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在多粘芽孢杆菌中的克隆和表达
《湖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将启动子P43与透明颤菌血红蛋白(Vitreoscilla hemoglobin)基因(vgb)通过重叠PCR进行融合,克隆到芽孢杆菌表达载体p CM20上,将筛选得到的重组载体p CM20-vgb转化多粘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NR1,Western-Blot表明重组菌株表达了VHb蛋白,该蛋白的表达对重组菌体的生长和多粘菌素的产生均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多粘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Vitreoscilla hemoglobin)基因 多粘菌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砂梨种质资源花粉量及花粉萌发率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砂梨种质资源花粉的遗传多样性,离体条件下对455份砂梨种质资源的花粉量及花粉萌发率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砂梨不同种质资源的花粉量和花粉萌发率有较大差异,单个花药花粉量变幅为0~41 875粒,花粉萌发率变幅为0~96.11%。砂梨花粉特性的平均变异系数为66.37,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5。不同砂梨种质资源的平均变异系数为国内选育品种(67.12)>地方品种(64.58)>国外引进(61.08),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地方品种(1.95)>国内选育品种(1.89)>国外引进品种(1.81)。不同省(区)地方品种的平均变异系数变幅为53.51~95.90,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较高,福建省最低;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55~1.88之间,以湖北省较高,江西省最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低产黄泥田土壤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土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荆门市双季稻区研究了不同的土壤改良措施对土壤腐殖质组成及结合形态、土壤理化性质、双季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均提高了土壤水溶性物质、胡敏酸、胡敏素含量、可提取腐殖物质总量,其中泥炭土、菇渣及生物有机肥处理增幅较大;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增加了土壤松结合态腐殖质、稳结合态腐殖质、紧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及结合态腐殖质总含量,其中生物有机肥处理达到显著水平。各土壤改良措施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早、晚稻产量,平均比单施化肥处理的早稻增产6.6%、晚稻增产9.5%;同时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与阳离子交换量,降低了土壤容重。各改良措施中,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增产幅度较大,早、晚稻分别增产10.13%和17.50%,且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优于其它处理。
关键词: 低产黄泥田 土壤改良 土壤腐殖质 腐殖质结合形态 稻谷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丁草胺和五氟磺草胺复配制剂在水稻移栽田应用效果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明确410 g/L丁草胺·五氟磺草胺悬浮剂对水稻移栽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为丁草胺和五氟磺草胺复配制剂在水稻田的广泛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410 g/L丁草胺·五氟磺草胺悬浮剂4个剂量(615.0、922.5、1230.0和1845.0 g.a.i/ha)处理,以25 g/L五氟磺草胺油悬剂和60%丁草胺乳油为对照药剂处理,并设人工除草和清水空白对照处理,在水稻移栽后10 d、杂草1~2叶期进行茎叶喷药处理。于药后60 d分别监测杂草种群数量,同时取样分析杂草对养分的累积情况,于水稻收获后进行测产。【结果】施用410 g/L丁草胺·五氟磺草胺悬浮剂615.0~1845.0 g.a.i/ha防除移栽稻田杂草效果显著(P<0.05),对稗草、异型莎草、鸭舌草和鳢肠的总草防效达92.9%~99.7%;有效改善了田间的光照和水肥条件,水稻产量达6686.36~7038.68 kg/ha,较空白对照增产60.1%~68.5%,每公顷增收6523.53~7439.56元。【结论】410 g/L丁草胺·五氟磺草胺悬浮剂615.0~1845.0 g.a.i/ha剂量下能有效控制移栽稻田杂草生长,减少杂草对水分、养分及空间的竞争,提高田间透光率和水稻养分积累,增产效果显著。
香溪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对非点源氮磷输出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三峡库区香溪河流域(3150 km~2),根据1990、2000、2010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在Arc GIS支持下,应用景观特征分析和氮磷输出系数模型方法,在分析流域景观格局转变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对非点源氮磷输出的影响。结果表明:1990—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较为缓和,2000—2010年土地利用转变较为剧烈,变化面积占到总面积的4.3%,为前10年变化量占比的3倍之多。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土地利用转变量最为明显的均为林地转旱地和旱地转林地;从单位时间土地利用变化率来看,1990—2000年旱地变化最为剧烈,2000—2010年居民地变化最为剧烈;从土地利用相对动态度来看,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旱地均最高。1990—2000年土地利用的变化对非点源总氮(TN)和总磷(TP)输出影响较小,TN增加1.57 t·a~(-1),TP减少0.073 t·a~(-1);2000—2010年土地利用的变化显著降低了TN、TP的输出量,净值分别为78.5、6.1 t·a~(-1)。土地利用转变方式对TN、TP的负荷影响不同,旱地转变为林地时TN负荷表现为消减,林地转变为旱地时TN负荷增加;水田转变为林地时TP负荷减少,旱地转变为水田时TP负荷增加。在输出系数与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关系的建立中,使用土地利用状态量变化面积不能真实计算出其对非点源氮磷负荷输出量的影响,通过土地利用过程量面积的变增才能真实反映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非点源氮磷负荷输出量。
国内主要十字花科抗根肿病品种在湖北病区的表现
《中国蔬菜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在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和利川市对25个抗根肿病的十字花科蔬菜品种进行了集中试验示范,其中大白菜品种19个、甘蓝品种3个、萝卜品种3个。结果表明:长阳根肿病菌的致病力较利川根肿病菌强,绝大多数参试大白菜品种不抗长阳根肿病菌但抗利川根肿病菌,仅京春CR2和京春CR3兼抗长阳根肿病菌和利川根肿病菌,综合经济性状表现优秀,京春CR2和京春CR3可以在长阳、利川及类似根肿病菌生理小种区域推广,其他单抗利川根肿病菌的大白菜品种可在利川及类似根肿病菌生理小种区域推广;萝卜品种雪单3号在长阳表现为耐病,在利川表现为抗病,综合经济性状良好;甘蓝品种2012070甘蓝在长阳表现为耐病,参试甘蓝品种均不抗利川根肿病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鲜榨橙汁中Vc的含量及稳定性研究
《食品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用直接碘量法测定鲜榨橙汁中Vc的含量,并研究了在不同存放条件下鲜榨橙汁中Vc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鲜榨橙汁中Vc含量较高,为51.27 mg/100 g;其Vc稳定性较高,避光、避氧冷藏10 h,Vc的保存率可为100%;同时,实验证明,用直接碘量法测定橙汁中Vc含量,其准确度与精确度均较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与叶霉菌互作机制研究进展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茄-叶霉菌互作已成为研究植物与病原真菌互作的模式系统,文章从番茄叶霉病症状、叶霉菌侵入机制、番茄抗叶霉菌免疫系统及抗病基因和无毒基因互作等方面论述番茄与叶霉菌互作机制研究进展,并讨论和展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武汉地区梨瘿蚊生物学特性及其种群动态变化研究
《北方园艺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梨瘿蚊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观察及田间统计方法,调查了梨瘿蚊的危害症状,梨瘿蚊卵、幼虫、成虫的形态特征及其产卵习性等生物学特性,系统研究了梨瘿蚊成虫种群和幼虫种群动态变化及梨园天敌昆虫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梨瘿蚊在湖北省梨产区1年发生3代,越冬代成虫羽化出土时间周期较长,从2月下旬出土,一直持续到3月下旬羽化达到高峰,梨瘿蚊幼虫种群在1年中出现3次危害高峰,危害高峰在梨瘿蚊成虫羽化后20~30d后出现;当环境温度高于30℃时,梨瘿蚊幼虫结茧化蛹,不再羽化;梨园中梨瘿蚊的天敌昆虫的种类主要包括草蛉、异色瓢虫、龟纹瓢虫、食蚜蝇、蜘蛛和蚂蚁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1%丁硫克百威·辛硫磷乳油中有效成分含量
《农药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丁硫克百威和辛硫磷的含量。[方法]试样用甲醇溶解,采用梯度洗脱的方法,以甲醇-水为流动相,同时对丁硫克百威和辛硫磷进行分离,外标法定量。[结果]测定辛硫磷的方法线性相关系数为1.0000,变异系数为0.41%,平均回收率为99.9%;测定丁硫克百威的方法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9,变异系数为0.90%,平均回收率为97.2%。[结论]方法满足农药产品含量分析的要求,可同时测定丁硫克百威和辛硫磷的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