分来表示,并得出了桃片品质的综合得分和排名,分析发现最适宜冷冻干燥加工的桃品种是紫桃,最不适宜的是百丽和松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女萎化学成分研究
《中草药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女萎Clematis apiifoli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通过硅胶、ODS、凝胶Sephadex LH-20、HW-40C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分离和纯化,利用核磁共振(NMR)及质谱等现代波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女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常春藤皂苷元(1)、α-hederin(2)、sapindosideB(3)、豆甾-22-烯-3β,6β,9β-三醇(4)、pleuchiol(5)、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6)、豆甾醇(7)、毒马草素(8)、莽草酸(9)、乙基-α-D-葡萄糖苷(10)、乙基-β-D-葡萄糖苷(11)、D-葡萄糖醛酸(12)、3,5-二羟基-4-戊内酯(13)、2-醛基-5-羟甲基呋喃(14)、尿嘧啶(15)、尿嘧啶核苷(16)、正二十三烷醇(17)、正三十烷醇(18)、正二十六烷酸(19)、棕榈酸-1-甘油酯(20)。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女萎中分离鉴定,其中化合物3为首次从铁线莲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5、9~12为首次从毛茛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女萎 常春藤皂苷元 豆甾-22-烯-3β,6β,9β-三醇 莽草酸 乙基-α-D-葡萄糖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部分紫色蔬菜中酚类物质及维生素C含量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紫甘蓝、紫背天葵、红苋菜、紫薯、紫茄、紫洋葱为样品,测定其花青素、总花色苷、总黄酮、总酚、维生素C含量并分析其差异。结果表明,紫甘蓝、紫背天葵、紫洋葱中均检出有矢车菊素,紫甘蓝中含量最高,为44.52 mg/100 g,显著高于紫背天葵和紫洋葱(p <0.05);飞燕草素仅在紫茄皮中有检出,含量为38.72 mg/100 g;紫薯中同时检出有5.10 mg/100 g芍药素及少量矢车菊素;红苋菜及紫茄肉中均未有目标花青素检出。总花色苷含量在紫甘蓝中最高,为98.01 mg Cy3G/100 g,其次为紫茄皮,紫薯、紫洋葱以及紫背天葵含量较低且差异不显著。紫甘蓝中VC含量显著最高,为22.52 mg/100 g(p <0.05),其次为红苋菜、紫洋葱和紫薯。紫茄皮、紫甘蓝及红苋菜中总黄酮含量均较高。紫洋葱中总酚含量显著最高,为96.55 mg GAE/100 g(p <0.05),其次为紫甘蓝,紫茄皮。综合分析,在所测营养成分中紫甘蓝营养品质最高。紫色蔬菜中花青素、总花色苷、总黄酮、总酚及维生素C含量特点可作为特定人群蔬菜消费的选择依据,同时亦可为居民营养成分饮食摄入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SlSP5G3基因对‘Micro-Tom’番茄开花和产量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开花时间直接决定后期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为了探讨番茄 SlSP5G3基因功能,以‘Micro-Tom’番茄为试验材料,观察 SlSP5G3基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及对番茄开花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 SlSP5G3的表达响应光周期变化,主要在叶片中表达,且表达量不受生长发育时期的影响。在‘Micro-Tom’番茄中过表达 SlSP5G3,获得过表达植株L8和L12。与野生型植株相比,L8和L12植株开花所需叶片数分别增加2.34和2.67片;叶片鲜质量分别增加98.43%和76.89%;叶片干质量分别增加62.79%和41.86%;果实单果质量分别增加49.65%和36.13%;单株产量分别增加34.50%和26.74%,并且 SlSP5G3过表达植株还显著提升了上游开花转录因子 SlCDF3的表达量。 SlSP5G3通过调控开花时间,改变植株生长形态,对提升植株产量产生重要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稻瘟病菌致病力分化及无毒基因组成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2013-2017年从江苏省采集标样并分离得到的共计621个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 (Hebert)Barr]单孢菌株,利用10对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CE1、PWL1、Avr-Pita、Avr1-CO39、Avr-Pizt、Avr-Pib、Avr-Pia、Avr-Pii、Avr-Pik、Avr-Pi9)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分析江苏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分布及频率。结果表明:上述10个无毒基因在江苏省均有分布,但出现频率不同,其中平均扩增频率最高的为Avr-Pib,达到74. 56%,最低的是Avr-Pia,只有9. 34%。Avr-Pib、Avr-Pik、Avr-Pizt连续5年扩增频率较高且稳定遗传。此外,采用日本清泽鉴别品种对稻瘟病菌供试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Pi-zt、Pi-z、Pi-ta、Pi-ta2、Pi-i表现为弱毒力。综上所述,江苏省稻瘟病菌群体组成较为复杂,且存在较大易变性;无毒基因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且与地理区域密切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