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以丝瓜络为碳源的固相反硝化系统性能
《水产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构建以丝瓜络为碳源的固相反硝化系统,探究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和进水硝酸盐浓度(INC)下该系统的反硝化性能,为丝瓜络作为水产养殖尾水反硝化碳源的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以丝瓜络(LS)为一维反硝化反应器(denitrification reactor, DR)外加碳源,在流场环境下,测定不同HRT (16、20、24和28 h)和INC (50、75、100和125 mg/L)下反硝化系统对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cr)的去除效果。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丝瓜络反硝化反应器(LS-DR)在运行初期和末期时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当INC为50 mg/L,HRT为24h时,LS-DR对NO3--N和TN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98.97%±0.52%和97.84%±0.94%,此时出水NO2--N浓度也达到较低水平(小于0.5 mg/L);在HRT为24 h的基础上,当INC增加至75、100和125 mg/L时,其NO3--N去除率和NO3--N去除速率(NRR)均随INC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出水COD则随INC的增加而降低,但均未实现完全反硝化,然而,LS-DR在整个实验期间均能完全去除NH4+-N;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丝瓜络表面结构有利于微生物附着生长;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LS-DR的优势菌门包括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弯曲杆菌门、厚壁菌门和疣微菌门;被鉴定的优势菌属中热单胞菌属(1.46%)、陶厄氏菌属(0.55%)、固氮螺菌属(3.32%)、Simplicispira (1.01%)、假黄色单胞菌属(0.39%)、草螺菌属(3.02%)和Uliginosibacterium (0.9%)主要参与反硝化的进行,Cytophaga xylanolytica (1.61%)和Cloacibacterium (2.69%)主要参与了丝瓜络的降解,黄杆菌属(1.17%)和Diaphorobacter (0.64%)既能进行反硝化,也能降解丝瓜络。LS-DR的最佳HRT为24 h,最适宜的INC为50 mg/L。本研究为丝瓜络固相反硝化工艺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开发新型缓释碳源在养殖尾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养殖尾水 固相反硝化 水力停留时间 进水硝酸盐浓度 丝瓜络 微生物群落


连环湖大银鱼稳产水域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水质状况
《生态毒理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8年6月—2019年4月对连环湖大银鱼稳产水域阿木塔和牙门气湖区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浮游植物8门120种,密度和生物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72.83×10~4 ind·L-1和2.8043 mg·L-1。大银鱼生长(明水期)和繁殖孵化时期(冰封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不同,综合分析呈现以绿藻为优势的群落特征。综合3个多样性指数的结果表明,在明水期,浮游植物的多样性较高;在冰封期,其分布更为均匀。根据3个多样性指数和评价标准,显示大银鱼高产稳产水域水质在寡污型至α-中污型之间。


基于水声学的阳宗海鱼类行为特征及其资源评估
《南方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阳宗海是云南九大湖泊之一,为评估其鱼类分布特征及资源现状,分别于2022年3、5、8和10月采集渔获物,并于6月20—21日昼夜利用鱼探仪进行水声学探测。结果显示,阳宗海共采集鱼类24种,隶属于7目14科23属,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子陵吻鰕虎(Rhinogobius giurinus)、?(Hemiculter leucisculus)、间下鱵(Hyporhamphus intermedius)为阳宗海鱼类优势种。其中,太湖新银鱼、子陵吻鰕虎等小个体鱼类,数量占比超90%。整体来看,鱼类水平空间分布无明显昼夜差异,高密度区均分布在南北2个浅水区。鱼类垂直分布、行为特征存在显著昼夜差异,表现为夜间大量弱声信号聚集于5~10 m水层,白天则分散分布;夜间75%的鱼类向上游动而昼间则相反,中小型鱼类在夜间小幅上浮,而大型鱼类在夜间垂直迁移更为活跃。初步估算,阳宗海鱼类昼夜平均密度分别为0.033和0.038尾·m-3。结果表明,目前阳宗海已形成了以外来鱼类为优势种、土著鱼类种类和数量不断减少的新群落结构。建议加大对太湖新银鱼等小型鱼类的捕捞,继续开展鲢、鳙和中上层土著肉食性鱼类的增殖放流来调整鱼类群落结构,以达到调控水质的目的。
关键词: 鱼类资源评估 水声学 种类组成 空间分布 昼夜节律 阳宗海


基因编辑技术在鱼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水产学杂志 》 2024
摘要:基因编辑(Gene Editing)是一种能够对生物进行基因定向编辑或修饰的生物技术。近年来,随着全基因测序技术的改革和基因编辑技术的系统优化,使得基因编辑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最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目前基因编辑技术已应用于多种鱼类的基因组靶向改造。本文综述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历程、作用原理和该技术在鱼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为其在鱼类基因功能解析、经济性状调控机制解析和遗传改良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基因编辑技术 鱼类 遗传育种 CRISPR/Cas9


鄱阳湖禁捕前后鳜(Siniperca chuatsi)生长特性及种群参数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研究禁捕对鄱阳湖鳜(Siniperca chuatsi)生长特性和种群参数的影响,了解鄱阳湖鳜种群恢复情况,为鄱阳湖鳜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以及评估禁捕效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使用FiSAT Ⅱ软件分析禁捕前(2016—2019年)和禁捕后(2020—2022年)湖区6个采样区域的鳜资源调查数据,评估鄱阳湖鳜资源状态和生长特征。【结果】鳜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且禁捕后鳜平均体长[(316.20±95.55) mm]和体质量[(1104.80±927.90)g]均显著高于(P<0.05)禁捕前的鳜平均体长[(213.22±63.90)mm]和体质量[(294.07±272.47) g],禁捕后鳜体长大于200 mm或体质量大于250 g的个体数量占比增加,体长变动系数的平均值(SVL=29.14±3.64)显著小于(P<0.05)禁捕前(SVL=35.01±3.46);禁捕后鳜生长参数平均值(K=0.49±0.15、b=3.165 1±0.089 2)大于禁捕前(K=0.41±0.10;b=3.071 5±0.227 6),鳜渐进体长[L∞=(581.0±84.9) mm]、渐进体质量[W∞=(6 270.77±3 088.52) g]和生长性能指数(φ’=5.198±0.233)的平均值均大于禁捕前[L∞=(420.0±61.8) mm;W∞=(2 188.44±941.19) g;φ’=(4.846±0.221)];鳜的生长速度和生长加速度在禁捕后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禁捕后鳜平均拐点年龄(2.25龄)相比于禁捕前(2.48龄)降低,但对应平均拐点体长[Li=(278.61±101.30) mm]和拐点体质量[Wi=(1 269.01±482.86) g]相比于禁捕前[Li=(242.20±70.69) mm;Wi=(460.28±403.67) g]有所增加;禁捕后平均捕捞死亡率(u=0.29±0.01)显著小于(P<0.05)禁捕前(u=0.35±0.03),各采样点鳜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也大于禁捕前。【结论】禁捕可以改善鄱阳湖鳜资源小型化的趋势,提高鳜的种群数量,对恢复鳜资源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沙漠湖泊红碱淖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湿地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科学保护沙漠湖泊的生态健康,采用指数法和相关分析法,研究红碱淖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水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红碱淖全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8种,种类组成为硅藻-绿藻型,优势种以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尖针杆藻(Synedra acus)、肘状针杆藻(Synedra ulna)、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微绿舟形藻(Navicula viridula)和狭形纤维藻(Ankistrodesmus angustus)为主,浮游植物种类数秋季最高,冬季和夏季次之,春季最低;浮游植物年平均细胞密度为50.62×106 cells/L,变化范围为8.70×106~133.50× 106 cells/L;年平均生物量为35.030 mg/L,变化范围为3.090~114.090 mg/L,基于密度的调查点聚类存在季节差异;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的年平均值分别为2.684、0.817和1.719,秋、冬两季浮游植物多样性高于夏、春两季;多样性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表明,红碱淖水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冗余分析表明,水温、水深、溶解氧浓度和总磷浓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且不同季节的影响因子存在差异.生态补水和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对红碱淖水生态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红碱淖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季节动态 水质评价 环境因子


基于鱼类完整性指数的牡丹江及其支流健康状况评价
《湿地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21年5月和10月,对牡丹江及其支流中的鱼类开展了调查,以鱼类作为指示物种,筛选出中下层鱼类物种数量所占比例(指标M10)、植食性鱼类种群数量所占比例(指标M13)和敏感性鱼类物种数量所占比例(指标M20)作为鱼类完整性指标,构建了鱼类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评价了牡丹江及其支流的健康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牡丹江及其支流中,分布着7目13科37属49种鱼类,其中,鲫(Carassius aurat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和鲇(Silurus asotus)等15种物种为优势物种;牡丹江干流上游的少数江段(兰岗镇江段)、宁江市以南的绝大多数干流江段(土城子乡江段、大孤山江段、老孤砬子江段和林江村江段)处于健康状态;上游的多数江段(依兰镇江段、三道通镇江段)和牡丹江支流蛤蟆河处于亚健康状态;牡丹江干流中游的江段(三道河子镇江段、二道河子镇江段、铁岭镇江段)和牡丹江支流海浪河的健康状况一般;牡丹江支流铁岭河、双河和北安河的健康状况差。建议严格控制污染牡丹江及其支流水体的污染源,加大对生活污水和企业废水排放的监管力度,使牡丹江及其支流的水环境恢复健康;禁止开发和利用鱼类产卵场所在江段的水资源;采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旅游开发模式,避免旅游业污染和破坏牡丹江及其支流的水环境。
关键词: 鱼类 生物完整性指数 河流 健康状况 评价 牡丹江


野生花鲈幼鱼对人工鱼礁模型的趋集性研究
《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花鲈为目标对象,研究其野生幼鱼对人工鱼礁模型的行为反应和选择性,为花鲈的资源养护技术研发提供参考.试验池(4.5 m*4.0 m*2.0 m)均分为72个平面观测网格单元(0.5 m*0.5 m),池中心网格为礁模型放置区.笔者试制6种人工鱼礁模型(棱台形、方形和星形框架*有、无牡蛎),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分析比较花鲈幼鱼在礁区放置不同模型时的趋集行为和分布特征.试验结果显示,未放鱼礁时,花鲈幼鱼在试验池中呈分散均匀分布,单个观测网格的最高分布率为6.65%,空白礁区的平均分布率为1.19%;放入礁体,花鲈幼鱼经短暂巡游试探后集群入礁,鱼群主体分布在礁区,礁区的平均分布率>20%、集群出现率>75%.相较于无牡蛎礁型,有牡蛎礁型中花鲈幼鱼响应和聚集时间长,礁区平均分布率(32.2%~49.9%)更高,集群优势更明显,其中以结构最简单的方形牡蛎礁组内的礁区分布率最高,个体离礁距离和群体重心离礁距离最短,集鱼效果最明显.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花鲈幼鱼的趋集行为参数和聚集效果在6种礁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试验结果表明,野生花鲈幼鱼具有一定的趋礁性,放置礁体可引起花鲈幼鱼趋集行为,该鱼种可在鱼礁区放流.针对花鲈幼鱼设制人工鱼礁时,可适当增加结构复杂性,同时,应为鱼类活动保留相对较大的有效空间.


鲤PPARγ基因序列特征及其与脂肪沉积的相关性
《水产学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PPARγ)对鲤(Cyprinus carpio)脂肪沉积的调控机制,采用RACE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克隆体质量(215.20±8.21)g鲤的PPARγ基因,分析其组织表达特征.结果显示,PPARγ基因c DNA全长为3 077 bp,包括233 bp的5′非编码区、1 311bp的3′非编码区和编码510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鲤PPARγ包括4个功能结构域,即A/B区,DNA结合区(DNA binding domain,DBD区),铰链区和配体结合区(ligand binding domain,LBD区).鲤PPARγ与鲫(Carassius auratus)、斑马鱼(Danio rerio)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8.63%和87.28%.PPARγ基因在各组织均有表达,肝脏中相对表达量最高,脑次之,脾和心脏中最少.腹腔脂肪中PPARγ基因表达量多脂鲤显著高于少脂鲤(P<0.05),背部肌肉中PPARγ基因表达量多脂鲤极显著高于少脂鲤(P<0.01).推测PPARγ具有促进脂肪沉积的作用,PPARγ基因可以作为鲤脂肪沉积候选基因用于分子选择.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鲤PPARγ基因调控脂肪沉积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芯"技术突破大黄鱼、大口黑鲈的"基因密码"
《科学养鱼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水产种业是水产行业的源头,近年来随着育种技术的发展,基于基因组信息的种质资源遗传评价和分子育种日益成为重要的育种技术路线。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水产养殖来说,拥有优质的苗种可以提高养殖成功率。越来越多的养殖户重视苗种的选择,希望通过获取优质、抗病性强的苗种实现高效养殖。为了帮助养殖户获得优质苗种,厦门大学通过芯片选出了“优秀”的抗病大黄鱼、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通过芯片选取优质大口黑鲈。他们是如何筛选优质苗种的?《科学养鱼》采访了厦门大学徐鹏教授、湖州市农业科学院张金鹏博士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关文志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