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8714条记录
荔枝HSP70家族鉴定及其响应非生物胁迫的表达分析

生物工程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HSP70蛋白作为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家族重要成员之一,在植物的生长发育、逆境胁迫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荔枝(Litchi chinensis) HSP70基因家族成员在应对低温、高温、干旱及盐胁迫环境时的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荔枝全基因组中的HSP70基因家族,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 RT-PCR)技术检测HSP70家族成员在不同非生物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Lc HSP70基因家族共包含18个成员,不均匀地分布在荔枝的10条染色体上,其蛋白包含479-851个不等的氨基酸,等电点介于5.07-6.95之间,分子质量为52.44-94.07 k Da。Lc HSP70蛋白在细胞核、细胞质、内质网、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有分布。系统进化分析发现Lc HSP70蛋白分布在5个亚族,分别为Ⅰ、Ⅱ、Ⅲ、Ⅳ和Ⅵ亚族。Lc HSP70s启动子区域拥有多种与植物生长发育、激素响应及逆境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转录组数据分析显示,Lc HSP70s存在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总体上可分为普遍性表达和特异性表达。非生物胁迫表达分析显示,该基因家族成员均可以对低温、高温、干旱和盐胁迫作出不同程度的反应,且在不同时间表达差异显著。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荔枝HSP70基因家族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荔枝 HSP70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地区人工驯养灵长动物的病毒组特征及猴痘病毒筛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明确广东地区灵长动物携带病毒群落的结构特征,并评估重要人兽共患病毒猴痘病毒(MPXV)通过人工驯养灵长动物传入我国的风险。方法 在广东省14个地级市的20个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或动物园采集灵长动物样品,通过Illumina测序技术鉴定广东地区人工驯养灵长动物携带病毒组的结构特征;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对MPXV进行检测,以确认MPXV经广东省人工驯养灵长动物传入的风险。结果 共收集灵长动物口咽拭子和粪便489份。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广东地区人工驯养灵长动物粪便中的病毒组结构复杂且具有地区差异,其中丰度最高的是Alphaflexiviridae和Virgaviridae的成员,其次为Parvoviridae和Genomoviridae成员。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广东省内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或动物园的灵长动物全部为MPXV阴性。结论 广东省人工驯养灵长动物携带病毒引起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风险极低,且MPXV通过广东省人工驯养灵长动物传入我国的风险几乎为零。

关键词: 灵长动物 宏病毒组 猴痘病毒 人兽共患病 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蚕卵滞育人工解除方法及机制研究进展

蚕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卵滞育是家蚕应对周期性不利自然环境表现出的一种在胚胎形成早期发育停滞的生理现象。为满足蚕业生产需要,通常使用产后盐酸浸渍方法以快速解除滞育。由于使用盐酸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研究更加安全环保的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家蚕既是重要的经济昆虫,也是鳞翅目模式生物,研究其滞育解除的生理变化与分子调控机制,有望育成非滞育系家蚕新品种。本文综述分析了各种人工解除滞育方法的优势和缺陷,并总结了滞育解除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机制,以期为研究人工解除蚕卵滞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家蚕 胚胎滞育 人工孵化 滞育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兰科植物1新记录属和2新记录种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报道了广东省兰科1个新记录属——拟万代兰属(Vandopsispfitz.),2个新记录种——拟万代兰[V.gigantean (Lindl.) Pfitz.]和绒兰[Dendrolirium tomentosum (J. Koenig)],描述了它们的形态、生境分布,并附彩色照片。此次发现扩展了拟万代兰和绒兰的分布范围,对研究其植物区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拟万代兰属 绒兰 兰科 新记录 广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荷斯坦牛肌肉组织中与妊娠末期、泌乳期及繁殖力相关的基因共表达网络构建

广东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荷斯坦牛肌肉组织中与妊娠末期、泌乳期及繁殖力相关的关键目标基因,为进一步开展基因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GEO数据库中有关荷斯坦牛在妊娠末期、泌乳早期和泌乳中期肌肉基因表达及生育能力的数据集GSE62159,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方法进行基因共表达分析,将获得的模块与妊娠末期、泌乳中期及繁殖力性状相关联,选择各模块中连接度处于前 30 的基因作为枢纽基因(Hub基因),使用String网站对模块进行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选择PPI网络中节点连接度值排名前 30 的基因作为核心基因,与Hub基因交集得到在肌肉中与不同生理时期及繁殖力相关的关键目标基因.[结果]研究共分析得到 13 个模块,其中Green、Blue两个模块分别与妊娠末期、泌乳中期相关,Magenta模块与繁殖力相关.对各目标模块内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富集结果显示肌肉组织中与妊娠末期相关的基因功能主要有物质代谢、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与分泌、机体对氧化应激的反应及神经退行性变等;与泌乳中期相关的基因功能有干细胞群维持、蛋白质合成与分泌、抗原加工与呈递及多种疾病发生等;与繁殖力相关的基因功能有血管形成、子宫内胚胎发育与肌动蛋白丝结合等.筛选到荷斯坦牛肌肉中与妊娠末期相关的关键基因有 3 个、与泌乳中期相关的关键基因有 1 个、与繁殖力相关的关键基因有 8 个.[结论]鉴定到荷斯坦牛肌肉组织中与妊娠末期相关的基因为EIF5A、ACO2 和EEF1G,与泌乳中期相关的基因为EIF4A2,与繁殖力相关的基因为ITGB1、MYH9、TLN1、CAV1、COL4A1、COL4A2、FLNA和HSPG2.

关键词: 荷斯坦牛 肌肉组织 基因表达 泌乳期 繁殖力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联合添加腐殖酸钠和酸化剂对黄羽肉鸡血液指标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饲粮联合添加腐殖酸钠和酸化剂对黄羽肉鸡血浆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和游离氨基酸的影响,本研究选取540只42日龄的黄羽肉鸡,按照体重随机分成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对照组饲喂无抗生素的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联合添加0.5%和1%腐殖酸钠和酸化剂的试验饲粮。试验为期21 d,试验结束时,每个重复选2只鸡进行采血,测定血液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0.5%组黄羽肉鸡的血浆中总蛋白(TP)和葡萄糖(GLU)的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和尿素(UREA)的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1%组黄羽肉鸡血浆中总蛋白(TP)和葡萄糖(GLU)的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与对照组和1%组相比,0.5%组肉鸡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2)与对照组相比,0.5%组肉鸡血浆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和1%组相比,0.5%组肉鸡血浆中丙二醛(MDA)的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3)与对照组相比,0.5%组肉鸡血浆中白细胞介素-22(IL-22)和免疫球蛋白A(IgA)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0.5%组和1%组肉鸡血浆中免疫球蛋白M(IgM)的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4)与对照组相比,0.5%和1%组肉鸡血浆中赖氨酸(Lys)、缬氨酸(Val)、天冬氨酸(Asp)、丝氨酸(Ser)和必需氨基酸(EAA)的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与1%组相比,对照组和0.5%组肉鸡血浆中组氨酸(His)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此外,0.5%组肉鸡血浆中Lys、Asp、Ser和EAA的浓度极显著提高(P<0.01)。与对照组和1%组相比,0.5%组肉鸡血浆中亮氨酸(Leu)、蛋氨酸(Met)、丙氨酸(Ala)和脯氨酸(Pro)含量显著提高(P<0.05),异亮氨酸(Ile)、苏氨酸(Thr)、非必需氨基酸(NEAA)和总氨基酸(TAA)的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综上,饲粮联合添加一定比例的腐殖酸钠和酸化剂可有效改善黄羽肉鸡机体内的代谢水平,提高血浆游离氨基酸水平,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且添加0.5%的效果优于1%。

关键词: 肉鸡 腐殖酸钠 酸化剂 抗氧化 免疫功能 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叶及其活性物质对动物肠道微生物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桑叶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富含桑叶黄酮、桑叶多糖、生物碱和γ-氨基丁酸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对微生物具有多重功能.一方面,桑叶活性物质可以通过结合细菌或与细菌竞争生长所需底物,破坏细菌的结构和遗传物质,从而抑制有害菌的增殖;另一方面,肠道微生物在酶的辅助下可以将这些活性物质分解转化为生物活性更高或毒性更低的小分子物质,提升肠道中有益菌的相对丰度、增加肠道内乙酸和丁酸等短链脂肪酸的生成,促进紧密连接蛋白的合成,从而促进肠道的消化吸收,增强机体的抗氧化和免疫能力,维持动物的肠道屏障功能.良好的肠道状态是动物健康生长的重要保障.在现如今高度集约化养殖模式和饲料"禁抗"背景下,桑叶及其活性物质具有维持动物肠道健康等重要功能,是抗生素的理想替代品,可用于开发绿色、高效的饲料添加剂.笔者综合阐述了桑叶中主要的活性物质、活性物质与微生物的互作关系,以及桑叶及其活性物质对畜禽和水产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并对桑叶资源未来研究的侧重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期为桑叶在畜禽和水产动物饲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 桑叶 桑叶活性物质 肠道微生物 肠道健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高病毒载量PCV2毒株的基因组特征及序列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广东省某猪群中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流行毒株的遗传进化情况,丰富PCV2分子流行病学数据,为当地PCV2疫苗候选株的选用和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使用qPCR方法对疑似PCV2的样品进行检测,发现1株具有高病毒载量的PCV2毒株,命名为GD222858。通过PCR方法进行全基因组分子克隆及遗传进化分析。使用MegAlign软件将该毒株ORF1、ORF2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PCV2同亚型参考毒株进行比对,分析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采用DNAStar预测该毒株的Cap蛋白二级结构及B细胞表位,并与4株疫苗株DBN-SX07-2(HM641752)、LG(HM038034)、SH(HM038027)、ZJ(AY686764)的Cap蛋白抗原指数进行比对分析。【结果】GD222858毒株基因组长度为1 767 bp。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毒株属于PCV2d亚型。与国内外82株参考毒株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1.4%~99.6%,与越南毒株Han8(GenBank登录号:JQ181600)的亲缘关系最近。在ORF1编码的Rep蛋白处发现多个特异性突变位点F70Y、F77L、W202R、N256S;ORF2编码的Cap蛋白相对保守。Protean预测Cap蛋白的氨基酸第5~18、24~25、39~41、48~49、57~65、99、101、112~114、139~140、145~150、162~165、175~181、188~189、205~211、227~232位置处均可能存在潜在的B细胞表位。GD222858毒株的Cap蛋白抗原指数与4株疫苗株均有差异,在氨基酸45~57、124~132、223~233位置处抗原指数明显高于4株疫苗株,且与疫苗株HM038034差异最大。【结论】GD222858毒株感染猪群的原因可能是Rep蛋白多个位点发生特异性突变及疫苗株选用不当所致。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2型(PCV2) 遗传进化分析 ORF1基因 ORF2基因 B细胞表位 抗原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米糠酚类物质对高脂诱导的小鼠糖代谢异常及氧化应激的改善作用

中国食品学报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米糠酚类物质(RBPE)对高脂诱导的小鼠糖代谢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为揭示米糠改善糖代谢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6周龄的C57BL/6J小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4组,包括正常组、高脂组、RBPE低剂量组(200 mg/kg,HF+LP组)和高剂量组(400 mg/kg,HF+HP组),实验共16周,测定脏器指数、脂肪细胞形态、糖代谢指标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结果:RBPE可以剂量依赖地降低小鼠肝脏、附睾脂肪和肾周脂肪的脏体比,降低高脂小鼠空腹血糖水平,改善高脂引起的糖耐量受损(P<0.05):与高脂组相比,HF+LP、HF+HP组小鼠肝脏的脏体比分别降低15.75%和39.61%,附睾脂肪的脏体比分别降低23.03%和39.83%,肾周脂肪的脏体比分别降低43.68%和56.83%,空腹血糖水平分别降低14.06%和20.21%,糖耐量曲线下面积分别降低19.06%和23.81%.进一步研究显示,低、高剂量的RBPE可显著降低高脂小鼠血清和肝脏组织MDA的含量并提高SOD活力,与高脂组相比,HF+HP组小鼠血清和肝脏MDA含量分别降低了48.93%和38.68%,SOD活力分别提高了80.44%和67.05%;并提高了高脂诱导小鼠肝脏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抗氧化酶的活力及抗氧化物谷胱甘肽(GSH)的含量(P<0.05),与高脂组相比,HF+HP组小鼠肝脏CAT、GSH-px活力及GSH含量分别提高了48.49%,31.67%,123.90%.结论:米糠酚类物质可以改善高脂诱导的小鼠糖代谢紊乱,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关键词: 米糠酚类物质 高脂 糖代谢 氧化应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荔枝和龙眼尺蛾科害虫的研究进展

昆虫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鳞翅目(Lepidoptera)尺蛾科(Geometridae)成虫多为中型蛾类,其幼虫称为“尺蠖”,是荔枝和龙眼梢期的重点防控对象之一。目前,我国已报道的危害荔枝和龙眼的尺蛾科害虫共有10种,广东省内常见的有8种,分别为:粗胫翠尺蛾Thalassodes immissaria、大造桥虫Ascotis selenaria、大钩翅尺蛾Hyposidra talaca、油桐尺蛾Biston(Buzura)suppressaria、波纹黄尺蛾Perixera illepidaria、樟翠尺蛾Thalassodes quadraria、荔枝青尺蛾Berta chrysolineata hainanensis和间三叶尺蛾Sauris interruptaria。至今,国内外围绕荔枝和龙眼尺蛾科害虫开展的研究报道仅为15篇,其中粗胫翠尺蛾最多(7篇),而为害较普遍的荔枝青尺蛾和间三叶尺蛾尚未见研究报道。本文基于文献检索结果,着重综述了粗胫翠尺蛾、大造桥虫、大钩翅尺蛾、绿额翠尺蛾Pelagodes proquadraria和油桐尺蛾5个尺蛾科优势种的研究现状,并且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4个方面概述了国内外荔枝和龙眼尺蛾科害虫综合治理技术研究进展。目前,尺蛾科害虫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集中于天敌的保护利用、生物源农药和昆虫性信息素的开发与应用。至今,已有粗胫翠尺蛾、大造桥虫、槐尺蛾Chiasmia cinerearia和油桐尺蛾4种尺蛾的性信息素有效组分被成功鉴定。但当前针对尺蛾科害虫仍以化学防治为主,而且我国用于荔枝和龙眼尺蛾科害虫防治的杀虫剂尚无登记,对农技推广人员指导用药提出了巨大挑战。本综述旨在帮助广大科研工作者全面了解此类害虫的研究现状,以期为尺蛾科害虫的深入研究及综合防控新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尺蛾科 荔枝 龙眼 防治技术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