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碱性土有效磷对磷盈亏的响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磷素易于在土壤中固定,碱性土壤更甚,影响着磷肥的肥效和利用效率.研究长期施用磷肥对我国北方碱性土有效磷与磷盈亏的影响,为碱性土地区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是基于河北、北京、山东、天津、河南和山西的6个冬小麦-夏玉米轮作长期定位施肥试验,试验周期为1991-2011年.所有定位施肥试验均设有不施磷肥(P0)、单施化学磷肥(P)、化肥配施秸秆(P+S)、单施有机肥(M)、化肥配施有机肥(P+M)5个处理,施磷方式和施磷量不同.分析了土壤有效磷、作物产量、有机质、pH随时间的变化特征,计算了土壤有效磷含量与作物产量、土壤磷盈亏、磷肥利用率的关系,用冗余分析得出每100 kg/hm2磷盈余下土壤有效磷变量(有效磷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P0处理土壤磷亏缺为-357.73~-28.21 kg/hm2,有效磷含量随种植时间延长下降,下降速率为0.14 mg/(kg·year),此处理下作物产量较低,小麦低于2000 kg/hm2,玉米低于4000 kg/hm2.4个施磷肥处理(P,P+S,M,P+M)土壤磷表现为盈余,21年连续施肥磷总盈余为23.65~860.93 kg/hm2,磷盈余量顺序为P+M>P>P+S>M.土壤有效磷含量随种植时间延长上升,年平均上升速率为P+M[4.85 mg/(kg·year)]>M[1.87 mg/(kg·year)]>P+S[0.65 mg/(kg·year)]>P[0.63 mg/(kg·year)].施用磷肥的小麦产量为3399~7880 kg/hm2,4个施磷肥处理间差异不明显;玉米产量为4186~9176 kg/hm2,以P+M处理玉米产量最高,P处理最低.土壤有效磷含量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可以用Mitscherlich方程模拟(P<0.01),小麦和玉米产量随土壤有效磷含量升高而增加,在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达到22.47和20.68 mg/kg后不再增加.小麦P+S处理的磷肥利用率最高,21年均值为16.17%;玉米以M处理的磷肥利用率最高,21年均值为16.45%.小麦和玉米磷肥利用率均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升高而上升,以P+S处理上升最快,P+M处理上升最慢.5个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与磷盈亏均呈现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土壤每亏缺P 100 kg/hm2,土壤有效磷下降0.90 mg/kg;每盈余P 100 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量为M(22.10 mg/kg)>P+M(10.60 mg/kg)>P+S(3.90 mg/kg)>P(2.60 mg/kg).通过冗余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能解释土壤有效磷效率变异的85.0%,是土壤有效磷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碱性土壤上小麦和玉米的磷肥利用率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而提高,长期化肥配施秸秆提高作物磷肥利用率的效果最佳.土壤有机质是提升土壤累积磷有效性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长期单施有机肥或者化肥配施有机肥的土壤有效磷效率较高.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的潮土有效磷含量较高,容易造成磷在土壤中的淋洗和固定,需减少磷肥总施用量并适当提高有机肥的比例,从而达到农学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关键词: 碱性土 作物产量 磷肥利用率 有效磷效率 有机质 磷盈亏


微环境气调对冰温贮藏下蓝莓果实品质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气体微环境对冰温贮藏蓝莓品质和挥发性成分的影响,以‘莱克西’蓝莓为试材,研究不同的气体微环境在冰温贮藏(-0.5±0.3℃)0~80 d期间果实品质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贮藏期间,3种不同的气调环节中,O2变化范围分别为15.4%~18.2%、13.1%~15.9%和6.1%~13.4%,CO2变化范围分别为2.2%~4.5%、4.5%~8.8%和8.8%~14.8%。与对照相比,微环境气体调控延缓了蓝莓果实的营养物质(VC、花色苷和可滴定酸)和硬度的下降,保持了较低的腐烂率和较高的果霜覆盖指数,还能够抑制醛类物质生成,促进萜类物质的生成。其中,O2含量维持在6.1%~13.4%,CO2含量维持在8.8%~14.8%的气体微环境对蓝莓贮藏的效果最佳,有利于蓝莓果实的长期贮藏。


脱氧雪腐烯醇(DON)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发育能力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脱氧雪腐烯醇(DON)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发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将牛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分别在含DON浓度为0、50、250、500、1 000 ng·mL-1的体外成熟培养液中进行体外成熟,检测卵丘细胞扩展程度及第一极体排出率,构建DON毒性模型。然后,借助此模型研究DON对卵母细胞的线粒体分布及后续受精卵裂率、囊胚发育率的影响,探究DON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后续发育能力的影响;通过检测体外成熟卵母细胞内的氧化相关因子(ROS、GSH)水平和抗氧化基因CAT、GPx4的mRNA表达量,揭示DON影响牛卵母细胞体外发育能力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250、500 ng·mL-1的DON显著抑制卵母细胞的第一极体排出(P<0.05),1 000 ng·mL-1的DON极显著抑制第一极体排出(P<0.01); 250 ng·mL-1的DON显著抑制卵丘卵母细胞扩展(P<0.05),500、1 000 ng·mL-1的DON极显著抑制卵丘细胞扩展(P<0.01);后续试验选取DON浓度为500 ng·mL-1作为毒性模型(DON组),与不含DON组(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对照组与DON组的线粒体均匀分布比例(60.2%vs. 40.0%)存在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的受精卵裂率(33.6±3.6%vs.(67.7±2.6)%)及早期囊胚率((0.0±0.0)%vs.(18.3±2.2)%)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卵母细胞内ROS水平(1.6 vs.1.0)显著升高(P<0.05),GSH相对水平(0.4 vs.1.0)显著降低(P<0.05),抗氧化基因CAT与GPx4的mRNA相对表达量(0.0 vs. 1.0; 0.6 vs. 1.0)显著降低(P<0.05)。以上研究表明,DON对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及早期胚胎发育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DON破坏牛卵母细胞内抗氧化系统平衡相关。


二氧化硫对蓝莓酒发酵动力学及品质变化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了添加SO2对蓝莓酒发酵过程中发酵动力学及理化指标变化的影响。应用DoseResp模型、Boltzmann模型、logistic模型对蓝莓酒发酵过程中酒精度和总糖含量的变化进行非线性拟合,对蓝莓酒不同发酵时间下的总酸(可滴定酸)、可挥发性酸、干浸出物、总SO2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组蓝莓酒的酒精生成和残糖消耗数据应用DoseResp模型和Boltzmann模型的拟合度较高,添加质量浓度为50 mg/L的SO2对蓝莓酒发酵进程、总酸(可滴定酸)和干浸出物含量无显著影响,能将酒中挥发酸含量从0.35降至0.24 g/L。经过SO2处理的蓝莓酒发酵结束后颜色稍浅,有少许硫臭味,但在陈酿阶段酒体色泽和光泽度保持较好,香气逐渐变得浓郁、怡人。研究结果为蓝莓酒实际生产中发酵环节的精准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可为酿酒师在蓝莓酒发酵阶段使用SO2提供参考。


精准温控技术对蟠桃冷藏和常温货架品质的影响
《包装工程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将精准温控技术应用于蟠桃冷藏和常温货架中,以研究其保鲜效果。方法以北京平谷蟠桃为材料,设立对照组和3个精准温控组,将蟠桃装入普通泡沫箱,记为CK(ControlKheck)组,普通泡沫箱+蓄冷剂记为冰温1组,精准温控保鲜箱记为冰温2组,精准温控保鲜箱+蓄冷剂记为相温组。每10 d测量1次,并进行3 d常温货架实验,分析其呼吸强度、乙烯生成速率、果肉色泽、营养物质(Vc、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结果精准温控技术可使温度波动范围更小,其中相温组的温度波动最小,在整个冷藏期间,CK组、冰温1组、冰温2组和相温组的箱内温度分别为(0.06±0.30),-(0.14±0.16),-(0.09±0.14),-(0.21±0.06)℃,在冷藏期和常温货架期内,腐烂指数和褐变指数呈上升趋势,CK组最先出现腐烂和褐变现象,且腐烂指数和褐变指数均大于冰温组和相温组,相温组感官品质最优,与CK组相比较,其他3组处理均可以降低果实呼吸强度,抑制乙烯生成速率,维持果实营养物质在较高水平,通过SPSS分析,综合得分依次为CK组<冰温1组<冰温2组<相温组,其中相温组的保鲜效果最好。结论精准温控技术有利于蟠桃的冷藏和常温货架保鲜,其中相温组的贮藏效果更好。


尾菜发酵过程中的养分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因素对尾菜发酵过程中养分的影响,设计尾菜静态发酵实验,并对发酵前后的养分特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发酵后,尾菜的含水率、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及粗纤维均呈下降趋势,pH呈上升趋势。初始含水率显著影响水分及全磷的损失率。碳氮比显著影响水分、全磷及全钾的损失率。剪切长度显著影响有机碳、全氮、全磷及全钾的损失率。从发酵温度和养分损失率等方面综合考虑,最优发酵因素为碳氮比25:1、含水率65%、剪切长度1 cm。
关键词: 尾菜 农业废弃物 资源化利用 静态发酵 性质 养分 最优发酵因素


基于核苷类物质建立川贝母药材真伪鉴别模型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快速、准确地测定了50份川贝母及其易混品中10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Fisher线性判别分析(LDA)等多元统计方法进行综合判别分析.结果 表明,该文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可将样本数据采集时间缩减至16 min内,在5~1000 mg·kg-1,其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成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加样回收率为93.83%~ 108.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12%~ 1.3%(n=5),方法定量限(LOQ)为0.98~4.13 mg·kg-1.基于核苷类物质含量特性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川贝母类和非川贝母类样本分开聚集成簇,但单通过PCA方法的降维处理不能明确区分川贝母与非川贝母,采用Fisher LDA方法可实现川贝母真伪判别.该研究成功筛选到特征性物质标记,构建了判别函数方程模型,判别准确率达97.5%.开辟了川贝母真伪鉴别的全新视角,将多维指标转变为一维指标,化繁为简但不失准确性与科学性.这为进一步探索川贝母鉴定技术体系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中药材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 川贝母;核苷;HPLC;LDA;鉴别模型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夏黑葡萄叶片衰老转录组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夏黑葡萄叶片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及代谢通路,本研究以叶果比12为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采集花后45、65、85和105 d的叶片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 显示,花后45 d的样品中得到50855290条clean reads,GC含量为46.49%;花后65 d的样品中得到50432588条clean reads,GC含量为46.13%;花后85 d的样品中得到52169372条clean reads,GC含量为47.10%;花后105 d的样品中得到50988842条clean reads,GC含量为47.01%.与参考基因组进行序列比对,发现各样品74.20%以上的reads比对到参考基因组,绝大部分分布在外显子区,其中有72.43%的reads比对到参考基因组的唯一位置.各样品间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得到共有差异基因2583个.GO功能注释分析发现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生物过程中的光合作用,以及与核酸结合转录因子活性等分子功能相关;SNP位点分析结果发现在每个样品中平均有417490个变异位点,主要分布在外显子区、内含子区、基因上下游区域.本研究明确了夏黑葡萄叶片衰老过程中相关基因的变化,为进一步挖掘夏黑葡萄叶片衰老过程中关键基因的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是含有G2-EPSPS基因和GAT基因耐除草剂大豆新品系,对广谱型除草剂草甘膦具有耐受性,在中国具有重要产业化应用前景.本研究以其转化体特异性序列为靶标,建立了基于Taqman水解探针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能特异、定量检测出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转化体成分,线性度大于0.995,RSD为0.17%~2.07%,定量限达0.16%,检测限达到0.032%.该方法为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的精准定量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为农业转基因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转基因大豆;ZH10-6转化体;实时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