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336条记录
晚粳稻新品种鄂粳403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湖北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鄂粳403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武大99155作母本、闵恢128/3402 F8作父本进行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常规粳稻新品种。该品种农艺性状好,熟期早,产量高,米质优。介绍了鄂粳403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 晚粳稻 鄂粳403 选育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展

麦类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毁灭性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赤霉病危害最经济环保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赤霉病抗性种质资源的发掘及其在常规育种中的应用、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抗赤霉病转基因育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在加强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研究的同时,结合分子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手段,加快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程。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育种 抗性改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荆江蛋鸭青壳系生长发育与曲线拟合情况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荆江蛋鸭青壳系是在荆江鸭的基础上选育出的蛋鸭新品系,为了解其早期生长发育规律,为其品系选育提供参考依据,运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 3种非线性生长模型对荆江蛋鸭青壳系母鸭0~20周龄体质量生长情况进行曲线拟合和分析。结果表明,3种曲线均能较好地拟合荆江蛋鸭青壳系的生长曲线,经分析比较发现,Von Bertalanffy模型拟合的荆江蛋鸭青壳系生长曲线效果最佳(R2=0.996),其拐点为(4.974,466.031)。表明上述3种模型对荆江蛋鸭青壳系生长曲线的拟合和分析是可行的,通过生长曲线的拟合分析可及时掌握荆江蛋鸭青壳系的生长发育规律、发现饲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荆江蛋鸭青壳系 体质量 生长曲线 非线性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菇膳食纤维复合食品改善小鼠肠道功能作用

中国公共卫生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香菇膳食纤维复合食品对小鼠肠道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随机将昆明种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清畅胶囊组(150 mg/kg)、复合食品组(100 mg/kg),对照组与模型组蒸馏水灌胃,清畅胶囊组与复合食品组分别给予清畅胶囊与香菇膳食纤维复合食品,连续15 d;分别观察小鼠体重、肠道菌群、小肠运动、小鼠排便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清畅胶囊组、复合食品组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与乳杆菌数量[分别为(9.82±0.76)、(9.67±0.71)与(9.10±0.37)、(9.02±0.19)log cfu/g]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复合食品组小鼠小肠推进率[(49.53±12.73)%]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首次排便时间[(141.70±14.86)min]延长、5 h排便重量[(0.22±0.06)g]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清畅胶囊组、复合食品组小鼠首次排便时间[(101.40±7.56)、(92.50±10.96)min]明显缩短,5 h排便重量[(0.50±0.12)、(0.46±0.12)g]明显增加(P<0.01)。结论香菇膳食纤维复合食品可增加小鼠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具有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的作用。

关键词: 膳食纤维 肠道菌群 消化吸收 通便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5—2014年中国山药领域专利现状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统计了2005—2014年间中国山药(Dioscorea opposite Thunb.)领域专利申请的情况,包括专利数目、专利类型、专利申请地域、主要竞争者情况等指标。分析了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并提出了以后山药研究方向的建议。

关键词: 山药(Dioscorea opposite Thunb.) 专利 现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野生桑黄分离鉴定及培养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子实体组织分离法对桑黄(Inonotus sanghuang)进行分离,采用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对样品进行分子鉴定。用桑叶提取物对桑黄进行培养。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桑叶提取物对桑黄生长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最佳添加浓度为0.5%。在基础PDA培养基中添加0.5%桑叶提取物,桑黄生长速度为3.5 mm/d,与基础PDA培养基存在极显著差异。液体培养,菌丝体生物量达到11.7 g/L。桑叶提取物对桑黄菌丝体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桑黄(Inonotus sanghuang) 桑叶提取物 生长速度 液体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须总黄酮的闪式提取及提取物抑菌作用的研究

食品科技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玉米须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为了充分利用与开发玉米须资源,采用闪式提取法对玉米须中的黄酮进行提取。在料液比1:50,乙醇体积分数50%,提取时间6 min,提取电压40 V的条件下总黄酮的提取率最高为3.83 mg/g。在此基础上对玉米须提取物进行了抑菌实验,采用牛津杯法和最低抑菌浓度实验研究了玉米须黄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黑曲霉和酿酒酵母的抑菌活性。并探究了不同的温度和p H对玉米须黄酮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须黄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黑曲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酿酒酵母无抑制作用。玉米须黄酮在低浓度(1 mg/m L)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10.00 mm;在高浓度(5 mg/m L)时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29.00 mm。且不同的温度和p H均会对玉米须黄酮的抑菌活性产生影响。

关键词: 玉米须 闪式提取 黄酮 抑菌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鲈鱼半成品辐照灭菌剂量研究

食品与机械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鲈鱼半成品辐照杀菌的最适剂量,以鲈鱼半成品为研究对象,采用0.00~8.74kGy剂量的(60)~Co-γ射线进行辐照灭菌,考察辐照剂量对菌落总数、色度值、pH值、持水力、剪切力和挥发性成分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3.25kGy后鲈鱼半成品菌落总数降至10CFU/g;菌落总数在D10值为1.54kGy时降至250CFU/g,D值为3.64kGy时降至10CFU/g,满足灭菌要求,且与实际辐照灭菌剂量(3.25kGy)相当。1.55~4.78kGy可控制pH值的上升;1.55~7.57kGy辐照剂量对持水力、色泽及剪切力影响较小。挥发性成分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较小的辐照剂量(3.25kGy)有利于减少苯类、烷类等挥发性成分的产生。故使用辐照剂量范围3.25~4.78kGy的(60)~Co-γ射线对鲈鱼进行处理,可达到灭菌目的。

关键词: 鲈鱼 灭菌 (60)~Co-γ辐照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小麦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研究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对于解决小麦赤霉病这一世界性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对赤霉病的抗性表现形式,将小麦赤霉病抗性分为五个大类,分别为抗侵入(Type I)、抗扩展(Type II)、籽粒抗感染(Type III)、耐病性(TypeⅣ)和抗毒素积累(Type V)。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理可以分为形态机制和生理机制,形态抗性机制是被动的,株高、抽穗期、花期长短、花药挤出程度、有芒无芒、穗长、穗密度、颖壳张开程度和穗部蜡质程度等形态特征均可能与赤霉病抗侵染特性有关。细胞学研究表明,病原菌侵染后抗病品种可迅速从细胞结构和生理生化方面产生防卫反应,通过乳突、胞壁沉积物的形成以及木质素、硫堇、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和水解酶类等的增长来协同抵御病菌在体内的扩展。在植物复杂的信号途径中,水杨酸(SA)、茉莉酸(JA)和乙烯(ET)3种信号途径在植物抵御病原菌入侵中的作用最为重要,SA和ET信号途径对小麦赤霉病抗性方面的作用目前还存在一定争议,而JA信号途径在小麦赤霉病抗性中积极作用已经被多数研究者所证实。迄今为止,人类定位了200个以上不同类型的抗赤霉病QTL位点,这些位点分布于所有的小麦染色体,其中的22个QTL位点被不同的作图群体所定位,包括2个定位在3BS和6BS染色体上稳定的抗扩展位点Fhb1和Fhb2,以及2个定位在4B和5A染色体上的抗侵染位点Fhb4和Fhb5。在受到病原菌侵染后,植物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信号途径激活应答反应,诱导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引起蛋白以及代谢水平的变化,抵御病原菌的侵袭,研究表明,病程相关蛋白基因、抗菌肽基因、转录因子基因、脱毒相关蛋白基因以及其他赤霉病抗性相关基因均参与了小麦赤霉病抗性提高的过程。随着生物工程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来可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分离抗赤霉病主效基因,并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各种组学技术的基础上,从全基因组和基因调控网络水平上研究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以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理。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QTL定位 植物信号 抗病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对玉米大斑病和灰斑病的防治效果

植物保护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好地防治玉米大斑病和灰斑病,于2013年和2014年采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对其进行了两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各处理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效与对照药剂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用量1 050g/hm~2的处理防效相当;对玉米灰斑病,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用量168.75和225g/hm~2处理的防效显著高于对照药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用量2 250g/hm~2的防效。第2次药后14d对玉米大斑病两年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1.9%~79.7%和66.2%~83.7%;对玉米灰斑病两年的防效分别为67.0%~78.9%和69.5%~84.2%。此外,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对玉米还有显著的保产效果,采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25g/hm~2防治玉米大斑病,两年挽回产量损失分别为6.0%~9.2%和6.1%~13.2%;防治玉米灰斑病,两年挽回产量损失分别为1.7%~8.9%和13.6%~18.1%。本研究结果显示,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是在生产中防治玉米大斑病和灰斑病的优良药剂。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灰斑病 肟菌·戊唑醇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