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广薯87鲜薯和蒸薯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广薯87在蒸制前后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情况,为鲜食型甘薯风味物质改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技术对广薯87鲜薯及蒸薯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广薯87鲜薯检测出71种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醛类(40.52%)、萜类(16.18%)、杂环类(15.17%)、醇类(11.59%)、酯类(7.94%)、芳烃类(4.49%)、酮类(1.62%)化合物等;蒸薯检测出69种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醛类(47.36%)、芳烃类(21.39%)、萜类(10.33%)、卤代烃类(7.07%)、醇类(3.24%)、酮类(2.64%)、酯类(2.61%)化合物等.其中,鲜薯及蒸薯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挥发物均为苯乙醛,含量分别为16.78%、19.92%,但蒸煮前后相对含量差异不显著.对所检测出的挥发代谢物进行差异筛选,共筛选出47种差异明显的代谢产物.上调的代谢物有14种,下调的代谢物有33种,其中上调倍数最高的化合物为氯乙酸2-苯乙基酯,上调倍数为4.4;下调倍数最高的化合物为2-丙基-1H-咪唑,下调倍数高达13.49.[结论]结合相对含量及差异分析,广薯87蒸制后相对含量显著上升的主要挥发物成分为2,4-二叔丁基苯酚和氯乙酸2-苯乙基酯,是最有可能构成广薯87蒸薯特征风味的挥发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的发现及其初定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水稻主要病毒病害之一,挖掘抗源与抗性基因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田间人工接毒和改良室内抗性鉴定技术,结合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检测,发现了1个育种群体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出现抗感分离,暗示存在3个隐性抗病毒基因。通过对这个群体的单株进行抗病性鉴定,获得抗病和感病单株构建极端池,结合水稻绿色基因芯片技术快速高效的进行基因分型,完成3个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基因的初定位,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烟草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潜能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烟草资源丰富,但是烟草产业发展单一,多集中在卷烟工业.这不仅没有充分利用和挖掘特色的烟草植物资源,而且也造成了卷烟工业废弃烟叶及烟杆等的极大浪费和环境污染.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健康中国新时代背景下,烟草资源的多元化发展和高值化利用逐渐成为新的发展方向.烟草植物本身含有丰富的功能活性成分,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资源保障.尤其是烟草植物特有的生物碱如烟碱及其衍生物、萜烯类茄尼醇和西柏三烯二醇等、酚类如芦丁和绿原酸等物质,以及烟草经基因工程转化生产的人类医药类产物,是烟草在绿色农药、营养健康以及人类生物医药领域高值应用的创新价值体现成分.基于烟草工业的发展现状,综述了烟草资源在现代循环农业、农业绿色防控、工业新能源、医药健康、烟草转基因工程等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并提出烟草多元化开发利用可行的研究建议,建议政府加强引导及资助,统筹农、工、医等多方面的科研平台及人才,梳理烟草资源管控方针,从全局出发将废弃烟草、"有害烟草"转变为功能烟草、健康烟草,积极推进传统烟草产业的转型升级,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可持续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类胡萝卜素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铃薯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粮菜兼用经济作物,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丰富菜篮子和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自然界中马铃薯的薯肉颜色呈现出从白色到奶油色、黄色到橙色以及红色到紫色等颜色的变化,而类胡萝卜素物质作为天然着色剂,是形成黄色、橙色、红色的主要色素物质,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不仅对马铃薯生长发育过程中块茎的颜色变化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还会影响其营养品质及商品价值.近几年,马铃薯遗传育种的目标正向着改善块茎的营养品质方向发展,高类胡萝卜素含量马铃薯品种的培育逐渐成为育种的重要方向.概述了马铃薯种质(包括栽培种四倍体和野生种二倍体)中所含类胡萝卜素的种类和含量、类胡萝卜素合成代谢途径中关键基因〔包括β-羟化酶(Chy)、玉米黄质环氧化酶(zep)、番茄红素ε-环化酶基因(LCYe)〕的克隆及其等位基因和单倍型的功能分析、利用常规育种和基因强化等手段提高马铃薯类胡萝卜素含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从马铃薯类胡萝卜素合成代谢途径调控基因的鉴定和富含高类胡萝卜素含量的野生型二倍体资源的利用方面展望马铃薯类胡萝卜素的研究方向,对今后马铃薯类胡萝卜素合成代谢相关基因调控表达调控、马铃薯高类胡萝卜素品种选育以及马铃薯营养品质改良改善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马铃薯;二倍体;类胡萝卜素;合成代谢基因;生物强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盆栽菠萝设施栽培关键技术
《农业工程技术 》 2021
摘要:在设施内引进热带菠萝‘神湾’‘巴厘’‘粤引澳卡’‘粤彤菠萝’4个主要大田栽培品种,通过基质选择、水肥一体化试验、栽培环境调控及管理环节等试验,进行盆栽设施栽培技术攻关,总结出盆栽菠萝设施栽培的一套关键技术,促进盆栽菠萝设施化栽培的推广与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QDA和GC-MS结合PLSR分析宁红茶中的风味物质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宁红茶香气感官特征、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及其分子感官基础,采用定量描述分析(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analysis, QDA)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S-SPME-GC-MS)相结合,对8份典型宁红茶的香气特征及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析,之后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筛选对其香气特征具有重要贡献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宁红茶香气可由筛选出的8个香气术语及其定义进行表征,其香气特征以果香为主,甜香和花香为辅,其中花香和甜香相关性大,焙烤香和果香相关性大,辛香与清香相关性大。鉴定出74个共有挥发性成分,以醇类含量最高,酯类、酸类、醛类、酮类次之,各宁红样品之间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差异性较大。最终筛选出16个对宁红茶香气特征具有重要贡献的化合物,分别为香叶醇、反式-橙花叔醇、苯乙醇、苯甲醛、芳樟醇、α-紫罗酮、β-水芹烯、罗勒烯、β-紫罗酮、橙花醇、棕榈酸乙酯、3-糠醛、苯甲醇、己酸、反式-3-己烯酸和水杨酸甲酯。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宁红茶香气物质前体、生化过程和品质定向调控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宁红茶 香气特征 挥发性物质 气质联用 偏最小二乘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氨基酸与肥料配施对油麦菜生长、品质和养分积累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氨基酸与肥料配施对作物生长的应用效果,明确具备增效功能的氨基酸及其适宜施用浓度。以油麦菜为供试作物采用盆栽试验,以淋施清水为对照,谷氨酸、丙氨酸和天冬氨酸各设3个淋施浓度与肥料配施。试验结果如下:丙氨酸配施处理增产效果整体最优,淋施浓度为20 mmol/L时,油麦菜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增幅为9.40%;适量氨基酸淋施均能增加油麦菜总蛋白含量,同时降低硝酸盐的积累,其中淋施天冬氨酸大幅降低了植株硝酸盐含量,降幅为42.57%~79.91%;不同氨基酸淋施均能促进植株的养分积累,其中淋施谷氨酸使油麦菜植株氮、磷、钾积累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2.87%、14.50%和8.87%;淋施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均可促进油麦菜对养分的吸收,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但具体作用效果因氨基酸种类,施用浓度存在差异,可根据生产目的选择适当增效氨基酸及使用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组合渗透与冷冻前处理对蓝莓干燥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 2021
摘要:为研究渗透、冷冻前处理对食品干燥品质的影响,同时为改善产品品质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以蓝莓为研究对象,在对样品进行相同干燥处理(热风,30 h,60℃)前,进行不同组合模式的渗透(海藻糖、氯化钙、蔗糖)和冷冻-解冻(液氮-80℃,室温)前处理,以干果的脱水速率、含水量、色泽、质构、总糖、抗氧化活性物质等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研究显示:不同组合渗透、冷冻-解冻前处理对蓝莓物化品质影响显著,冷冻-解冻-渗透-干燥组为最优,较单一渗透处理组、单一冷冻-解冻处理组、未前处理组脱水速率分别提高5.55%、6.39%、36.91%;硬度分别提高8.59%、39.80%、909.00%;总糖含量保持率分别提高1.10、1.44、2.70倍,抗氧化活性(总酚、花色苷、ORAC)提高了16%以上。结果表明:冷冻-解冻处理可以促进渗透效果,渗透与冷冻-解冻前处理模式结合对干燥速率的加快和干燥品质的提升具有显著协同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及玉米田3种杂草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和产卵的影响
《植物保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草地贪夜蛾在玉米田周围杂草上的生长发育情况,对草地贪夜蛾田间防控提供参考,本研究在(28±1)℃,相对湿度(70±5)%,光周期L//D=16 h//8 h的人工气候箱条件下,选用玉米Zea mays及玉米田常见的主要杂草扁穗雀麦Bromus catharticus、白花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探究了草地贪夜蛾在这4种植物上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蛹重以及卵的孵化率、1~3龄幼虫对4种植物的选择性等。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4种植物上均可完成整个世代的生长发育。其中三叶鬼针草处理的草地贪夜蛾幼虫期和蛹期最长,分别为15.97 d和8.33 d;三叶鬼针草处理下草地贪夜蛾蛹重为107.90 mg,显著低于其他3种植物处理的蛹重(P<0.05),玉米、白花三叶草、扁穗雀麦处理的蛹重分别为243.50、239.97、235.80 mg;草地贪夜蛾在4种植物上产卵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白花三叶草上最高,为2 302粒,三叶鬼针草上最低,为827粒;草地贪夜蛾1~3龄幼虫在玉米、扁穗雀麦和白花三叶草上的发育适合度高于三叶鬼针草。草地贪夜蛾在玉米田周围常见3种杂草上可完成生长发育,在防治草地贪夜蛾时,玉米收获后应尽快清除田边杂草,以减少第二季或者次年玉米上的种群基数。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玉米 扁穗雀麦 白花三叶草 三叶鬼针草 发育历期 蛹重 适合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芽及挤压膨化对糙米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糙米经发芽和挤压膨化前后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变化,探讨发芽及挤压膨化处理对糙米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效应,为评价和提升糙米挥发性风味提供参考.[方法]以糙米及其经发芽、挤压膨化和发芽-挤压膨化处理的样品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的分析方法,通过NIST14质谱数据库比对以及保留指数(RI)分析对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鉴定,以内标法测定其含量,通过气相色谱-嗅闻法(GC-O)明确糙米样品气味活性化合物构成谱,分析其整体风味轮廓,评价糙米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特征.[结果]共鉴定出挥发性风味化合物28种,主要为醛类、醇类、萜烯类、酯类、杂环及芳香烃化合物.糙米经挤压膨化,醛类、杂环及芳香烃等化合物含量显著增加,醇类和萜烯类含量显著减少,新检出酯类物质;糙米经发芽处理,醇类含量有所增加,醛类、萜烯类、杂环及芳香烃化合物含量减少,未检出酯类物质;发芽糙米经挤压膨化,醛类、萜烯类、杂环及芳香烃化合物含量增加,醇类化合物的含量减少,新检出酯类物质,且发芽糙米经挤压膨化后,醛类、萜烯类、酯类和杂环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糙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庚醛、壬醛、苯甲醛、D-柠檬烯、甲苯和2-乙酰-1-吡咯啉等化合物含量增加与挤压膨化处理密切相关,2-乙基-1-己醇和3-甲基丁醇含量增加与发芽处理密切相关,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二甲基硫醚和吡啶含量增加与发芽-挤压膨化处理密切相关.GC-O结果表明,共检出19种气味活性化合物,其中气味强度值(OIV)≥3的为己醛、庚醛、正己醇、1-辛烯-3-醇、2-乙酰-1-吡咯啉和对二甲苯.风味轮廓分析表明,糙米中蜡质气味强度最高,青草及坚果气味次之,花香及果香气味较弱.糙米经挤压膨化,坚果、青草和果香气味强度明显增加,蜡质气味强度明显减弱;糙米经发芽处理,蜡质、坚果、青草和花香气味强度均降低,果香气味强度不变;发芽糙米经挤压膨化,坚果、蜡质、青草和果香气味强度均显著增加.[结论]发芽处理对糙米中醇类的形成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其他挥发性化合物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导致整体风味强度下降;但糙米在发芽过程中通过生化作用可能产生了挥发性风味前体物质,从而促进发芽糙米经挤压膨化形成更多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挤压膨化处理对糙米及发芽糙米中醛类、萜烯类、酯类、杂环及芳香烃等挥发性化合物的形成有明显促进作用,且发芽糙米挤压膨化后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含量增加显著高于糙米,整体风味强度均上升,其中坚果和果香气味强度显著增加.
关键词: 糙米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发芽 挤压膨化 气相色谱-质谱 气相色谱-嗅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