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花/蕾低温保存对花椰菜花粉活力及授粉效果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将通过低温(3℃~5℃)干燥处理花椰菜完全开放的花和不同大小的蕾,利用花粉活力测定、花粉萌发观察和杂交结籽率检测等手段分析了低温保存对其花粉活力及授粉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天开放花的花粉活力和萌发率最高,分别达到91.3%和45.6%,授粉效果也最好,每角果平均可收获11.3粒种子。3℃~5℃干燥储存8 d后花粉活力和萌发率显著降低,储存16 d后花粉杂交结籽率显著降低,不适合作为花粉供体;开花前1 d和2 d的蕾,3℃~5℃干燥储存8 d的花粉活力分别为88.3%和85.2%,萌发率均为32.4%左右,授粉杂交结籽率分别达到9.8和8.3粒种子/角果。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花粉活力及萌发率逐渐降低。3℃~5℃干燥储存32 d的花粉杂交结籽率仍可达到8粒种子/角果。本研究结果为花椰菜杂交一代制种和组合测配的花粉保存提供理论依据。


猪δ冠状病毒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δ冠状病毒(PDCoV)是引起猪腹泻性疾病的猪肠道主要病毒之一。PDCoV致病机制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入侵细胞、逃逸宿主细胞天然免疫应答、诱导宿主细胞凋亡,以及影响该病毒复制的其他分子机制。目前对其致病机制的了解较少,尚无有效防治该病毒的疫苗和药物。随着相关研究进一步深入,剖析PDCoV编码蛋白结构及其影响PDCoV复制的多种途径,探索影响PDCoV复制的miRNA及相关分子机制,或可为深入认识PDCoV致病机制及研制有效防治该病毒的疫苗和药物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此外,对不同冠状病毒之间致病机制的共性与特性进行比较研究,也将对冠状病毒的抗病毒药物或疫苗的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猪δ冠状病毒 逃逸天然免疫应答 细胞凋亡 细胞入侵


紧凑型糯玉米种质资源的创制与评价
《核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创制紧凑型糯玉米种质,本研究以紧凑型普通玉米自交系郑58为供体亲本,以平展型糯玉米自交系通759为轮回亲本,通过标记辅助回交结合叶夹角表型选择的方法,转移玉米叶夹角主效QTL(qLA5)有利等位基因,创制了29份紧凑型BC2F2单株。48个标记背景选择及高密度下株型、抗逆性、产量、品质等18个性状综合鉴定,筛选出株型紧凑、产量高、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糯玉米新种质4份,使轮回亲本平均基因组含量由78.48%提高到88.67%,可作为紧凑型糯玉米育种的亲本材料。本研究结果为利用普通玉米改良糯玉米种质,选育紧凑型优质鲜食糯玉米新品种提供了理论参考。


微环境气调对蓝果忍冬贮藏品质和抗氧化酶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以蓝果忍冬品种"蓝精灵"为试材,研究微环境气调对蓝果忍冬在低温贮藏期间果实感官品质、生理指标、营养成分、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mMA能够有效维持蓝果忍冬果实自身的感官品质和营养成分,到贮藏期末期(60 d)时,mMA处理后果实中的抗坏血酸、花色苷,黄酮、总酚含量分别为123.09 mg/100g、203.77 mg/100g、69.57 mg/100g和18.45 mg/g,分别为对照组的1.64、1.61、2.43和2.51倍。此外,mMA还能显著抑制果实自身呼吸强度的增强,维持果实的硬度水平。在抗氧化活性方面,mMA可以有效地延缓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氧化型谷胱甘肽(oxidized glutathione,GSSG)及总谷胱甘肽(glutathione,T-GSH)含量的降低,促进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活力的增加,并抑制丙二醛的产生。结果显示,mMA对蓝果忍冬果实在贮藏期的各项生理、贮藏品质及抗氧化酶活性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延长蓝果忍冬贮藏保鲜时间15~20 d。
关键词: 蓝果忍冬 微环境气调 采后生理 贮藏品质 抗氧化酶


芒果叶提取液生物合成纳米TiO2工艺优化及其抗菌性能
《农业工程学报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将生物合成法制得的纳米粒子应用于果蔬保鲜中,该研究以芒果叶提取液和偏钛酸(TiO(OH)2)为原材料,采用生物合成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titanium dioxide,TiO2)粒子。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通过响应曲面分析法优化了纳米TiO2生物合成工艺,研究了其抗菌性能。优化合成工艺为:TiO(OH)2添加量0.65 g,反应时间10.2 h,灼烧时间2 h,灼烧温度786℃。纳米TiO2的光诱导降解率为96.24%,与理论值标准偏差为0.6%。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结果显示,生物合成的纳米TiO2为锐钛矿型。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显示,生物合成后改性的纳米TiO2粒径分布在10~30 nm,无明显聚集体。紫外(Ultraviolet,UV)光诱导,生物合成改性的纳米TiO2(P<0.05)对青霉菌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该制备工艺可为光诱导抗菌性纳米TiO2的合成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贮藏 品质控制 纳米二氧化钛 光诱导 生物合成 抗菌性


近30年中国农业源氮磷排放的格局特征与水环境影响
《自然资源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揭示农业源氮磷排放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与水环境状况的关系,对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投入的合理配置以及区域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均至关重要。基于这种认识,建立参数化估算模型测算了1990—2017年中国省域尺度的农业源氮磷排放;从总排放量、单位面积排放量和排放重心迁移三个方面研究农业源氮磷排放的变化特征,并通过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揭示农业源氮磷排放与水环境状况的关系。研究发现:1990—2017年中国农业源氮磷排放整体上呈随机分布,表明氮磷排放在省际之间并无显著的相互依赖性,主要受省内因素影响。研究期内年均氮磷总排放量最高的省份依次是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安徽和江苏省,格局特征相对稳定但排放重心经历了东西向的往复式转移并具有北偏西方向的总体转移趋势,其中,氮、磷排放的重心分别向北偏西33.52°和15.45°方向转移了33.94 km及52.31 km。在格局研究基础上,结合空间维的格局特征和时间维的变化特征,将31个省份的氮磷排放划分为高排放增长型、高排放平稳型、高排放倒"U"型、中排放增长型、中排放倒"U"型、低排放增长型、低排放倒"U"型和低排放近似"U"型八类,并利用2017年的自动监测站水质数据进一步验证了氮磷排放与水环境状况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作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重点区域瞄准的依据。
关键词: 农业源氮磷排放 参数化估算模型 变化特征 水环境状况 中国


长期冬绿肥翻压对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科学种植绿肥,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于2012—2019年进行冬绿肥—玉米轮作,并对土壤中无机磷形态进行分析与评价,探讨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Roth)、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冬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等冬绿肥对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结合后茬玉米吸磷量,研究各形态无机磷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施用4种冬绿肥均可有效增加土壤无机磷总量,但无机磷总量占全磷含量百分比整体上均有所降低。不同处理之间相比,长期翻压冬绿肥后,翻压冬油菜的土壤Ca2-P含量(40.71 mg/kg)增加最多、翻压毛叶苕子的土壤Ca8-P含量(169.41 mg/kg)增加最多、翻压黑麦草的土壤Al-P含量(60.08 mg/kg)增加最多、翻压黑麦草的土壤Ca10-P和翻压毛叶苕子的土壤O-P含量下降较多。玉米籽粒全磷含量与各形态无机磷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Ca2-P(0.836**)>Ca8-P(0.829**)>Al-P(0.633*)>O-P(0.452)>Ca10-P(0.246)>Fe-P(-0.299)。


精准温度控制对枸杞鲜果贮藏品质和香气成分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精准温控技术在枸杞鲜果保鲜中的应用效果,将枸杞分别装入泡沫箱(Control Check,CK)、泡沫箱+蓄冷剂(冰温)和精准温控箱+蓄冷剂(相温)中,记录箱内温度,结合贮藏期间枸杞的品质变化,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3组枸杞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不同处理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精准温度控制后箱体内部温度更低,且温度波动保持在0.1℃以内,CK组、冰温组、相温组枸杞出现发霉腐烂现象的时间分别为10、20、40d;贮藏40d后,相温组枸杞的腐烂率为4.11%,远低于CK组的14.85%,色差低于3,亮度达34.1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较CK组高0.65个百分点、0.03个百分点、4.34 mg/100g、2.90 mg/g,相温组枸杞有效抑制腐烂率和失重率的增加,延缓色差的升高和亮度的降低,保持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经主成分得分分析后得到3组枸杞的品质排序为相温组、冰温组、CK组,且精准温度控制贮藏的枸杞醛类、萜类等有利香气成分相对含量更高。因此,精准温度控制技术有利于枸杞鲜果的冷藏保鲜,其中相温贮藏效果更好。研究结果为枸杞鲜果精准温控保鲜提供参考。


大白菜抗干烧心病分子标记的开发与验证
《华北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发青麻叶大白菜中抗干烧心病连锁紧密的分子标记,加速优质抗干烧心病品种的培育.以优良的青麻叶高代自交系材料H227和白麻叶高代自交系材料G83同步构建了200份F2及100份BC1 F1群体作为试验材料,试验采用离体叶片扦插法对群体的抗感表型进行多次鉴定并统计分析了青麻叶大白菜中干烧心病的遗传规律,同时结合BSA法利用软件JoinMap 4.0和Mapchart对干烧心抗病基因进行初步定位及标记开发.结果发现,由干烧心病抗感差异显著的亲本所构建的F2群体和BC1 F1群体病情分级均呈现明显的单峰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抗性遗传规律具有数量性状遗传特征.基于大白菜基因组数据库的序列信息和所构建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试验材料中的抗病基因被定位于A07染色体上,并设计得到1个与抗干烧心病基因相连锁的分子标记BrIDCRT07.该分子标记介于BrID10343和BrID10349之间,与BrID10343的遗传距离为0.13 cM,与BrID10349的遗传距离为0.78 cM.经验证该标记在F2群体的吻合率达86.8%,BC1 F1群体吻合率达94.9%,可作为今后大白菜抗干烧心资源的辅助筛选标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