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亚致死剂量溴氰虫酰胺对MED烟粉虱取食行为及传播TYLCV的影响
《环境昆虫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取食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传播植物病毒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本研究利用昆虫刺探电位(EPG)技术研究了杀虫剂溴氰虫酰胺亚致死浓度(LC15)对携带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MED烟粉虱取食行为和传毒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溴氰虫酰胺对未携毒和携毒MED烟粉虱的亚致死浓度(LC15)分别为1.52 mg/kg和1.75 mg/kg,差异不显著.携毒烟粉虱在溴氰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处理的番茄苗上取食,第一次刺探起始时间显著推迟,是对照番茄苗上的3.7倍.在韧皮部取食阶段,处理组烟粉虱在韧皮部分泌唾液平均时间、吸食汁液总时间和平均时间均显著缩短,分别是对照组的0.10倍、0.14倍和0.10倍,韧皮部取食能力显著降低.qPCR试验研究表明,溴氰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处理极显著的降低了烟粉虱的传毒效率,携毒烟粉虱取食48 h的番茄苗培养10 d后,TYLCV相对含量仍接近于0,表明溴氰虫酰胺对烟粉虱传播TYLCV具有良好的控制潜力.研究结果为科学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烟粉虱及其传播的双生病毒病提供理论依据.


葡萄柚籽提取物和聚乙烯包装处理对香椿贮藏期微生物变化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香椿因采摘期短、季节性强和极易腐烂变质等问题,以二茬香椿为原料,采用不同浓度的葡萄柚籽提取物(GSE)和聚乙烯(PE)包装对其进行保鲜处理,测定其贮藏期间的菌落总数、霉菌酵母菌数及细菌和真菌的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0.5%GSE结合PE保鲜膜处理组能够有效地抑制菌落总数以及霉菌酵母菌数的增长;优势细菌门为蓝菌门(Cya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优势细菌属为产碱菌属(Alcaligenes)和红色杆菌属(Rubrobacter);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优势真菌属为短梗霉属(Aureobasidium)和斯宾塞马丁氏孢菌属(Spencermartinsia)。香农指数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0.5%GSE结合PE保鲜膜处理组的细菌和真菌生物多样性最低,微生物群落更加稳定。
关键词: 葡萄柚籽提取物 聚乙烯包装 香椿 贮藏保鲜 微生物


精准温控保鲜箱对黄花菜冷藏品质的影响
《包装工程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精准温控保鲜箱对黄花菜冷藏保鲜效果的影响。方法以甘肃黄花菜为实验材料,经聚乙烯塑料盒包装后,分别装入普通保温箱和精准温控保鲜箱中,并置于(0±1)℃的冷库中贮藏,每隔7 d测定黄花菜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营养指标和色泽变化,并对箱内的温度进行监控。结果相较于普通保温箱,在整个贮藏期间精准温控保鲜箱中温度较低((0.6±0.1)℃);贮藏14d时,精准温控保鲜箱处理组的维生素C、还原糖、总酚和黄酮含量较高,且叶绿素a和叶绿素b总质量分数(1.31%)显著(P<0.05)高于普通保温箱处理组。与普通保温箱相比,精准温控保鲜箱能够有效抑制黄花菜pH值、呼吸强度、乙烯生成速率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上升,较好地保持黄花菜色泽。利用SPSS综合评分法得出,精准温控保鲜箱得分较高,精准温控保鲜箱的保鲜效果好于普通保温箱。通过OPLS-DA分析得出,不同保鲜箱处理的差异性指标为总色差ΔE和叶绿素b含量。通过测定通常被认为与氧化反应相关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可知精准温控保鲜箱能有效延缓多酚氧化酶活性上升,维持过氧化物酶活性,且该处理显著降低了黄花菜的褐变速度。结论精准温控保鲜箱处理能较好地维持黄花菜的采后贮藏品质。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7荧光分子标记开发与育种应用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含有抗白叶枯病基因Xa7的水稻品种'IRBB7'与9个感病水稻品种进行序列比对,在Xa7基因位点附近寻找碱基差异,结合PARMS (Penta-primer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技术,开发了与Xa7基因紧密连锁的荧光分子标记PM-Xa7,并利用该标记对72份水稻种子资源中的Xa7基因进行鉴定和对杂交水稻育种亲本'美B'的白叶枯病抗性进行改良.结果 显示,从72份水稻种质资源中鉴定出了两份含有抗病Xa7基因的水稻种质;利用标记PM-Xa7将'IRBB7'中的抗病Xa7基因导入到'美B'中,成功选育出了稳定的抗白叶枯病新保持系材料;在对'IRBB7'与'美B'的382份BC2F2代单株进行选择时,发现289株检测到抗白叶枯病荧光信号,93株检测到感白叶枯病荧光信号,与病原菌Xoo接种的实验结果完全一致.以上结果表明标记PM-Xa7可有效地运用于Xa7基因的抗白叶枯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工作中.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Xa7;荧光分子标记


葡萄柚籽提取物和聚乙烯包装对香椿贮藏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椿(Toona sinensis)的嫩叶和嫩芽营养丰富,风味独特,但香椿属于季节性蔬菜,极易腐烂,严重影响货架期。葡萄柚籽提取物(grapefruit seed extract, GSE)是天然的强抗氧化剂、天然防腐剂。使用0.02 mm厚度的聚乙烯(polyethylene, PE)薄膜包装香椿并利用0.1%、0.3%和0.5%浓度的GSE进行处理,研究不同处理下贮藏期间香椿感官品质与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均具有一定的保鲜效果。其中,0.5%GSE+PE处理可以显著延缓香椿褐变和腐烂,降低失重率,控制叶绿素含量的升高,抑制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速率。研究结果为香椿的采后保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基于宏基因组学方法分析施肥模式对设施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施肥对细菌、真菌和古菌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为设施菜田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施蔬菜施肥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9年,试验地位于天津市西青区,为春季番茄和秋冬季芹菜轮作体系。在春茬番茄(第20茬蔬菜)盛果期,选择定位试验中的6个等氮磷钾投入处理,包括全部使用化肥氮(4/4CN)处理和5个有机替代处理(3/4CN+1/4MN、2/4CN+2/4MN、1/4CN+3/4MN、2/4CN+1/4MN+1/4SN、2/4CN+2/4SN),其中M和S代表猪粪和秸秆。采集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相关指标。【结果】有机替代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较4/4CN处理平均分别增加101.5%和134.6%,以2/4CN+1/4MN+1/4SN、2/4CN+2/4SN处理的土壤MBC和MBN含量相对较高,较4/4CN平均分别增加158.8%和210.9%。与4/4CN相比,有机替代处理的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度平均分别增加8.6%和11.6%,古菌平均降低21.7%;高碳有机替代模式(1/4CN+3/4MN、2/4CN+1/4MN+1/4SN、2/4CN+2/4SN)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度较低碳有机替代模式(3/4CN+1/4MN、2/4CN+2/4MN)平均分别增加12.3%和12.0%,古菌丰度平均降低12.9%。与4/4CN处理相比,低量、中量有机替代模式(3/4CN+1/4MN、2/4CN+2/4MN)土壤细菌、真菌Shannon指数没有显著增加,而有机替代模式古菌Shannon指数平均增加了9.0%,高碳有机替代处理古菌Shannon指数平均增加了11.9%。与4/4CN处理相比,有机替代模式提高了土壤细菌中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了放线菌门、绿弯菌门相对丰度;提高了土壤真菌中子囊菌门、壶菌门和球囊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了担子菌门相对丰度;提高了古菌中的广古菌门和深古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了奇古菌门相对丰度。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对施肥模式的响应弱于古菌。冗余分析表明,有机碳和硝态氮分别解释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异的22.3%和16.1%,解释真菌群落结构变异的10.4%和8.9%,解释古菌群落结构变异的36.0%和34.7%。【结论】同等养分投入量下,以有机肥、秸秆氮替代部分化肥氮可提高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度,降低古菌丰度,改变土壤优势菌群的组成,增加微生物多样性。土壤硝态氮和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细菌、真菌和古菌群落结构的共同因素,古菌对施肥模式的反应强于细菌和真菌。其中,以2/4化肥+1/4猪粪+1/4秸秆施肥模式可获得最多样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关键词: 设施菜田 施肥模式 宏基因组 有机替代 微生物群落结构 Alpha多样性


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R13028株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研究
《中国兽医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天津地区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的流行情况,2013年从疑似PRV病例中分离纯化获得一株野毒株(R13028株),对其g C基因进行测序及分析,并研究病毒的细胞增殖特性和致病性。结果显示,R13028株与参考毒株相比在139位至189位缺失51 bp核苷酸,遗传进化分析显示该毒株与中国分离株的同源性高于欧美毒株,属于基因Ⅱ型,它与LA株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9.7%。R13028株可在PK-15、BHK-21、Marc-145、Vero和ST细胞增殖,TCID50测定结果表明ST细胞和PK细胞更适于R13028株的增殖。将PRV R13028株和经典强毒株SC株接种7周龄BALB/c小鼠后LD50分别为1×104.5TCID50和1×104.0TCID50。将两个毒株以1×106TCID50剂量经滴鼻途径分别接种6周龄和9周龄猪,发现SC株(5/6头死亡)对猪的致死性高于R13028株(2/6头死亡)。但R13028株感染后猪体温升高和神经症状更为明显,试验猪发病和死亡时间早于SC株。本研究为猪伪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机制及防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城市化背景下食物系统耦合研究的理论框架及优先方向
《地理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受城市化、地域功能分化、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交通网络快速扩展等因素影响,区域之间资源要素的流动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人类与地理环境互动模式的网络化就要求地理学研究采取全程耦合范式,即将区域内部、区域与周边区域、以及非邻接区域之间的人地互动同时纳入考虑。食物系统作为衔接乡村与城市、以及产地与全球消费市场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是开展人地系统近远程耦合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在论证理论研究内在依据及外在条件的基础上,将食物系统的构成要素与远程耦合框架相结合,建立"城市化驱动下食物系统近远程耦合的理论框架"并论述该理论框架的具体内涵。以拓展理论框架中的前沿领域为基本导向并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本文进一步明确了食物系统耦合研究的基本问题和4个亟待突破的优先研究方向。其中,基本问题是食物域的格局特征、时空演化及其动力机制。4个优先方向则包括:耦合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供应链网络人地互动研究;食物系统近远程耦合效应及其调控策略研究;基于食物系统的城乡融合与长效脱贫机制研究;以及面向公共卫生安全的食物系统跨区域、多层次治理研究。本文最后设计了食物系统耦合研究的一般技术路径,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的案例实证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思路参考。


低温对西番莲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
《包装工程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低温贮藏对西番莲采后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方法以西番莲为实验材料,检测西番莲果实的皱缩指数、质量损失率、好果率、色差、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Vc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SOD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研究低温贮藏(3,8,13℃)对西番莲采后生理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在8℃下贮藏的保鲜效果优于3,13℃组,其可以有效地维持果实的色泽和好果率,抑制质量损失率、皱缩指数、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增加,保持较好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果实的SOD酶活性,较好地保持了果实的贮藏品质。结论西番莲采后在8℃下贮藏对果实贮藏保鲜的效果最佳,可以有效地延缓果实衰老。


天津市小麦田荠菜对双氟磺草胺的抗性及其乙酰乳酸合成酶基因突变
《农药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天津市小麦田荠菜种群对双氟磺草胺的抗性情况及可能的抗性机理,本研究在天津市静海区、武清区、宝坻区及蓟州区等荠菜发生严重地区的小麦田共采集到6个荠菜种群,采用整株水平测定法测定了6个荠菜种群对双氟磺草胺的抗性水平,并扩增、比对了其靶标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基因部分片段的差异。结果表明:6个荠菜种群对双氟磺草胺均产生了高抗性,抗性倍数在11.4~47.2之间。对抗性和敏感种群的ALS基因片段进行测定比对发现,6个荠菜种群ALS基因197位氨基酸均由脯氨酸(CCT)突变为丝氨酸(TCT),该突变可能是导致荠菜种群对双氟磺草胺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荠菜 双氟磺草胺 抗性 乙酰乳酸合成酶 抗性机制 基因突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